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画研究的回顾∵
吴永猛
∵∵提∵要:
明心瞑想是印度人对人生的思量。见性尊生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虔敬。禅宗主张明心见性,是中印文化孕育出来的奇葩。事实上,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宗派,其禅理直接了当,道在平常。悟道者体会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过着自由自在的洒脱生活,日日是好日。但在那万里长空,如何假一朝风月,指出真如本性,而有形形色色的教育方法,亦展示出千变万化的方便法门。后世好事者,就其显示过的方法与法门加以研究,而有禅诗、禅画、禅寺庭园、禅的管理、茶艺等等论着问世,琳瑯满目,不胜枚举。
本文将就禅画的研究作一回顾,分别介绍:
1禅画的缘起
2禅画的发展
3禅画研究的近况
4结语
禅画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禅画贵乎创造,推陈出新,生生不息,不落第二义谛。后世的文人画、水墨画、写意画、乃至抽象画等虽受禅画的影响,提升了意境,但已非禅画的本质。盼时下能引发潜德幽光,薪传智慧的火炬,重新创造出绚丽灿烂的现代禅画,活活泼泼地透过绘画艺术,直指明心见性的禅理。
一、前言
涅槃何处有,云在青山,月在天。万里长空,一朝风月。灯光一体。浪涛如如。禅家对宇宙与人生,描述得那么自在愉快洒脱自如,当有他思想磅的源头。
禅宗是东方文化的奇葩,综合了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印度的佛家之精华。儒家以诚心达成圣人,道家以炼心达成真人,佛家即以明心见性成佛。禅家天真活泼,既熬得着寂寞又承得起热闹,创下了承先启后的“语录”,留下了不少雅俗共赏的“公案”。再说,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宗派,亦代表了中国农业社会登峰造极的文化成就。
禅宗相传在六世纪初,由南印度的菩提达摩(Bodhidharma)(注1)传到中国,即肇始于中国南北朝时代,到八、九世纪大盛。唐宋以来中国本身禅宗大师辈出,南北分宗,尤其是慧能所传的南宗殊胜,能积能消,最为上乘。南宗衍派繁盛,有五家二派之多。各家各派传道弘法,方法善巧,各显神通,代代相传,息息相因,虽是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后世的禅宗文字书籍之多,传法派系之众,且叹为观止。
禅宗带动了中国文艺创作,不论文学诗歌,美术绘画,庭园建筑,雕塑美工,乃至茶艺等等,皆别出风格。后来文人雅士对禅宗这种风格无不心向往之。其中“禅画”就是一大特色,这是善用毛笔为书画工具的中国人随心应手的最大成就。
禅画,简而言之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原本是禅师接引学人的方法与手法,后来影响到文人画、水墨画之创作。禅画之发展乃禅宗发展之绘影,盛行于中国唐宋时代,迨至明清时代即感式微。传到日本之后,近世日本大加发扬,现在已扩展到欧美,已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专有名词。
本文将就禅画的研究作一回顾,分别在底下将介绍几个单元:
1、禅画的缘起:就禅宗思想的发展,说明禅画应运而生的因缘。
2、禅画的发展:就现存禅宗公案、语录,以及禅画取材,历代禅师与画家所遗留下来的禅画业绩,分中国与日本两大部份,说明其发展的梗概。
3、禅画研究的近况:主要是介绍现代人对禅画研究的成绩,分别收集中外文献目录列出:(1)我国的禅画研究,以***地区为主;(2)日本的禅画研究,并包括有英文资料;(3)现代禅画展的情况。
最后结语,为禅画的来龙去脉说几句语。希望现代人能引发潜德幽光,为现代人绘出属于这一时代的禅画,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创造出现代的“新禅画”。在今天科技竞赛到了爆炸性的世界,不要太迷恋物质,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大自然的培育,反省本来面目,提高自己生活的素质,让这千年来人类文化的奇葩,绚丽灿烂的花朵,永远开放下去。
二、禅画的缘起
禅那(dhyana)的思想渊源于古代印度,所谓瞑想宇宙的智慧,乃至瑜伽(coma)精神集中的方法。中国道家亦有坐忘的瞑想。至于佛教的禅宗起渊,通常依据“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言及释迦世尊拈华示众,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方付属摩诃迦叶”(注2)。因此迦叶成为印度禅宗的始祖,后来代代相继,数至菩提达摩算是第二十八世。
在中国禅宗史上,在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传说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传法。因此中国禅宗以菩提达摩(?--西元五二八年)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慧能为六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中国禅成为主流,乃东方文化的奇葩。
中国禅之花枝招展,南北分宗算是最大特色。由于五祖弘忍居住黄梅东山,欲传法脉,命门下众弟子各述一偈,以见高低,其中神秀与慧能各呈一偈,以慧能最为上乘而得衣钵成为六祖。因此亦导至南北分宗。
北宗以神秀(六○六?--七○六)所传,盛行于长安洛阳凡百余年之久,乃属都市佛教,从义理分析,主渐修,以壁观打坐为法。北宗禅依据“起信论”的离念说,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是离却妄念。北宗主张阶段的修行渐悟,从分别意识的种种念头,止息,离念,方法犹如把明镜的尘埃拂去。神秀在其“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认为离念是佛的本质,因而有菩提树的偈颂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北宗主张用瞑想之法,拂去烦恼尘,直观清净心,而通达大乘经典之真理。
南宗以慧能(六三八--七一三)所传,盛行于江南,法流繁衍,门下五家二派延绵不绝,乃山林佛教,以自然造化,道在平常,主顿悟。慧能因不受文字经典所障的庄稼汉,从人生体验实践而悟道。慧能的弟子神会(六七○--七六二)认为“无住之心有本知”主张无念说。南宗禅贵在能消化,从禅定走向觉悟,本身亦由认识论的般若波罗密之意思而趋于神秘的实体。来自“金刚般若经”与“维摩经”的“菩萨行品”,从无所住处,定慧相应,明见佛性,推心到无住处,不囿于任何外物,以无所住着的心灵自由活动,即是用处。如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灯与光为一。这与北宗的“离念”不同。故慧能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传为千古佳话。
中国的哲学思想,其理论、系统、秩序,经长久累积既深且厚。佛教大乘经典自二世纪末至四、五世纪期间,陆续自印度传来,终于亦有三藏十二部浩如瀚海之叹!到了唐代安史之乱,社会门阀贵族为中心的文化渐被淘汰,民间生活面的大众文化普遍被接受。应时代背景之影响,佛教为重生新机,走回生活面,正好慧能之后的禅宗打破此一僵局,从无理之理,无系统之系统,无秩序之秩序,诸如呵佛骂祖,大死一番,不立文字,而后即心是佛,无心是道,死里回生。无心,简要言之即是无分别心,即分别而不起分别心,故能容一切法。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终于见山仍是山。重理出禅宗的一套教育方法,一新面目。多少文人雅士,对禅宗之回光返照,莫明其妙,其真圆融之可行性,尤其是对慧能之能积能消,自然顿悟,心向往之。中国道家以来之洒脱逍遥,与禅宗一拍即合,玩索欣赏,回味无穷。因此生活得天真活泼,文学艺术之创作,境界为之一振。儒家亦产生宋明理学,发挥活力,乃受禅宗的影响。
中国禅宗实践的旨趣,从天台***,转到“大乘起信论”的一行三昧,直入“金刚般若经”。亟如“六祖坛经”所说的“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来清净禅,真如三昧、金刚三昧、一行三昧,乃宗密所谓的最上乘禅。(注3)一般人们希望长生不老,喜欢探究超人间的消遥自在,修禅能达到此功能。只是每一个人根器不同,修禅的成果功夫等第亦不同,亦就是禅的境界各不相同,如何把握这“一念心”,往往三岁小孩说得,八十岁老翁做不得。本来道在平常,就是那么容易,随手拈来。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不加修辞。可是到头来又要用语言文字、手势、绘画、动作、表情…等等去表示,当指月之“指”的手段呢!
从中国的禅宗发展史看来,初期修禅者以心印心,不必假借任何手段。之后,累积了修禅悟道者形形色色的表现,对悟道境界的描写,有问答、诗偈、文字绘画等等的手段。因此,演成后来的“公案”“语录”、“禅诗”、“禅画”等。
禅画是中国禅宗的一大特色。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道的绘画,亦激发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因而明末莫是龙、董其昌把中国山水画风亦分南北宗。(注4)北宗着色钩斫,南宗水墨渲染。中国画论,亦有“文人画”(士人气)与“非文人画”(工匠气)之分。(注5)这虽是是非非,莫衷一是,但总结是受禅宗南北分宗的影响。同时把水墨渲染法,披麻皱,遗貌取神的文人画,视为神品(注6)皆比喻为禅宗南宗的慧能。把着色钩斫,斧劈皱,貌像无神的工匠画皆比喻为禅宗北宗的神秀。换言之,境界高的都归慧能,境界低的都归神秀。这无非是明末以降的偏见。但这种论调影响中国画坛甚巨。
综合上述,禅那是一种静思、直观、对寂境三昧的体验,是一种禅定修习的方法。禅宗才是佛教思想的派别。禅宗是中国式的大乘佛教。为表示禅宗之正传法系,依“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传自释迦世尊,代代相传,在中国发扬光大。因而中国方面的“高僧传”、“传灯录”皆厘订祖师法系,历历可数。
禅僧为修道印证,表现禅机,常以简略笔法,画圆、画画,演成一系列的“禅画”。禅画不在说明形象描写,而在说明佛教理论,把握实相,描写真实之直观,超越自然表面的形象之美,描述“物我一如”,对象是内在深入无心的境界,捉摸人类精神内在的根元。
三、禅画的发展
中国禅宗起源于六世纪初期,至八世纪以后大为兴盛,尤其慧能所传的南宗殊胜。南宗衍派繁盛,有五家: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及二派:杨岐、黄龙,共称七宗之多。各家各派教育方法,方便善巧,各显神通。禅者为接引学人,或表示自己的见地,或相互勘验,用直接直示的方便法,多方发展有棒打、喝骂、瞬目、扬眉、树指吐舌、说无义语、写怪字、画怪画、画图等,无不用其极。这些皆不以言取义,有的是反语、暗示,有的是用说话,有的是用符号,有的是用动作,因表达方式不同,而演成各宗各派的风格。
用画圆法的是仰山慧寂,如“人天眼目”(注7):“圆作之作,始于南阳忠国师,以授侍者囗源,源承谶记传于仰山,遂目为沩仰宗风”。
“仰山亲于耽源源处,受九十七种圆相。后于沩山处,因此○相顿悟。后有语云:“诸佛密印岂容言乎。”又曰:“我于耽源处得体,沩山处得用,谓之父子投机。故有此圆相,勘辨端的。或画此□相,乃纵意。或画□相,乃夺意。或画□相,乃肯意。或画○相,乃许他人相见意。或画□相。或点破。或画破。或掷却。或托起。皆是时节因缘。才有圆相。便有宾主、生杀、纵夺、机关、眼目、隐显、权实,乃是入廛垂手,或间暇师资辨难,互换机锋,只贵当人大用现前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