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迥,字明远,世为河南清丰人,幼好学能文章,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年)登进士,历任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工业、农业、交通等的官职)、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兼秘书官,有「内相」之称)。明远性乐易宽简,服道履正,虽权贵无所屈服;历官临事,未尝挟情害物。宋真宗素称其为「长者」,命其撰修国史、起草诏令,备受信赖;有时还在夜里单独召对,共商国事,语毕则令内侍持烛送归。(见《宋史》卷三○五「本传」)
明远精通释、老之书,起初受学于刘海蟾(注1),善炼形服气之术;后闻佛法,喜天台教观,读智者大师的遗书,遂得止观修行之秘法;同时也修习《华严》、《楞严》等大乘经典,尝曰∶明法身之体者,莫辩于《楞严》;明法身之用者,莫辩于《华严》。(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五引)修习既久,自谓观空纯熟,目无全人(注2)。
明远著述很多,有《道院别集》、《法藏碎金》、《耄智馀书》、《昭德新编》等,多发明空理。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法藏碎金录》(载入《四库全书》),所谓「法藏」,「法」即佛所说之教法。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也称「法蕴」。「碎金」者,取《世说新语》中「安石碎金」之义(注3)。该书杂录了儒、释、道三家之言,而以佛理融会贯通。作者在《自序》中说∶奉法宝而推美,非小智之自矜,故名之曰「法藏碎金」。
明远对佛教的空理深有契悟,譬如他对人生的见解,「人生世间,其梦无数。无数之梦,一一称我。一一之我,岂非空乎?历劫之中,其身无数。无数之身,一一称我,又非空乎?梦既是空,身亦如梦。何以迷着,念念争空?」说明了人生的空相。明远又作有「七审」∶一切妄念能息否?一切外缘稍简省否?一切触境能不动乎?一切语言能慎密否?一切黑白灭分别否?梦想之间不颠倒否?方寸之中得恬愉否?明远将此「七审」书写置于案头,终身以自警。(见《居士传》传二十一)
明远对传统的的术命之说并不迷信,他是这样看的,「自然之分,天命也;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按常,委命也。何必逆计未然乎?」(《宋史》卷三○五)认为不必费心于「术命」之类未知的事情,人生应该顺其自然,安于性命,做好本分该做的事情。
明远晚年读经修禅益笃,尝自名其室曰「凝寂」,时常安坐,凝然如木偶。八十二岁时,还自称平生未尝以针艾攻肌肤,以几杖扶坐起,可见其学道有得。死时八十四岁,端坐而逝。宋仁宗为其罢朝一日,追∵「文元」。李昌龄记其生平之事时,称其前生实「净居天主」(注4)。(《居士传》傅二十一)
【注释】
1.刘海蟾∶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燕山(今北京宛平)人,一说广陵(今河南息县)人。初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后弃官隐修于华山、终南山。相传得道仙去。元世祖时,封为「明悟弘道真君」。
2.据《居士传》传二十一载,明远在禁苑中,有次与同僚偶坐,一汲水者从身边走过,明远随口对同僚们说∶「观空纯熟,目无全人。」
3.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议·看竟,掷与座上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后人遂以「碎金」比喻精美简约之文。
4.佛教把世界分为若干高下不等的层次,一般有欲界、色界、天色界「三界」之说。众生根据其作业和修行的结果,将处于不同的层次。「净居天」位于色界之最高层,此处己脱离欲界的各种烦恼,显见胜法,唯圣人所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