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我国十六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明代居士佛教的领袖人物。
李贽早年不守绳墨,自然也不信佛,尝谓「馀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王阳明先生年谱后语》)直到中年以前,他没有什么明确的宗教信仰。
但在四十岁左右,开始接受王阳明的学说,五十岁时开始研究佛经,归心佛教。时值万历初年,他任姚安知府,因好向僧人参学论道,遂经常出入寺庙,有时一住半月,就在寺庙内办公判事,不归官府,五十四岁时,以病告退不许,索性入鸡足山,披阅佛教藏经,长住不出。御史官弹劾其不理政务,令其致仕。不就,迁居湖北麻城龙潭湖上,自称「流寓客子」,更剃发去冠服,并把自己的居地改为禅院,日与僧人无念、居士周友山等谈经说法,俨然一出家的和尚,风动一时。李贽的佛教活动引来数万男女信徒的归附,震动了朝廷,加之其言谈常诋毁儒家经典,卑辱圣人孔子,朝廷遂以左道逐之,被捕下狱。在狱中因其不服劝改,自缢而死,终年七十六岁。
李贽具有很深的佛学修养。晚明士大夫袁宏道于禅学十分自负,但却独服李贽,曾言「当今劲敌,唯李宏甫先生一人。」(《与张幼于书》)李贽尝自谓「既无家累,又断俗缘,参求乘理,极其超悟,剔肤见骨,回绝理路。」(袁宏道《李温陵传》)因其深达佛理,又广施佛法,与紫柏真可大师被时人并称为「两大教主」。(潘桂明《佛教禅宗百问》第二十一条)李贽认为「人伦物理」都是所谓「真空」的表现。什么是其空呢?他说∶「其实我所说色,即是说空,色之外无空矣;我所说空,即是说色,空之外无色矣。非但无色,而亦无空,此真空也。」(《梵书.心经提纲》)要求人们要求伦物上识真空。李贽虽身在禅院,但仍供奉着孔子,他的思想深处,既有释氏的空寂,又有儒家的仁义,但更倾向于释氏。《居士传》评价他说∶「李贽为学不拘绳墨,出入儒佛之间,而以空宗为归。」(传四十三)
李贽居常时,尝与侍者论出家事,他说世间有三种人适宜出家∶其一是庄周之徒,「以生为我梏,形为我辱,智为我毒。」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遭受劳役摧残,是悲哀的。这种人不得不弃世归隐。其二是严光、阮籍、陈搏、邵雍之徒,他们痛感世衰道坏,独自修养身性,如果没有像「太公之遇文王,孔明之过高祖」这样的机会,就会宁隐勿出。其三是陶渊明之徒,既爱富贵,又苦贫穷。因苦贫穷,故以乞食为耻,而曰∶「叩门拙言辞」;因爱富贵,故求为彭泽令,然无奈其不肯折腰事权贵,最后又只好赋归隐居。李贽因侍者之问,还说自己近似于后者。他说,庄周之见,「卓然超古」,我不是,严光等待知己之主而后出,这种人必定盖世之才,我也不是,至于陶公,清风千古流传,也不是我能相比的,然而其一念真心,不愿受世间管束,「则偶与陶公同也。」(见《居士传》四十三,「本传」)
李贽喜与人谈禅论道,凡来问学者,无论缁素男女,披心酬对。有人对他说∶「女人见识短浅,不堪学道。」李贽正色曰∶「人有男女,见亦有男女乎!且彼为法来,男子不如也。」(同上)主张男女平等,至于归心佛道的女子,更是一般世间男子所不及。正因为如此,当时的统治者在逮捕他时就以所谓「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明史·蔡毅中传》)成为他的重要罪状之一。
李贽的著作有《梵书》、《藏书》、《李温陵集》等,他的有关佛教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梵书》、《续梵书》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