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与人的遇会、一切事物的生成由谁安排?

用心体察,如实观照,即知世间诸法缘起性空。

以般若智慧洞悉万象,以清明之心看待人我,

面对一切顺、逆境界时,自然泰然处之。

般若波罗蜜是六波罗蜜的根本,“般若”意指大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般若可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指我们这一念本具的心性。透过文字般若,经过观照,最后通达实相,就能够到达彼岸。“彼岸”是相对“此岸”来讲,例如:“烦恼”是此岸,“菩提”是彼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境界就是到了彼岸。要想达到这境界,必须透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最后证实相境界即是到达彼岸。到达彼岸就能够圆满我们本具的心性──菩提妙明真心。

如何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行者以“六度”来转识成智、超凡入圣,用六度来化除心中的悭贪、瞋恚、懈怠等毛病,所以六度能够度六蔽。以修布施而言,布施能对治悭贪的习气,悭贪是自心当中“我执”的显现,修行除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布施是一种法门,若执着布施为实有则成了法执,应以般若之智来破除。

般若净智∵洞彻实相

般若翻译为“大智慧”、“净智慧”、“妙智慧”,就是返照自心、照见诸法皆空,此清净智慧与世间的“有漏”智慧不同,“有漏”指有瑕疵、不圆满,般若能使我们心得宁静,这种智慧与世间的智慧是不相同的。例如:核电的发明为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但也有危害人体和环境的一面,所以这些发明虽是智慧的展现,然而并不是净智慧。

关于般若的解释有很多种类,每一宗派对于般若各有不同的诠释。天台宗以三种智慧来说明般若之智,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一切智:修析空观,证声闻、缘觉,即能达到这种般若智慧,称之为但空般若智。

(二)道种智: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必须通达一切行门,修如幻观、成就如幻三昧,了达诸法缘起,知道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运用这种智慧而通达种种道法以度化众生,这种智慧称之为菩萨出假道化般若智。菩萨具大慈悲心,不离开世间、不离开众生,从空出假,所谓:“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所以度众无碍,能成就一切功德。

(三)一切种智:佛不但通达声闻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更明白十法界等一切现象,所以是三智圆明。佛的智慧通达一切道理,所有十法界乃至于性、相、事、理、染、净、因、果,一切诸法不离当念,都由这念心所生,这就是诸佛所证的大觉圆满般若智。

声闻、缘觉修空观,知一切法空,证一切智。菩萨不但修空观,也修假观,为什么修假观?因为菩萨发愿度众生,必须不离众生才能够度众生,所以菩萨修如幻观,不出三界、不入三界,始终在三界当中来来往往,不离开现象、不离开假有,了知万象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而成就道种智。更进一步,明白一切现象当体即空、当体即是实相,则不落入空、假二边,超越了对法的执着,称之为一切种智。以这些道理来了解般若,就明白般若确实可以漏尽烦恼,同时能破除我们的执着,一旦破除执着,就能消除烦恼、业障,能不随业流转、受报,而不受报的这念心性就是大觉圆满,大觉圆满就能真正到达彼岸。

生死代表此岸,菩提、涅槃则是彼岸,要从此岸到达菩提、涅槃,就必须返照自心,渡过烦恼的中流,也就是用观照般若,破除见思惑、尘沙惑,终至断除无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属于烦恼的中流,通过这些障碍,进而以中道实相观破除最后一念无明,将三种烦恼无明漏尽了,才能真正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

觉观返照∵契悟本心

要想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须以“般若”观照自心。诵经、持咒、礼忏、早课、晚课都属于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依教观心,即属于观照般若。简言之,般若就是返照。

何谓返照?如:参话头,把这一念心收回来,在话头处一照──谁?这就是观照般若。譬如,现在打了一个妄想,对于某件事物产生贪爱、执着,忽然觉察到这个妄想,马上起了惭愧心,自己知道惭愧的这念心就是返照。因为执着外面的境界为实有,所以起了贪爱,既知外境是假相,还贪什么?懂得惭愧、检讨、改过,就是返照、观心。由于反省、观照,功夫用得上了,内心的烦恼逐渐减少,乃至于烦恼漏尽,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相应,能返照的这个智慧心契入真空,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即般若的显现。这是菩萨所修的般若,属于方便法,尚未达到究竟。

在观照“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当下,仍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存在,只是一种三昧的境界,还没悟到真心、悟到实相,实相即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最后,能观之智──这念心不住真空、也不住假有,“当下即是,动念乖真”,“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这才是达到究竟的实相般若。

∵【惟觉长老专栏】

【善调身心--纾解压力的锦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