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到了夏季,一般见不着沙尘暴,这时候谈论沙尘天气似乎不合时宜。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8月3日***多地遭遇大风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发生沙尘暴。此前媒体报道***巴楚县毁掉上万亩公益林开荒种棉花、黑龙江明水湿地开荒上万亩地种粮食,前事后事联系起来,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做岂不是向沙尘暴等生态灾难招手?
有人把***这场沙尘归因于极端天气增多导致老天爷脸色说变就变,这有一定道理。大风、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和地面沙尘源,是沙尘天气的三大成因。可是,如果有风无沙,还会有沙尘天气吗?
沙尘从哪里来?我国西北及周边邻国,有广阔的沙漠和沙化土地,沙子当然是从那些地方被吹来的。不过,真正的沙漠里边人迹罕至,人们之所以抱怨沙尘,是因为它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当初先民们选择的定居之所,总得有水有绿才行,周边相当距离之内的生态环境是适宜人居的。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无序开发利用,一些原本长草长树的地方逐渐沙化,不仅导致沙进人退,而且为沙尘天气提供了就近的尘源。
现在全球都关注气候变暖,都在大谈低碳。低碳时代,人们对森林、湿地、草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些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碳储存库,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功臣,而砍伐森林、侵占湿地、过度利用草原等行为,使碳储存变成碳释放,是加剧气候变暖的元兇。
即使不谈低碳,随意侵占森林、湿地、草原也是愚蠢的行为,它往往给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带来灾难性后果,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说这句名言时,举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提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是国外的历史教训。
国内的教训也数不胜数。上世纪以来西北、华北、东北许多地方出现沙进人退现象,贵州一些地方的石漠化,沿海一些地方海岸线的土地沙化,无一不与森林被伐、湿地和草原开荒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三北”地区与大片沙漠相连的地方,森林、湿地、草原是阻止沙漠蔓延的天然屏障,它们被破坏,等于面对强敌不战而降,世代生存的家园变得根基不稳,不过几年便沦为黄沙的领地。
这几年,人们听得多的是我国沙化土地总体上在减少,许多地方意识到土地沙化的危害,想方设法防沙治沙。先进的经验不少,沉痛的教训很多,可是像巴楚县、明水县那样,有人仍然时不时瞎折腾。
“前车覆”为何难成“后车诫”?原因令人深思。是某些人为了一时一己之利,什么都不管不顾?是这些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深?是当地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是权力失去制约与监督?是违法成本太低?看起来,列出的这些都算,没列出的可能还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