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西来古剎游记

天马王

广东省惠东县的西来古剎(俗称西来庵)具有一千多年历史,源远流长,传说神奇,长年香烟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据《行走惠东》(作者:杨城)和惠东有关的史料中得知,传说早在北宋嘉祜元年(1056年)那时,新庵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方圆几十里内,只有三个小小的村落,十来户人家。他们散落在各个山岭之中,山高皇帝远,近似蛮荒。有一天,有人听到从西北方向的狮子山中,传来阵阵“橐、橐、橐”的声音,侧耳细听,还有一种节奏感,明显是一种击打木器的声音,一天,两天,以为听错,后来很多人都听到了,始觉奇怪,并商定有探究一番的必要。众乡人同心同德,一呼百应。那时要上狮子山,并非易事,山高林密,荆剌丛生,根本无路可走。众乡人自带干粮,扛锄携斧,搬石填土,架梯搭桥,终于开出一条可达山腰的羊肠小道。当他们来到一个巨石下面时,惊奇地发现,在巨石的洞口坐着一位秃头的老人。只见老人身穿袈纱,颈挂念珠,双掌合十,盘坐在地,面朝佛祖,念念有词。面对这位和尚,众人大惑顿生。一位乡人遂上前施礼探问:“老先生,这里山高林密,路途险艰,你从何而来?”老人满脸谦和,声如铜钟:“贫僧乃叫尘点无,从安徽省青阳九华寺随佛祖腾云驾雾而来。为的是修行礼佛,施法护民,普渡众生。”又有一乡人问道:“老先生在此山野如何度日?”老先生还是笑笑:“饑餐树叶野果,渴饮山间流泉,夜宿此处石洞,日忙诵经礼佛。”无论这僧人随佛祖腾云驾雾而来也好,还是翻山涉水而来也好,面对僧人如此淡定自如,人们不得不对他的那种执着,那种意志,那种宽怀,深怀敬意。用他自己的一首诗来说:佛祖腾云到狮峰,离禅千里我陪同,十年旧约神州梦,独选狮巖造化功。这就是他做了十年的梦,这就是他毕生要做的事业。

传说,当时同来修路的一位乡人,听说僧人施法护民,普渡众生,遂上前请求僧人施法解难:“老先生,我家人疾病缠身,家境不充,求医亦难,敢请高僧慈悲为怀,救家人于水火。”老和尚欣然应充。吩咐乡人焚香礼佛后,老和尚向佛祖诵经念咒。念毕,天上突然降下数朵花瓣和几滴水来。老人将花瓣和水滴交给乡人带回家中,即可消灾治病。不几天,那位乡人家人的病果真见好。这事不胫而走,随之尘点无也名声远播。

时隔四年,西来庵已是香火鼎盛,信徒大增了,新庵人口也繁衍兴旺。尘点无又和乡贤发动信民和当地村民,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修了一条从山下通往古剎的道路。二是依山附势在那块巨石下面开辟了一百多平方米,用巨石作顶,砌起了三间屋子作为佛祖殿。至此,作为西来古剎的创始大业己基本完成。尘点无对大家说:“明日我将要归西了。”众人深感难舍难离,但是从此,尘点无一言不发。其后,端日前来古剎拜佛的香客在巖洞中发现尘点无大师已经圆寂。就象是睡着了一样,有诗形容:狮峰曾子饮流霞,醉倒象山巖洞下,几度春风吹不醒,至今颜色似桃花。

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么?不!它有太多的玄机,他至少传达了人类的某一种意愿,一种无灾无难,共享太平,净心无染,社会和谐的意愿。又或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事、立业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的行走,人的所为都是精神支配的,为了一种信念,跋山涉水,饑餐宿露又算得了什么?心无杂念,目无旁视,尘点无这样做了,他做到了,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实现了一个生命应有的价值。后人呢?

寄水和尚是一个目光远大,大有作为,让西来古剎走向辉煌的和尚。1560年,终南法师剃度弟子、惠州六度庵和尚寄水来到了西来古剎。狮子山层峦叠翠,气势非凡,远眺山色空蒙,俯瞰江水如链,大有狮象伏波之势。让寄水和尚顿觉朐怀开阔,弘扬佛法,重振佛光的决心倍增。

深谋必有远虑,开拓勇于苦行。在他的带领下,招收门徒,雇请农工,禅农并举,气象日升。劈山造田,截溪堵水,两年间造田二十多亩,田里种稻,山上栽果,西来古剎的经济发展空前。此时,新庵有一位在外任七品官的贤达王景雄告老返乡,不久病逝,嘱其女王孝亲将遗下的田地,留下十亩自耕外,其余悉数变卖,得白银三十多两全部捐给西来古剎。寄水将捐来的白银又买田地四十多亩,这时西来古剎有田八十多亩,由于人力不足,自耕二十多亩,其余全部出租,每年租谷的收入就有四万多斤,加上水果、木材、茶叶和信徒的捐赠,西来古剎的经济支柱已经非常厚实牢固了。这时的西来古剎,庵内有禅声,庵外有歌声:“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八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好一个自食其力,乐也融融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有了这个经济基础,西来古剎新景象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了,增塑了120多尊佛像,有香房、签房、当家房、及接待房,一座拥有佛殿和十多间厢房的寺院,终于在狮子山的山腰间拔地而起,气势恢宏,装饰华丽,雕梁画栋,红墻绿瓦,蔚为壮观。一时间,西来古剎成为遐迩闻名的“万富庵”。

道光年间,新庵举人吴梦兰捐资,又在佛殿左侧建起数间厢房,使佛殿与门楼连成一体,成了一个完整的“回”字形格局。古剎完整建成之后,在寺里长居的僧尼、杂工达三四十人之众,寺院的管理有规有矩,处事有板有眼,从早上起床,饮食,早晚课,念经礼佛,作息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各项管理分工也极为周密,如:监院负责日常事务,僧值负责威仪,库头负责财务,知客负责接待,净头负责卫生等等,各尽所能,各司其职。此时,西来古剎名声远播,朝拜者如潮涌来,每逢农历春秋两季前来参拜或参观游览的人不绝于途,为了招待香客,***供斋饭流水席,热闹如盛大节日。就寺院的事业来说,西来古剎已走上全盛时期。

寄水的确是一位有大志远谋,又躬身亲为的名僧。当西来古剎成为“万富庵”,当他成为万富庵之主时,他还是一个目无旁视的苦行僧。一样的素食,一样的袈纱,诚心竭虑,身体力行。寺院法规严正,上下廉洁,苦读佛经,行善施德。视禅院事业和普渡众生为毕生之事。寄水和尚更有远见的是,在寺院中创办了“普育小学。***招生,还食宿在校,高峰时曾多至一百多人。他还在众僧中不断挑选僧人到九华山、南华寺学习、深造,寄水和尚在四百多年前就有如此壮举,可见,寄水并非等閑之辈,说他是个思想家并不为过。

思想决定目光是否远大,信念决定事业成功与否,德行决定了你能否聚众、服众。佛道奉行爱心就是福,所以行善积德,普渡众生;奉行慧觉,消除烦恼,消灾解难,施法护民;佛道的美讲求缘分,真诚宽容,绝不强求。这些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深远的促进的作用。

仕开,受命于危难之时

世上任何事情,任何事业都是受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和制约的,正是这个原因,西来古剎走向了她的低谷,走向了她的艰难。

温仕开,1908年出生于广东省紫金县上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又因其父母体弱多病,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仕开在其伯父的关爱下,九岁来到了西来古剎,成了一个小沙弥。他就在古剎的普育小学读书,由于他天赋过人,又能刻苦攻读,所以各方面的成绩都超过众僧,深受大家爱戴。1941∵年正当他準备到安徽省青阳九华寺进修深造时,众僧力荐仕开任主持。他执意推辞,后经乡贤及众僧的劝说、请求,才接受下来。那时候,国难深重,民不聊生,战火纷飞,自然香客稀少,寺院众僧虽然还从事农耕,寺院收入锐减,他们更是苦难度日。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仕开和尚不忘国难,对日本侵略者深怀大恨,西来古剎一度成为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活动所在地之一。西来古剎和“东江红都”高潭中洞毗邻,游击队常在古剎安营休整。众僧和战士们亲如兄弟姐妹,递茶送水,补衫洗衣,送菜做饭,献方寻药,亲如一家。众僧还在最艰难的时候筹集了两万多斤粮食给游击队。

1945年5月12日,仕开主持到山下的冰塘村访友,获悉驻在冰塘的一股日军将于当日下午到西来古剎围攻游击队。仕开法师即回告急。由于準备及时,埋伏得当,兵僧同心,截击成功,汉奸雷天雄当场毙命,打死日伪官兵12人,打伤无数。西来古剎在抗日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一代革命家、思想家,名人贤达,彭湃、叶挺、邓演达、陈炯明,都曾来观光礼拜。

1951年土地改革时,西来古剎所属田地资产被征收,更因一种思潮的影响,所有的寺院几乎都是门可罗雀,难于维继,在一种少见的困逼下,古剎的僧尼只好相继还俗,仕开也曾一度下山务农。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西来古剎遭到了致命的浩劫,一场“横扫”,把所有的佛殿、房舍几乎全毁,西来古剎逃过了战争灾难,土地革时期也只是一种冷落,但她逃不过人为的灾难。一座近千年历史的古剎,一夜之间在“红卫兵”的保卫之中湮灭了。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毁灭的一天,惟一不灭的就是思想,有了思想就可以创造一切,包括被推毁的。自然会有人生生不息,前赴后继。不是么?从1951年到1988年,这30多年来,仕开和尚一直没有忘记他的事业,利用他的人缘关系,利用他可以说话的机会,奔走呼号,呕心沥血。1952年他出席过上海佛教会,1954年当选为惠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大会,1955年当选为佛教代表并出席广东省佛教协会代表大会,1981年当选为惠东县第一届政协委员,每一次会上都有他的呼号,都有他的卓见。终于在那一年的“十月春雷”之后,西来古剎迎来了她的春天。在广大贤哲和信民的鼎力支持下,于1988年重建一新,光彩更胜当年,几经劫难之后,西来古剎又走上了另一程的辉煌,成为名副其实的粤东名寺。

1990年7月,仕开法师出席了广东省佛教二届四次理事会。仕开法师数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鞠躬尽瘁,为西来古剎的壮大发展,功不可灭。深受当地干群爱戴。仕开法师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功成,圆寂归西。

当我们翻开西来古剎近千年的史册时,似有一股大风吹来,她让我们智慧,让我们净心,让我们心美,同时也让我们执着。伴随着天籁之音似的晨钟暮鼓,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我们面前闪烁。尘点无法师千里迢迢,历尽险艰,创基开业;寄水大师深谋远虑,勇于开拓,让西来古剎走上第一个辉煌;仕开法师受命于危难,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得天时地利,让西来古剎重放佛光。时也,运也,精神使也。“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历史自有后人评说。当我们又一次朝拜这方圣土时,那“净心印月,慧海藏天”的禅意,总在隐隐中昭示我们。

久闻西来庵的盛名,怀着敬仰心情,我随海丰县城众友人,分乘九部大面包车,于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早上七点从海丰县城出发,沿省道242公路途经公平镇、西坑乡、高潭镇,又从高潭沿省道356公路经宝口镇到达惠东新庵镇的西来庵,全程约七十公里。

一路行来,从海丰的西坑乡开始公路开始崎岖,道路弯曲,特别是宝口镇乡村356省道交叉路口至西来庵公路,全程约14.5公里,大概只有3-4米宽,道路狭窄,虽然多处曲折惊险,但水泥路面比较平坦,车辆只能慢速行驶。

宝口至西来古剎每当路过小桥时,路边都有一个小牌子,写着桥的名字,有慈善桥、文静桥、西来桥等等。

西来古剎位于惠东县新庵镇北面,在纵横数百里的乌禽嶂山脉的狮子山的山腰间,邻有天子嶂、苦竹嶂、五指嶂,莲花山、白马山,群峰相拥,前面是烟波浩淼的白盆珠水库环抱,青山、绿水、蓝天,在这样的画卷里,西来古剎就象是天池上的世外桃源。我们到达西来古剎山下的停车场时,才九点多钟,下车后稍微休息,后步行沿着山间几百米的水泥台阶路到达西来古剎,半山远眺白盆珠水库,河水潺潺,岸边青山翠竹摇曳,一副美丽的蓝天青山绿水景色!

隐在浓荫树木和巨石下面的那座千年古剎,各地来祈拜的人很多,热闹非凡,因场地所局限,十分拥挤,大家只能排队轮流分别烧香、敬拜、求平安符等活动,后在寺内的休息小厅痛快地吃炒米花生芝麻咸茶解饑渴,将近十一点半,大家又到庵院斋堂吃了午斋饭。

稍休息一下,开始下山乘车,于下午二点多钟原路返回到海城。虽然时间短暂紧凑,忙于旅途奔波,但大家的心情很舒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