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有病”与“胜而却之”

沐雨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人为什么会生病呢?如果不生病,也许痛苦就不会那么多了。生老病死,生命的无常,实在是人生的必然,而病魔与人始终有一点若即若离的感觉,稍有不慎,即刻而至,有些人甚至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终。病魔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痛苦,说众生可怜,“生而有病”也是个中一因吧?但话又说回来,既然众生之病不可避免,有无可能减少减轻呢?尤其对于佛门弟子来说,佛法中有那么多好东西、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妙处,“佛矢门中,有求必应”,区区病魔,又何忧不无法门,“胜而却之”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身心假合,诸缘合成,缘散即坏,应之为病,继而为灭。有生就有病,业力潜入而已,不慎即显现出来,只要断缘,完全可以伏灭。学佛的人都知道,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因缘所生法,必有生灭性,这些都是不究竟的东西,所谓:缘散即为病,散尽即为灭。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沉入七情六欲之中,五浊恶世,自觉不自觉的争名夺利,多有牵缚,烦恼不断,最终,必定身应心坏。

从根本上说,身病即是由心病引起的,一切唯心造。心躁病已伏,久而即为病。因此,始终保持一种宽容、平静和感恩的心实在是修行者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如果“八风”吹不动,自然可以“端坐紫金莲”,我自岿然不动,何病之有呢?问题在于这难以做到,因此,“少欲知足”是我们始终要切记的。

有学佛的朋友对“生而有病”的问题,不以为然,对我说:“据我所知,佛陀就是生病后圆寂的,人不可能不生病的。”其实,是如此也并不如此。佛菩萨示现世间,应化而教。世尊示现病相正是告诉我们生老病死和生命无常的真相,告诉我们生命迅速要精进行道的真相,告诉我们要勇于舍弃肉体“色”之自我,追求永恒的“法性”自我的真相。事实上,有病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小病中的我们也确实多了些思考,悟出了些东西,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是随着病的痊愈,又重蹈覆辙,旧态复萌,不能“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

人之病,细而究之,除衰老原因暂不谈外,大致三种:1、因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问题而引起的;2、业力原因;3、冤家债主原因。第一种,只要我们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讲究卫生、注意保暖、不暴食暴饮、起居有常等便可以克服减少。这种病只要不并发后两种病,一般都比较容易医治,大都属于“药医不死病”之类。业力病多表现为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这种病,我们首先要以平常心接受;其次要诚心忏悔,经常忏悔,真正的忏悔是以后不再造恶;第三,在正常医疗的同时,最好能做些佛事消灾,平时则要注意服务众生,累积阴功,如能并行念佛修行灭罪,效果更佳,往往都会大病化小、小病化了。即使一些病疾根除难,一般也可伏而不发,无甚影响。具体要看个人业力如何、心诚如何、修行水平如何。至于冤家债主病,病者往往都是莫名其妙染上莫种病,或狂风、噩梦后得病,有的总似有人追打、跟随之类。这一种病,病人不仅要精进念佛修行,如持名念佛、禅定、持咒等,还要多做善事,及时真诚回向,要努力把结解开,送福解怨,心诚也灵,冤家债主满意,自然离开,不再抓住不放;否则,只有等待债消尽后它才离开。对于病人来说,最难医治的是三者兼而有之,这就需要“多管齐下”,各个击之。但不论怎样,对学佛人来说,“强身固本”,最为重要。何谓“本”呢?自然是学佛人的修学水平。何又为修学呢?信、解、行、证,或信、愿、行。信得真、解得正、行得精、证得多,业力化消,善因增长,如能得天人护佑,病魔又如何能得近贵体呢?

朋友问我,有无防护消病的捷径,我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心平气和”。他说不说这个,说佛经佛法中的。我回答说,这前两句就是佛经中的,你是想问具体法门,其实很多,如持名念佛、持咒、禅坐等,具体说来如念诵观音名号、持大悲咒、持观音治病真言、持大力神咒,修炼药师法门等等,最方便的,是持阿弥陀佛名号,念佛一声,灭罪无数,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功德无量。关键是你信吗?朋友不敢回答。

对佛门弟子来说,不虔信、真诚、真信,就不能从佛法中获得真实利益,不要说了生死、出轮回,对于身心疾病也即缺第一治病配方。“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善根不发,修而不应,难有感应道交。天人不近,有业魔近,病是迟早之事。有信之后,信而起修,辅之以正知正见,即使有业障现前,只要坚持、再坚持,志愿无倦,必定忍力成就。

单说“奉持经戒”的功德,我们知道,佛经的结尾常有“得法眼净”,多少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或“住不退转”,或“是人罪障,应念消灭”,“除无量劫生死之罪”等等,甚至有些大乘经典在“持经功德分”中常有金刚、鬼王“顶礼佛足”,表示要“守护”是持经者,乃至使其家“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之类。因此,对于学佛人来说,真实发愿,常学常修大乘经典,真信、真学、真行,自有无量功德,自得无边真实之利。这样说,又好像学佛一定要求功德利益、天人护佑似的,其实非此,自然而然也。依佛而修,依佛而得,不着不贪。一身正气,法喜充满,又有何过失呢?问题在于你是否是“皆大欢喜”,“如贫得宝”和“端心正意”、“信受奉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