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两种不同风格的管理方式,那些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或者其本人具有非凡的才能,或者善于使用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两种人,后者显然更具领袖才能。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职场中有些人并非那么懂技术,却担当重要的管理职务。他们的成功不是得益于本人的技术能力多么超凡出众,而是得益于善于领导一个团队,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作为一个基层领导,要获得更高的升迁机会,不光要与上司做好沟通,更要眼光向下,重视下属,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水涨船高,整个团队的实力上升了,自然就会拥有被抬到更高级别的资本。

有孙、李两位经理,李无论是学历还是能力,都较孙稍逊一筹,但是李的下属,看起来工作精神非常饱满,业绩的增长也很迅速;而孙的下属,则看起来无精打采,业绩也不见出色。

孙自恃能力出众,在下属面前常常趾高气昂,指指点点,传经授道;下属们偶有不同意见和看法,都被他的“权威”评论压倒。久而久之,员工就没什么话可说了,总是处于一种待命的姿态。

李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特长,但是为人谦虚,善于听从下属意见。当下属提出某些建议时,他总是欣然表示:“没想到你会想到这种情况。你很认真,不错。”然后修订计划,遵照执行。有时,下属热心提供了许多建议,但不便立刻采用,在这种时候,李会诚恳地告诉他们:“以目前的情形,这恐怕不是适当的时机,请你再考虑一下。”李的态度让下属在对待工作时表现得非常踊跃,使得很多业务上的难题悄然化解。由于士气高昂,团队的任务总是轻松完成。

年终考评,李由于突出的团队业绩获得晋升,下属中的一人被提拔到他的位置担任经理。

案例中的这种情形,可以说处处可见。为什么同样有才干又热心工作的人,其下属的成长却有那么明显的差距呢?探讨起来,关键的一点是“善于听从下属意见”。善于听从下属意见的上司,他的下属积极性一定高,成长得快;不善于听从下属意见的上司,他的下属积极性被压抑,一定成长得慢。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其综合考评不仅是个人的业绩,还包括个人的领导能力。二者相比,后者更被看重。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他的善听、善辩、善用。刘邦出身市井,学问不深,但颇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在他面前,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哪怕他对你这人非常反感,也会立即改变态度,虚心请教,言听计从。

郦食其去见刘邦,刘邦一边洗脚一边接见他,态度非常傲慢。但一听到郦食其说“如果你希望联合诸侯共诛暴秦,就不该傲慢地接见长者”,他马上把脚从脚盆中抽出来,起身穿好衣服,请他上坐,向他道歉,并虚心向他请教。萧何推荐韩?,说如果要争夺天下,必用此人。刘邦于是排除众议,选定吉日,斋戒设坛,当众拜韩信为大将军,赋予崇高权力。

汉朝建立以后,陆贾上书时常常引用《诗经》、《尚书》中的句子,刘邦听得不耐烦,破口大骂:“老子马上得天下,哪里用得着这些破烂文章?”陆贾反驳道:“陛下可以马背上得天下,但能马背上治天下吗?假如秦朝统一江山后,效法先王以仁义布天下,陛下哪里还有今天!”听了这话,刘邦登时面露愧色,虚心求教,还专门请陆贾开讲座,讲解天下得失的道理。后来还把讲稿整理成为《新语》一书。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这种从善如流的特质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他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第二,他知道自己能力不够,所以不会卖弄聪明对部下指手画脚,这使得萧何、韩信、张良、陈平这般精英可以尽情施展才华,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用武之地。最终,刘邦成就了手下,也成就了自己。

领导者中,以技术能力卓着而晋升为管理者带领一个团队工作的,常常在管理方面捉襟见肘。原因就是他太出色了,盖过了下属的光芒,使下属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最大职能不是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而是使下属成为最优秀的,最终使自己居于无为之境,这堪称最高境界的管理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