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大师,本是康居国人,他祖父侨居长安,因而以康为姓。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六四三年),十七岁时,入太白山求法。后来听说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就去听讲,因设数问请教,为智俨所赞赏,从此列为门徒,前后数年,深深领会智俨的妙旨。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年),法藏年二十六岁,还未出家,智俨圆寂前把他付托于弟子道成、薄尘,说他将要绍隆遗法。既而就长年婆罗门请授菩萨戒,讲「华严」兼讲「梵网」。高宗咸亨元年(六七○年)法藏年二十八岁,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为树福田,度僧,并把住宅施舍作太原寺。于是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到许可,并且令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沙弥戒(「五祖略记」谓在上元元年,六七四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来,又在云华寺开讲,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一般称为贤首国师。自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广事讲说和著述,大振华严的宗风。他常常慨叹晋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内有阙文。高宗永隆元年(六八○年),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云日照)来到长安,法藏往问西方的古德有没有关于佛一代教法的判释。据地婆诃罗说∶近代印度那烂陀寺,同时有两大论师,一位是戒贤,远承弥勒、无著,近继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有、空、中的三时教判。一位是智光,远承文殊、龙树,近稟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心境俱有、境空心有、心境俱空的三时教判(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于是有建立华严五教以对抗慈恩宗三时说的根据。继而闻知地婆诃罗从印度带来的梵本中,有「入法界品」,逐亲自和他对校,果然获得善财求天主光等十善知识和文殊伸手按善财顶两段,旋即请他于西太原寺译出,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续(或无续字)入法界品」。既而又奉诏和地婆诃罗及道成、薄尘等同译「密严」、「显识」等经论十馀部,合共二十卷。武后天授二年(六九○年),于田沙门提云般若(译云无智)在魏国东寺译经,他也列席译场,提云般若译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他特为作疏,发挥新义。证圣元年(六九五年),于田沙门实叉难陀(译云喜学)在洛阳大遍空寺,重新翻译「华严经」,他奉诏笔受,后来并补入日照所译两段。长安三年(七○三年),义净等华梵十四人,先后在洛阳福先寺及长安西明寺,共同翻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一部,他奉诏证义。中宗神龙二年(七○六年,作元年),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云觉),在大内林光殿翻译「大宝积经」,他也奉诏为证义。又新译的「华严经」,虽然增加了「如来现相」、「普贤三昧」、「华严世界」及「十定」等品,却脱漏地婆诃罗所补译的文殊伸手过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文。法藏用晋唐两译对勘梵本,把地婆诃罗的译文,补在实叉难陀的脱处,于是得以文续义连,现行即此本。总之,法藏对于当时的译事,特别是「华严经」的翻译是有贡献的。当武后圣历二年(六九九年),重新翻译的「华严经」告成,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宋高僧传」等说他尝为武后讲新「华严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武后骤听之下,茫然不解。他于是指殿隅金狮子作譬喻,讲到一一毛头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头狮子同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重重无尽。武后于是豁然领解。因而把当时所说集录成文,叫作「金狮子章」。又为不了解剎海涉入重重无尽义的学者,拿十面镜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排一面,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尊佛像,然后燃烧一支火炬去照着他,令互影交光,使学者通晓剎海涉入重重无尽的义旨。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馀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师。睿宗先天元年(七一二年),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年七十岁。葬在神禾原华严寺的南边,秘书少监阎朝隐为作碑文,概略地陈述他一生行化的事迹,这就是现存的「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智俨所创教相和观行的新说,得到法藏详尽的发挥,才使一宗的教观建立周备,所以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他为华严宗三祖。
法藏的门下「从学如云」,其中知名的弟子,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六人。慧苑的传记见「开元释教录」卷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及「宋高僧传」卷六。又「法藏和尚传」说宗一续法藏的「华严略疏」遗稿达二十卷,慧苑也续成十六卷。
法藏的著述,据说约百馀卷,其中关于「华严」的著述,现存的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略称「华严教义章」,又称「华严五教章」)四卷,「华严经旨归」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经问答」二卷,「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十世」、「玄义」等章同卷)二卷,「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三昧章」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华严金狮子章」一卷,「华严经传记」五卷。已佚的有「新华严经序注」一卷,「新华严经略疏」十二卷等近二十种。「探玄记」是旧译「华严经」的疏释。他晚年作新译「华严经」的略疏,未成全书,遽告入灭。此外,他的一般著述,现存的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入楞伽心玄义」等近十种。还有已佚的「法华经疏」等几种。
法藏继承了智俨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性海果分就是诸佛的境界。缘起,就是法界缘起,其相状为无尽圆融。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通通互为因果。因此,一法为因,万法为果;万法为因,一法为果。自它互为能、所缘起,相资相待,圆融无碍。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尽收,以一尘为主诸法尽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