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从此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即第一。论云。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依治灭净等∵

释曰。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下两句者。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等者。复有异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也。二眷属净。离恶方便也。三非寻害。离恶觉也。四念构受。念受三宝也。五回向寂。求涅槃也。

从此第二。明修类福。论云。已辨戒类。修类当辨。颂曰。

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

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从此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具初戒修果者。论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

释曰。戒感生天。就胜为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为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从此第二。明梵福量。论云。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此云性。佛身体也)建率都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为一梵福量∵

释曰。先轨范师(或经部。或大众部。轨范师也)。作如是说。感一劫生天乐。为一梵福量。四十中劫。名为一劫。同梵辅天一劫寿故。故有伽陀言。有信正见。人修十胜行者。便为生梵福。感劫天乐故。十胜行者。于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种。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二救父命舍自身命。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四于正法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轮。能请转*轮。引此颂意。证知四梵福感劫天乐也。颂言等者。等取毗婆娑说。此言梵福量者。同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

从此大文第三。明法施。论云。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无染辨经等∵

释曰。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若能如实。以无染心。辨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

从此大文第八。明顺三分善。论云。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圣道善如次∵

释曰。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人闻说生死有过。涅槃有德。毛竖悲泣。当知此人已殖顺解脱分善也。如见得雨场有芽生。当知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善者。谓暖等四善根。此能感圣道。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名为顺也。

从此第九。明书印等。论云。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颂曰。

诸如理所起∵∵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算文数自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并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解脱名无上∵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释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体。二明惑灭。就明惑体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诸门分别。三杂明诸烦恼。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数。二明见修断。三明五见。四明四倒。五明七九慢。就第一明增数中分四。一明六随眠。二明七随眠。三明十随眠。四明九十八随眠。且初第一明六随眠者。论云。前言世间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标宗)。所以者何(征也)。随眠有几(问数)。颂曰。

随眠诸有本∵∵此差别有六

谓贪嗔亦慢∵∵无明见及疑∵

释曰。随眠诸有本者。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诸有者。三有也∵此略应知。差别有六。一贪。二贪嗔。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颂说亦言。非直嗔名贪嗔。意显慢等亦由贪力。于境随眠增。以一切惑生皆因贪力故。是故应言贪嗔贪慢乃至贪疑也。及声显六体各不同。

从此第二。明七随眠。论云。若诸随眠。体唯有六。何缘经说有七随眠。颂曰。

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

于内门转故∵∵为遮解脱想∵

释曰。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者。前六随眠。由贪异故。分成七种也。一欲贪。二有贪。故名贪异。谓欲界贪。名为欲贪。上二界贪。名为有贪。于内门转故者。释有贪名也。上二界贪。多分托内门转。少分缘外门转故。立有贪名内门者定也。贪缘定起。以内为门。名内门转。谓上二界。多起定贪故也。少分缘外门转者。谓彼亦缘色声味触法外境界也。为遮解脱想者。又由外道于上二界。起解脱想。佛为遮彼。立有贪名。显彼所缘非真解脱。此中自体立以有名。自体者。谓定及所依身也。谓彼有情。多贪等至(定也)及所依身。定之与身。名之为有。缘有起故。名为有贪。有之贪故。依主释也。义準欲界贪。名欲贪。贪着五欲外境界故。欲之贪故。亦依主释也。

从此第三。明十随眠。论云。即上所说六种随眠。于本论中。复分为十。如何成十。颂曰。

六由见异十∵∵异谓有身见

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释曰。前六随眠。由见异故。分成十种。五是见性。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余贪等五。非是见性。

从此第四。明九十八。论云。又即前所说六种随眠。于本论中。说九十八。依何义说九十八耶。颂曰。

六行部界异∵∵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

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

释曰。初六句明欲界。后两句明上二界。六行部界异者。标也。行谓见行。谓六随眠。由见行异(行谓行解)。分别为十。即此十种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谓五部。谓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所断部。界谓欲色。无色。三界。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者。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苦等等取余四部也。十谓见苦。有十随眠。七七谓见集。见灭。各七随眠。八谓道谛。有八随眠。四谓修道。有四随眠。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者。释上数也。具者见苦具十也。离三见者。谓集灭各七。离身见。边见。戒禁取三也。离二见者。谓道谛有八。除身边二见也。离见疑者。谓修道四。除五见及疑也。故颂上见字。两度言之。一离三见。二离二见也。如是合成三十六种(苦下具十。集灭各七。二七十四。足前成二十四。并道八成三十二。加修道四故。成三十六也)。前三十二。名见所断。才见谛时。彼则断故∵后修道四。名修所断。见四谛已后后时中。数数习道。时彼方断故∵论云。此中何相见苦所断。乃至何相是修所断(问也。此中者。光法师解云。此十随眠中也。宝法师云。此论前文。将五见疑。配四谛竟。后言余贪等。四各通五部则有此问。故知此中。此贪等四中。宝解为善之也)。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解云。答也。光法师云。此有二意。一缘见此。为境。此者。此四谛也。谓五见疑。亲迷四谛。名缘见此也。二缘见此所断。为境所断是五见疑也。谓贪等四。非亲迷谛。但缘五见疑上起故。名缘见此所断也∵此中意者。若五见疑。缘苦谛起。名见苦所断。乃至缘道谛起。名见道断。若贪等四。缘见苦所断五见疑为境。名见苦所断。乃至缘见道谛所断。三见疑为境。名见道谛断。不缘见此为境。及见此所断为境。名修所断。若依宝法师。解云。此贪等四。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所断。不缘见此所断。为境名修所断也)。如是三十六中。见分十二。谓苦下五见。集灭各二见∵道谛有三见。故成十二也。疑分为四。四谛各一也。余四各五。余贪等四。各通五部。四五二十也。兼前十二见及四疑故。欲界中有三十六。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者。色无色界。于五部下。各除嗔恚。余与欲同。故色无色各三十一。两界合论成六十二。通前三十六。总计成九十八使。更加十缠。名一百八烦恼。

从此第二。明见修断。论云。于此所断九十八中。前八十八。名见所断。忍所害故∵后十随眠。名修所断。智所害故(总标)如是所说见修所断。为决定不(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智所害唯修∵

释曰。前三句明忍所害随眠。第四句明智所害随眠。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者。忍谓见道中。法类智忍也。前八十八。名忍所害随眠。于中有顶地摄。唯见所断。以有顶惑唯类智忍方能断故∵余通见修断者。余八地中。忍所害随眠。通见修断。谓圣者断。唯见非修。法类智忍。如应断故(上七地。类忍断。欲界一地。法忍断也)。若异生断。唯修非见。数习世俗。智所断故∵智所害唯修者。后十随眠。名智所害。唯修所断。以诸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故。若诸异生。唯世俗智。方能断故。

从此第三。明五见。就中分二。一正明五见。二别释戒禁取。且正明五见者。论云。由行有殊。分见为五。名先已列。自体如何。颂曰。

我我所断常∵∵拨无劣谓胜

非因道妄谓∵∵是五见自体∵

释曰。前三句出体。第四句结成。我我所者。执我我所。名有身见也身即是有。故名有身。以五取蕴为体。缘于有身。执我我所。执即是见。见缘有身。名有身见。有身之见。依主释也。西国名萨迦耶见。此云坏身见。或名有身见。故论云。坏故名萨。聚谓迦耶。即是非常。和合蕴义(非常是坏义。和合是聚义)。迦耶即萨。名萨迦耶。即五取蕴(迦耶体也)。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为先。方执我故(解云。此上是经部释。为遮外道计于常想。立其萨名。遮计一想。立迦耶各。是则坏身之见。名坏身见也)。毗婆沙师。作如是释。有故名萨。身义如前。勿无所缘计我我所。故说此见缘于自身。缘萨迦耶。而起此见故。标此见名萨迦耶(已上论文。释有身之见也)∵断常者。于我我所。执断常。名边执见。断常名边。执即是见。依边起执。边之执故。依主释也。边执即见。持业释也∵拨无者。拨无因果。名为邪见。邪即是见。名为邪见。持业释也∵劣谓胜者。于劣谓胜。名为见取。见谓身见。边见。邪见。执此三见。以为胜故。名为见取。见之取故。是依主释也。除三见外。执余有漏。以为胜者。亦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非因道妄谓者。非因谓因。非道谓道。名戒禁取。戒谓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谓外道。狗牛等禁也。执此禁戒以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也∵论云。如大自在生主。或余非世间因(执我等。生世间也)。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已上非因执因也)∵受持戒禁。数相应智非解脱道妄起道执(外道计算数智。得涅槃也)。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则。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已上论文。等取执非戒禁余法也)。

从此第二。别明戒禁取者。论云。若于非因。起是因见。此见何故。非见集断(解云。既迷因起。应见集断也)。颂曰。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因

从常我倒生∵∵故唯见苦断∵

释曰。执自在等生世间者。必先计度彼体是常。起常倒也。执为一我。起我倒也。执常我已。方起因执。故非因执。从常我生。常我二倒。唯见苦断。故彼非因执因。亦见苦断。以常我倒身边见摄迷粗果故。故见苦断∵然戒禁取。总有二类。一非因执因。二非道计道∵非因。执因。复有二类。一迷执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计狗等生天因)。此二迷苦果。故皆见苦断∵非道执道。亦有二类。一执有漏戒等。为解脱道。此迷粗果故。亦唯见苦断。二执谤道邪见。及疑。为清净道。此戒禁取。违道谛强。见道谛断。

从此第四。明四倒。论云。如前所说常我倒生。为但有斯二种颠倒(问也)。应知颠倒。总有四种。谓一于非常。执常颠倒。二于诸苦。执乐颠倒。三于不净。执净颠倒。四于非我。执我颠倒(答也)。如是四倒。其体云何。颂曰。

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

唯倒推增故∵∵想心随见力∵

释曰。初两句出体。第三句废立。第四句通经。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者。谓边见中。唯取常见。以为常倒。于见取中。取计乐净。为乐净倒。于身见中。唯取我见。以为我倒也。唯倒推增故者。此举三因。以立四倒。言三因者。一一向倒故。二推度性故。三妄增益故。谓戒禁取。非一向倒。执有漏道得净涅槃。虽非究竟断惑证灭。而能暂时离染证灭。缘少净故。非一向倒。断见邪见。非妄增益。无门转故。余贪嗔等。不能推度。非见性故。是故余惑。非颠倒体。想心随见力者。通经也。若唯见是倒。何故经言于非常。计常有想心见三倒。于苦不净非我。亦有想心见三倒。答理实应知。唯见是倒。想心随见。亦立倒名。与见相应。行相同故。此十二倒。依婆娑师。预流永断。见及相应。见所断故。分别部说。八唯见断。四通见修断。谓乐净中。各有想心。此四想心。预流未断。故引颂言。***庆喜(阿难)告彼***辨自在言(初果人也)由有想乱倒故。汝心焦热。远离彼想已。贪息心便净(据此颂。圣人由有想心倒也)。由此颂文。故经部说八想心倒学未全断。

从此第五。明七九慢。就中分二。一正明七九慢。二明未断不起。且第一明七九慢者。论云。为唯见随眠有多差别。为余亦有。颂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