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居士,浙江会稽人。少有文名,明万历十七年(一五九○年)中进士第三,授翰林编修,历官国子祭酒。
望龄信奉佛法,与同时居士焦弱侯、袁中郎、李贽等皆有交情,互相策发论学,号为「禅友」。尝从学于周海门(汝登),参叩甚力,但每自抚其胸曰∶「此处终未稳当」,不得心要。一日偶读《方山合论》,顿然有省,高兴地对其弟说∶「吾往者空自生屈也。」遂致书海门叙其所得曰∶「窃闻华严十信初心即齐佛智,佛智者无待之智也,何阶级之可言哉?然必五十位升进,邻于二觉,后契佛乘。」「十信」是佛教所谓进入佛门需具有的十种信心,华严宗视初发「十信」即达佛智。因为佛智是圆满遍在的,没有渐次阶级的分别。然而「十信」又是佛教所谓成就佛菩萨所要经过的五十阶位之一,这五十阶位是逐渐升进的,其间有本觉、始觉两种觉悟。只有把此两者结合起来,方可契会佛智。望龄这里说明的是佛教的修行理论中渐修和顿悟的关系,他所说的心得就是顿、渐相资。认为契会佛智光靠「本觉」的顿悟是不行的,还需依赖「始觉」的渐修。他还援引孔子的修身之道说,孔子三十而立,等于达到「十信」位,然而还需有「不惑」、「知命」等过程。就像精金出砂,须久经淘汰、锻炼方能显露光芒,也如婴儿出胎,必加经年辅养、学习才能成长。认为学佛不能求速效,必须精进努力,长期不懈。(见《居士传》卷四十四)
明万历三十一年(一六○三年),「妖书」事起(注1)望龄「犯平持正」,(《明儒学案·文简陶石篑先生望龄》)慷慨陈言,责难当道,使无辜者得以幸免于难。事平后,告老归家,布衣蔬食以终其身。尝言「古人见性空以修道,今人见性空以长欲」(《与焦弱侯》)感叹今人未能切身事佛。晚年时,望龄又参叩云栖株巨集,并从巨集公受菩萨戒。宏公倡导念佛净土,特别注重切身的具体实践。为了广大宏公的教化,他与诸善友在崇国寺结「蒲桃杜」,又创「放生会」,并作放生诗十首,以阐发佛教珍惜生命,慈悲众生的教义。
望龄说过以下几句话,可见其为人处世之大概∶「世极深极险矣,我只浅易;世极奇极怪矣,我只平常,世极浓极艳美,我只淡泊,世极崎极曲矣,我只率直。」死后,朝廷追∵「文简」。
【注释】
1.万历三十一年(一六○三年),京师发生所谓「妖书」(即《国本攸关》一文,副题为《续忧危∵议》)事件,谣传神宗欲改立太子,挑起宫廷内部纷争。因作者不明,当时受到怀疑而株连的人很多,包括紫柏真可也一度被逮捕入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