道生大师,一般称为生公,是晋宋间的义学高僧。本性魏,鉅鹿(今河北省鉅鹿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幼而颖悟,依竺法汰(西元三二○~三八七年)出家,随师姓竺。披读经文,一览能诵,十五岁便登讲座。到受具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中年游学,广搜异闻。晋安帝隆安中(西元三九七~四○一年)入庐山。常以慧解为入道之本,故于群经众论普遍鉆研。后闻鸠摩罗什(西元三四○~四○九年)在长安译经讲学,于是和慧睿、慧严、慧观同往受业。后秦主姚兴在逍遥园接见了他,叫他和罗什的弟子道融论难。往复问答,所说无不中肯。关中僧众都佩服他的英秀。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等称,道生都予其列。义熙五年(四○九年)还至建康,住青圆寺(后来改名龙光)。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年),他请∵宾律师佛驮什共于田沙门智胜,译出法显在狮子国所得梵本「弥沙塞部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都相从问道。道生从罗什游学多年,于龙树和僧伽提婆之旨深达玄奥。因而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着粘滞。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诸义。「出三藏记集」说他「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但守文之徒加以嫌嫉,目为「珍怪之辞」。又当时凉译大本「涅盘」还没有传到南方,只六卷「泥洹」先于义熙十四年(四一八年)在建康译出,其中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卷三、四、六)。道生仔细分析经文的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把他摈出僧众。道生遂入吴中的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佛祖统记」卷二十六、三十六)。元嘉七年(四三○年)再入庐山,时大本「涅盘」传到建业,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卷五、七、九),和他先前的主张完全相合,大众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他即于庐山精舍开讲「涅盘」,穷理尽妙,务使听众悟悦。后来在元嘉十一年(四三四年)于讲座端坐而逝。涅盘学从此盛行流传。从南朝宋初以后,南方出了不少的涅盘师。其中属于道生系统的,宋有宝林、法宝、道猷、道慈、僧瑾、法瑗,齐有僧宗,梁有法朗等。道猷是道生的弟子,道生寂后,他作新出「胜∵经」的注释,以弘宣道生的遗训,后来应宋文帝之请,在宫内申述道生的顿悟义,孝武帝也推重他,称为「克明师匠,无忝徽音」。僧瑾也是道生的弟子。宝林在道生之后,住在龙光寺,祖述道生诸义,着有「涅盘记」等。法宝是宝林的弟子,也祖述道生义,着有「金刚后心论」等。∵
道生的著作,见于记载的,有「维摩」、「法华」、「泥洹」、「小品」诸经义疏,现只「法华经疏」传存二卷。其「维摩经疏」,「出三藏记集」载它较僧肇注更能发明深旨,疏文散见于现存的「注维摩诘经」(僧肇撰)、「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唐道掖集)、「净名经关中释抄」(同上)中。此外「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都已佚失。还有「涅盘三十六问」等关于佛性义的问答诸作,其中只「答王卫军书」(答王弘问顿悟义)一首现存(收入「广弘明集」卷十八),馀已遗失。
道生融会般若空观和涅盘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之言。他先本于「万法虽异,一如是同」(「法华经疏」卷上)的论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为烦恼所覆,受生三界;进而说一阐提也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这如「名僧传」所载∶「稟气二仪者,皆是涅盘正因。三界受生,盖唯惑界。阐提是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此经度未尽耳。」又日本宗性「名僧传抄」附录有「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项目,即是记述他的学说。关于佛性的解释,道生着有「佛性当有论」,其文已佚,但「大乘四论玄义」(唐均正撰)卷七载∶「道生法师执云『当有为佛性体』。法师意∶一切众生即云无有佛性,而当必净悟,悟时离四句百非,非三世摄,而约未悟众生望四句百非为当果也。」又说∶「白马爱(昙爱)法师执生公义云『当果为正因』,则简异木石无当果义。」据此则当有与当果同义,一切众生有当来佛果的性能,只要断坏烦恼,皆得成佛。
顿悟成佛,也是道生的主要学说。所谓顿悟,即是寂鑒微妙,不容阶级,一悟顿了,与真理相契无间的豁然大悟。后世称此种顿悟义为大顿悟,而把支道林(支遁,西元三一四~三六六年)等有渐进的顿悟称为小顿悟。依道生之说,真理湛然常照,本不可分,只是凡夫由迷惑而起乖异。然而真理既然不可分,故就悟入真理的极慧,自然也不允许有阶级。以不二的极慧照不分的真理,豁然贯通,涣然冰释,这叫作顿悟。如「大涅盘经集解」卷一载∶「道生曰∶『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礼,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又陈慧达「肇论疏」卷上载∶「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谓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悉称,谓之顿悟。」但这顿悟的极慧,又必须到佛地金刚心后成就法身才有,如隋硕法师「三论游意义」载∶「竺道生师用大顿悟义也,金刚以还皆是大梦、金刚以后皆是大觉也。」又隋吉藏「二谛义」引道生观点说∶「果报是变谢之场,生死是大梦之境。从生死至金刚心皆是梦,金刚后心豁然大悟无复所见也。」这叫做顿悟成佛。道生的顿悟义,在宋代风行一时,如梁代著名的法师僧∵,就有「宋世贵道生,开顿悟以通经」之语(「续高僧传」卷五)。其时谢灵运作「辨宗论」,与法勖等诸道人往复问答此义,以为道生声援(论载「广弘明集」卷十八)。宋文帝亦乐顿悟之说,在道生示寂后,先后延请道猷、法瑗(慧观的弟子)到建康申述此义。和道生对立唱渐悟义的,有慧观,作「渐悟论」;又有昙无成(罗什的弟子),作「明渐论」。还有僧弼等对宋文帝所述设巨难。
道生的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诸义,其文已佚,大概都是本于般若的真空绝相义立说。
道生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为善净、方便、真实、无馀四种***,世称「生公四轮」。善净***指人天乘的教法,从一善(一毫之善)起说到四空(四空处定,亦称四无色定),去除三涂的浊秽,所以称为善净。方便***指声闻、缘觉二乘的教法,以无漏三十七道品获得有馀、无馀二涅盘,所以称为方便。真实***指「法华经」,破三乘之伪,成一乘之实,所以称为真实。无馀***指「涅盘经」,畅会归一极之谈,标如来常住之旨,所以称为无馀(「法华经疏」卷上)。这四种***说,和慧观的二教五时说,同为后世教判的渊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