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洪法师,俗姓喻,字觉范,瑞州(今江西高安)人。他十三岁时,父母不幸双亡,只得出家为僧。十九岁时,到京师天王寺参加经文考试。他博通经史奇书,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下笔万言,诗名誉满京师,人们称他市是「僧中班马」,意思是说他在僧人中像班固、司马迁那样的文章大家。在京师四年,慧洪跟随宣秘学习《唯识论》,一不高兴,弃之而去。
慧洪南下至庐山参谒宝峰克文。宝峰克文担心他「识」见太深,一时难以入门,因此常常用玄沙师备的悟道经历来开导他。
玄沙师备俗姓谢,自称谢三郎。丹霞子淳作一首颂为玄沙师备写照∶
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
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旧宿芦花。
玄沙师备幼年喜欢在南台江上钓鱼,所以说「本是钓鱼船上客」,刚满三十岁时弃钓投芙蓉训禅师落发出家,所以说「偶除须发着袈裟」。由于过去所有人的生命的积累延续,才有了自己的生命。如此生生相续,父子相传,所以谢三郎永远是谢三郎。即使是禅宗祖师的位子也留不住他,依旧泛舟垂钓夜宿芦花。
宝蜂克文常用玄沙师备的故事来点化慧洪,慧洪总是领悟不了。宝峰克文批评他说∶「一开口就是说道理。」意谓慧洪不明白禅法是不允许理性思维存在的。一天,慧洪终于觉悟了,作了一首偈∶
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
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鱼虾。
灵云志勤的开悟偈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说的是他从迷到悟的经历体验。
宝峰克文看了这首偈后,感到慧洪总算开悟了,非常高兴,当即印可。
慧洪后受漕运使吴开正之邀,来到南京的清凉寺开法。不久,慧洪被诬为「狂僧」,还说他伪造度牒,假冒僧人。
慧洪含冤入狱了,但他并不在意。在慧洪看来,牢里牢外,只是一大一小而已,并无差别。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牢笼。后经过张商英、郭天民等人的竭力营救,慧洪才得以出狱。
慧洪出狱后住在京师,张商英十分推重他,常请他到家中谈禅论道。郭天民奏请朝廷赐号「宝觉圆明」,赐紫衣,一时京师权贵竞相招请,执弟子礼。慧洪一时又成了京师的红人。
北宋中叶,变法派「新党」与保守派「旧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高太后把持朝政,任命「旧党」司马光为宰相。宋哲宗元(一○八六~一○九三年)年间成了「旧党」的天下。后宋哲宗亲自执政,改年号为「绍圣」,重新扶植「新党」,打击「元党」(元年间
的「旧党」)。宋徽宗即位后,又展开了一场肃清「元党」的政治运动。崇宁二年(一一○三年),御史中丞石豫揭发张商英曾撰文歌颂元党人,于是宋徽宗下诏,将张商英划入元党籍,一再贬官。慧洪也受到牵连,出狱不到一年,又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再次入狱。
二年后,宋徽宗突然下诏,为元党平反,张商英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慧洪也再次出狱,重新成为合法的僧人,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大观四年(一一一○年),张商英当上了宰相,他推行的利民务实政策,也有慧洪的一份功劳。不过这种政治上的辉煌也实在是太短暂了。张商英只做一年宰相,就被谗罢相,慧洪的结局更惨,被责令还俗,发配朱涯军(今海南三亚一带)。
三年后,朝廷大赦,慧洪才获得自由,回到筠州。不久,有个疯道人诬告慧洪是张怀素的同党,而且误以为张怀素就是张商英。官府明知是误会,也就将错就错地把慧洪投入狱中,使他平白无辜地坐了三个多月的牢。
慧洪一生坐过三次大牢,流放一次。不过他的著作比他坐过的牢更多,仅流传至今的就有《禅林僧宝传》、《石门文字禅》、《林间录》、《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慧洪是宋代的著名诗人,王安石的女儿读他的诗,读到「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乡心未到家」时说∶「这是个浪子和尚。」于是慧洪就落了个「浪子和尚」的雅号。
就风流潇洒、豪放不羁这点来说,慧洪确实是个「浪子和尚」,他穿行于市井茶坊,进出歌楼酒馆,并作偈说∶「道人何故,淫房酒肆,我自调心,非干汝事。」
这种敢于进入「魔界」、「在欲而行禅」的禅风,在宝峰克文这一表现的更加突出。不过必须有高深的道行才能把握住自己,弄得不好就会走火入魔,流于淫秽粗俗。慧洪就是凭借其「我自调心」的无上定力,出淤泥而不染,充分表现出潇洒自如的禅师风采。
慧洪懂得「不立文字」的旨意,也知道诗歌创作灵感的玄妙,因而他的诗总是深藏着一种禅趣,如《舟行书所见》∶
剩水残山惨淡间,白鸥无事小舟閑。
个中着我添图画,便是华亭落照湾。
这首诗描写舟行所见江空景色,表现出閑静的禅境。
对于慧洪来说,写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爱好,更是参禅的一种方式,这确实是一种宗教修养的最高境界。
然而,慧洪诗词创作的意义更在于他基本上摆脱了宗教的桎锢,把被宗教扭曲了的人性扭转了过来,描绘了一个活生生的情欲世界。尽管这种作法从宗教的角度看是大逆不道的,但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说,却有着个性解放的意义。如他流放海南时写的《青玉案》∶
凝祥宴罢闻歌吹,画毂走,香尘起。冠压花枝驰万骑,马行灯闹,凤楼帘卷,陆海鳌山对。
当年曾看天颜醉,御杯举,欢声沸。时节虽同悲乐异,海风吹梦,岭猿啼月,一枕相思泪。
在天涯异乡,有的只是清冷、幽僻、凄迷的景致,以及那空漠、孤独、感伤的心境。从中可看出慧洪那强烈的生存欲望∶经历过不幸,他向往幸福;流放于异乡,他眷恋家乡,他只是任凭七情六欲从心底自然流出,只是用凡心俗姓去熔铸那诗情画意。
慧洪之后,僧人的诗词创作渐渐走向世俗化。可见慧洪的缘情之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