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尚之,字彦德,庐江∵县(今属安徽霍山)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叔度官至尚书。授金紫光禄大夫(朝廷对建立功勛者的最高褒赠)。尚之少年有轻薄不驯之名,长大后,改过归正,衷心佛道,反以操行之士而着称。官任吏部侍郎(吏部副官)时,尚之告休省亲,送行者倾朝而出,多达数百。父亲闻后笑着对他说∶「此是送吏部郎耳,非关何彦德也。」(见《南史》卷三)尚之后来官至尚书令、中书令(总揽一切政务,相当于宰相),虽身居权要,却一直立身简约,以操行辅佐君王,深受宋文帝、孝武皇帝的赏识。
何尚之笃信佛道,且精通佛法,公务之馀或居家之时,但读佛经,能讲论,虽义学沙门也不在其上。(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何尚之」条)他特别欣赏道生的「顿悟义」,每以无人弘扬而叹息,时有僧人法瑗重申道生之说,尚之听后,赞叹道∶「常谓生公殁后,微言永绝,今日复闻象外之谈,可谓天未丧斯文也。」(《高僧传.法瑗传》)
尚之更利用自己的职位积极扶持佛教。宋文帝元嘉十二年(四三五年),丹阳尹萧摹之有感于佛教大造寺塔、竞相奢华的现象,上书要求加以限制、检裁,提出凡欲建寺铸像者,必须报有司批覆,否则给予没收,充入官府。文帝便召请何尚之等人议论此事。尚之在回答中首先列举了晋代以来官僚士族信佛者的人名,这些群英众贤皆倾心佛教的事实说明了佛教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不应该加以阻扰。接着指出,佛教实有助于封建统治,他说∶「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载《弘明集》卷第十一)何尚之把佛家的「五戒」、「十善」相等于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人人奉行五戒十善,则可达到化民成俗,天下仁爱的目的,从而「坐致太平」也。时有郎中羊玄保提出异议,认为维护封建政治统治要在强兵之术,不在释教,并以战国秦楚、三国孙吴为例说明。尚之反驳说∶「若以孙吴为志,茍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文帝听后非常高兴,称赞尚之说∶「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同上,按∶季路即子路,孔子的高足,以见义勇为着称)
《南史》「木传」说∶尚之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执衡当朝,畏远权柄,亲信一无荐举。既以此致怨,亦以此见称。」这种清身洁己、不以权势谋利的操行与他一生的奉佛是分不开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