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时期合格的知识分子,其文化素质的结构应该有这样几部分:道德品格,综合修养,专业知识技能,业余爱好。这四部分应当均衡发展,形成合理态势。道德品格是决定人的境界高低、人格尊卑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灵魂。综合修养主要指文史哲的基本训练和积累,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现代教育只重专业知识训练,而忽视人文道德,职业教育成为主导性的;即使有人文课程,由于教学方式不当,结果起不到充实精神生命的使用,常成为取得学分和学位的工具,这是必须加以调整的。而要加强道德和结合文化训练,阅读经典是必要的途径。这是一个笨办法,难收立竿见影之效,但它是最有长效的办法,可使人一生受用不尽。

经典中有哲学,有道德,有历史,有文学,有大圣大哲的睿智卓见,有为人处世的不移箴言,蕴含着真善美的精华,可以使人高雅、深厚,长才智,有文采。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我们也可以说经典训练不实,则其做大事也无力。其人也许可成为专业人才,但难成为大方之家。我这样说是历史证的。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不仅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艺术家、人文学科的大学者,都无一例外的接受过文化要典和国学的严格训练,即使是大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也都有较深厚的国学功底,无不对本民族的经典相当熟悉。如华罗庚、苏步表、钱学森和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者是学贯中西、文理双通的,故能有博深的见识,恢宏的气度。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至少应该读一读《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孙子》,不能再少了,否则往往比不上一个外国的科学家和学者所拥有的中国学知识,怎么样样去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呢?

我们必须把经典学习的意义,提到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新的世界,决不如美国亨廷顿教授所预测的那样,将是东西文明沖突的时代,恰恰相反,它将是东西文明互补共进的时代。这个进程实际上早已经开始,目前正加速。西方工业社会在取得工业文明的划时代和世界性的成就的同时,面临着生态失调、人际紧张、精神空虚、人性堕落等一系列深刻的危机,不得不做出重大的调整。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东方文明包含着补救西方文明弊病的超前内容,正加紧努力研究东方学术,鉆研《论语》、《老子》、《周易》等经典,认真从中吸取智慧,促进西方在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上有所改变。与此同时,东亚一些国家和中国,在努力复兴或保技东方文化传统的同时,已经或正在学习、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先进学说,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东方特有的现代化模式。由于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发展背景的东方文化也相应地提高了国际地位。很明显,东西文化双向交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潮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富有成效,这是世界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东西文化之间当然有对立和沖突的一面,但那是次要的,互渗、互补和合流才是主要的。在这种国标性文化格局下,中国现代和未来的知识分子,必须兼有东西文化的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文化国际化的需要,否则不仅会丧失民族风格,而且也跟不上西方文明发展的最新潮流。

中国中断经典教育为时很久,开初一段时间内,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渐渐地,其不良后果陆续显露。由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国学根柢普遍浅陋,大师级的学者便难出现。学校教育没有经典训练,社会青年缺乏基本道德观念和基础性传统文化知识,于是造成社会道德滑坡和精神生活庸俗浅薄。所谓“中华是礼义之邦”早已是过去的事情,而今“礼义”二字竟在何处?目前社会道德风气的败落、社会行为的无序状态、拜金主义的猖獗横行、精神信仰的无所归依,已经达到很严重的程度,大家有目共睹,亲感身受。这种状况不是靠短期内突击措施所能改变的,尽管这些临时措施不能不采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社会管理水来的大幅度提高,和人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改善。这就与国民教育的战略有关,它的着眼点是二十一世纪,它的基础工程则是经典教育。必须从现在起,真正切实地把经典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之中,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编写有关课本,选读或通读经典的篇章或全书,把经典课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聘请最优秀的老师担任教学,长期坚持下去,日后必有大效。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或者从事精神文化事业的人,还应当把读书的范围适当扩大,对国学要典有较多的接触。

相关链接:

谈谈“读经”(一)

谈谈“读经”(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