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大师,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陜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亦爱好老、庄。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三九八年)到姑臧(今甘肃武威显),他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罗什于秦弘始三年(四○一年)至长安,肇随行。既而秦主姚兴请罗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谘稟罗什,所悟更多。弘始六年(四○四年)「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着「般若无知论」,凡二千馀言。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其时他大约才二十三岁。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弘始八年(四○六年),「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现存「经注」,系糅合罗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约在弘始十年(四○八年)夏末,道生从关中回庐山,以「般若无知论」示隐士刘遗民,遗民赞叹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慧远,远也以为「未尝有」,于是一同披寻玩味。第二年(四○九年),刘遗民致书与他通好,并谘问关于「般若无知」的疑义。又一年(四一○年),他复书,告以关于佛法盛况,并附赠所作「维摩经注」一本;次述「般若无知论」的旨趣以答。他后来又着「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弘始十五年(四一三年),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经」,他也列席译场,并作序。他在罗什门下十馀年,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又称为「解空第一」。罗什卒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厉」;更博采众经,着「涅盘无名论」,往复论辩,有九折十演。论成,表上秦主姚兴,姚兴备加赞许,即令缮写,分发子侄。弘始十六年(四一四年)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传灯录」卷二十七说僧肇被秦主所杀,临刑时说了四句偈,不足为据)。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盘无名」四论,此外还有「宗本义」,始见于陈小招提寺慧达的「肇论序」所述。四论合而为一,称为「肇论」,或即在此时。关于「肇论」的注疏现存的有晋惠达的「肇论疏」三卷(现阙下卷)、唐元康的「肇论疏」三卷、宋净源的「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又「肇论集解令模钞」二卷、宋遵式的「注肇论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师「梦广和尚书释肇论」一卷、元文才的「肇论新疏」、「肇论新疏游刃」各三卷、明德清的「肇论略疏」六卷等。另外还有明道衡的「物不迁论辨解」一卷。又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及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六)着录有僧肇的「丈六即真论」一卷,已佚。又现存「宝藏论」一卷,题作僧肇注,但文义舛杂,不似出其手笔。
僧肇虽生于玄学盛行之后,早年又曾受老庄的影响,但他的学问实得之于鸠摩罗什,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他以缘生无性(实相)立处皆真为中心思想以谈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颇为学术界所称赏。关于体用问题,当时学者有两种不同的主张∶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谈般若(本无论),都贵无贱有;向秀、郭象释「庄子」,支道林谈「般若」(即色义),又崇有贱无,都不免偏执。僧肇破斥这些偏执,主张体用一如、非无非有、即静即动之说,对于「般若」、三论的中道思想可说大大地发展了一步。在他现有的几种论文中,「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首先「宗本义」中说∶「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等的涵义是一样的。宇宙万法都由因缘会合而生,未生就无有。又因缘离散万法就坏灭,可知并非真实有。以此推度,万法虽现有而性常自空,所以称为「性空」,性常自空即为「法性」,法性真实如是即为「实相」,称为「本无」。「本无」是缘生实相,超一切名言分别,故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其次,「不真空论」中以「放光般若经」所说「诸法假号不真」作依据,立「不真空」义。当时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僧肇在这篇论文中归纳作「心无」、「即色」、「本无」三家,并且随加破斥,然后陈述他自己的不真空义。他以宇宙万法都属虚假,依因缘生,即是不真,也即是空。既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万事万象都已经呈现,也不能说是无。非有非无,所以称为不真空。但森然万象虽非真实,而由真体起用,即用即体,所以说「立处即真也」。「物不迁论」中更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一如的道理。论文首先引用「放光般若经」所说「法无去来、无动转者」而解释说并非舍动而另求静,而是求静于动,虽静而不离动。由动静的未始不同,而知宇宙万法的不迁徒变易。又说∶一般人所谓动,是因为从前的事物已经迁徒而去,而不静止,所以说动而非静。但从前的事物即停在从前,并不来到现在,所以论中说静而非动。如此今昔的事物不相往来,「若动而静,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从而「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意思就是说法身本体,无去无来,所以常恒不变。盖绝对的本体不可与相对的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在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最后「般若无知论」中,依「放光般若经」所说∶「般若无所知、无所见」,而说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为圣心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才叫作一切知,所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虚不失照,照不失虚」;「用即寂,寂即用」;这也是说明体用一如、动静相即,与缘生实相立处皆真的理论一贯,而贯串了他的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
后世的三论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以他的学说为三论宗的正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