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南山寺游蹤
作者:黄伯图
素有诏安“文笔”之称的南山位于城南三华里处,岗峦叠秀,烟云缭绕,林木苍郁,山势起伏如笔架,故俗称笔架山。民国版《诏安县志》载:“山为学宫文笔,大小二峰相次,当斜阳照耀,山光丹碧,悠然见之,如睹天马行空。”故称“南山夕照”,为诏安廿四景之一。
明万历二十年(1602年),诏安知县黎天祚鑒于诏邑虽水秀山明,然文教不昌,便欲深究其因。他精通堪舆之学,遂于公余四出游勘,终而发现邑之东南地势低洼,尤其是南山大小二峰俱乏挺拔之势。为辅文峰,就拟建塔其上。在督造石基以后,他便离任,工程遂辍。几年后,知县郑化麟复鸠工在南山小峰培土夯实,下宽顶锐,顿成耸秀之观。与屹立在县东南海边腊洲山上的祥麟塔文光辉映。据传,在小峰培土后的百余年间,诏邑之科第就“稍稍蝉联而起”,人才辈出,誉称“海滨邹鲁”。
南山北麓有一座驰名闽粤的南山寺,本县的西溪就流经寺前东去,与东溪合流入海。寺前自古有一渡口,谓横岭渡,是诏安至饶平县一带路所必经之处,故寺又称渡头庵。46年前于此建桥闸,既蓄水又便通行。寺始建于五代,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县志》称:“五代时,潮人黄九郎舍田入南山寺,寺僧祀黄九郎为檀樾,主于此。”庵历经风雨,曾屡次重修。“文革”期间遭人祸和火厄。1978年始重建。1985年再次由闽粤、台港澳、南洋及美国等海内外信众捐集巨资重修后,寺宇巍峨,飞甍雕栋,金碧辉煌。寺于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农历九月十九日是佛诞,与几个好友相携来此览胜。寺依山麓地势而造,过桥后就来到山门,但见向东的石牌坊气势恢宏,正面匾书“南山禅寺”,对联是“善性虔修人间极乐;慈航普济佛国常光。”背系“漳南胜景”匾书,联文“绿水长流,宝剎钟声萦古渡;青山永峙,西溪月色耀祥光。”庵坐南朝北,大门匾额“南山寺”,门联“久造名山垂闽粤;长留古剎对海天。”一路游人香客如潮,鞭炮轰鸣,十分热闹。好不容易挤进大殿,只见屋顶为四垂单面坡式,梁架呈八卦形,中部突出成四方形三层楼阁式屋顶,上端是藻井,独具建筑形式。佛龛内供奉南海观音,柱联“音亦可观,始信聪明无二用;佛何称士,须知儒释有同源。”
大殿两侧是厢房。东厢房祀观世音菩萨,门联“晓月泛舟开觉路;春风鼓磬启迷津。”西厢房奉观音、韦陀等,门联“草色斜阳僧唤渡;钟声夜雨客参禅”,是清拔贡叶观海所撰,联文意、境均佳,为历代文人雅士称颂。大殿东隅有一坐西朝东的古建筑,名“小西天”,旁有古榕,树冠如盖。佛龛内供南无阿弥陀佛。楹联“五代草庵临古渡;千年石佛现灵光”印证宝剎之悠久历史。走出庵来,可见殿后山坡有好多老树,其中一古樟之树干周长竟达一丈。
离开香烟缭绕的南山寺,大家游兴未艾,便贾勇登山。漫峰杂树葱茏,怪石嶙峋,巨洞幽深,野鸟啼鸣。久厌城市尘嚣,能偷閑来此领略山林野趣,好不快意!在其幽径处,有一石崆,从中涌出一股清泉,涓涓不绝。掬而饮之,沁人心脾,俗谓“仙水”,《县志》称“桥港泉”。每天清晨来此承仙水的人络绎不绝。
南山寺依山临水,风光旖旎,向来又传闻佛法灵验,有求必应,故香火十分鼎盛。每逢佛诞,善信如云,称为“南山会”。况兼距县城不远,因而每日凌晨就有很多男女老少,或徒步、或骑车来这里,或进寺、或登山,或礼佛参禅、或打坐吐纳,或舞剑、或练拳,成为晨功的好去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