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小谭苏让她的老师吃了一惊。她吃过午饭后,就拿起扫帚,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开始清扫教室的地板。村里的孩子没有人曾做过这种事。那天下课之后,苏的老师跟着她来到我们山腰上的小木屋,告诉我这件事。我告诉她,在我的国家,所有贫穷人家的孩子都会做同样的事。不必大人们吩咐,他们就会自动帮忙整理家务。
今天是法国的节日,所以苏不必去上学。早晨我们去散步,一起采集松果。她告诉我,大地长出松果,是为了让我们在冬天能够利用它们生火取暖。但是我告诉她,松果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生出小松树,而不是为了人类取暖用。她对我的解释非伹不感到失望,反而眼睛为之一亮。
各位还记得我们在《华严经》和相对论中,讨论过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吗?一旦抛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类观念,长久以来形塑思惟模式的许多概念也会开始瓦解。
靴带理论学家发现,所有的次原子粒子,例如电子等,都无法彼此独立存在。事实上,它们是“互相关连”的,而这些粒子依次与其他粒子“互相关连”。没有任何粒子具有独立性。这种特性极类似相互依存、互即互入和互相融合。
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相对论的出现,对于理解核粒子有深远影响。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是同样的东西,犹如我们发现,“雨”这个字可以同时在一个句子中当做主词和动词。当我们明白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就能理解粒子之间的互相关连,就是四维时空充满动态的实相。
对现代科学家而言,一个核粒子犹如《华严经》中所提到的“一微尘”或“一毫端”,同时含摄了空间和时间。这些粒子可被视为一个时间的“微粒”,如同《华严经》里所描述的最短暂瞬间刹“那”:据说,一刹那不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含纳了物质与空间。
一个粒子不能再被当成是置身于三度空间的物体,如一粒弹珠或一粒微尘。在我们的认知中,它已经变得更加抽象。例如,电子可称为四“维时空的动态体”或是概“率波”。
我们必须了解,像“粒子”、“体”和“波”这些字眼,已不再具备一般语言的意义。现代物理学家亟欲超越概念世界的框架,于是,如今粒子被视为抽象的数理量(不再是从一般有所分别性的知识角度来看)。
有些科学家宣称,核粒子的性质不过是观察者心灵的创造物,实际上,粒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独立于观察者心灵的性质。这意味着在粒子的世界里,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