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川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该县老庙镇樊村村民刘正堂家中征集到汉代茧形壶一件。据介绍,此件出土于洛川县菩堤乡。∵
该茧形壶为泥质灰陶,圆口、双唇、短颈、圆底、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通体饰细绳纹和条带纹。通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最大腹径190厘米。茧形壶腹部一侧留有工匠铸的纹饰,形似于小篆“豕”字纹,此标记符号,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汉代陶器上极为少见。据《文博·陕西清涧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释》的资料考证,此图形符号与李家崖文化古城出土的一件三足瓮上刻两个“豕”形符号,与岐山县贺家村周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铜甑上铸“豕”形符号,与长安县张家坡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卜骨上刻“豕”形符号,基本相似。此“豕”形符号,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单释为数字“六”,下面一竖“|”单释为数字“十”,此鸭蛋壶的符号当释为“十六六六”的陶文。说明人类早已有了文字,与商周人使用的是同一文字。
在西汉时期,丝织业非常发达,当时盛行养蚕,桑田遍地,设计者得到了蚕茧的启发,称茧形壶;因器形又像鸭蛋状,又称鸭蛋壶。此茧形壶的造型巨大,给人以古朴、浑厚之感。茧形壶在古代是非常具有个性的器物,秦汉时期主要为饮食器、贮藏器等生活实用器,以用来贮水或盛酒,外形显得别致而美观;其次,专为殉葬而制作的各类明器。据有关资料介绍,茧形壶器物除了用在生活上,还可以作为军事侦听器。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争霸称雄,西部游牧民族经常入侵,将士们将其深埋地下,将耳朵贴于埋壶的地方,用以侦听远方敌军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来推测敌军动向。
据悉,该巨型茧形壶在陕北地区是首次发现,对于研究当地丧葬习俗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陶文的发现,对研究汉代的文字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