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宜事,名∵,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父亲名彝,任梁临沂令。∵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能诵古诗赋十馀万言,善于作文。母丧期间,∵行孝哀毁骨立,学士友人皆以此称赞。陈文帝闻其名声,召为撰史学士(掌管文史撰述),兼司空府记室(司空府秘书)。
傅∵笃信大法,曾从光皇寺惠朗法师学习「三论」,尽通其中玄奥,成为惠朗法师的在俗高足。时有大心陈嵩法师写了篇《无诤论》,诋毁惠朗的三论学。傅∵于是起笔撰文,着《明道论》予以反驳。
「三论学」宣扬的是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性空或非有非空的「中道」,由于三论学者运用的是相对的、否定性的思维,遂以善辩好争而称名佛教史。
陈嵩在《无诤论》中指出。三论学「论中道而实偏心,语忘怀而竟独胜。」他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理论既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实相,也不能拔人于苦海之中。又说,三论学者的争辩都是「用末而救本,失本而营末」,实际上「本来不诤,是物之真」,「何必排佛异家,生其恚怒者乎?」认为三论学者是在制造混乱。
傅∵对以上的议论在《明道论》中分别作了批驳,他首先说明了三论学的产生及其意义∶三论学乃「龙树创其源,..提婆创其旨」,是为了「除内学之偏见,..蕩外道之邪执。」还说三论学「其言旷,其意远,其道博,其流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着傅∵说明了三论学者并不是「偏心」和「独胜」,三论学者虽好争辩,但从不偏执一端,因为以「中道」为事物的实相,就是不落两边。他们也不是一味争胜,「若他人道高,则自胜不劳让矣;他人道劣,则虽让而无益矣,」说明他们实是以真理为上,以大道为师。
陈嵩的《无诤论》和傅∵的《明道论》在佛教史上堪称佳构。
陈后主即位后,傅∵官迁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著作),以其文才深得后主的青睐。《南史》「本传」说他「为文典丽,性又敏速,虽军国大事,下笔辄成,未尝起草,沉思者亦无以加。」然而因其刚正不阿,与一些当路的权臣不相合流,由此引来他们的嫉妒和排挤,结果受人谗言而下狱。∵激愤不已,在狱中上书,直言朝政腐败和后主的过失,其言曰∶「夫人君者,恭事上帝,子爱黔黎,.陛下顷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之神,专媚淫昏之鬼。」还预言说∶「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后主大怒,因惜其才华,又派人问∵是否愿意改过。∵回答说∶「臣心如面。臣面可改,臣心可改。」意思是面既然天生难改,心也难变。结果赐死狱中。时在陈至德三年(五八五),死年五十五岁。三年后,陈便被隋灭亡了。(见《南史》卷六十九「傅∵」传,《居士传》传五「傅宜事」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