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言:经史子集如何赢得大众?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呼吁给“四大名着”重新定位,“在经历了20世纪的文化弯路之后,文学界、文化界、教育界恐怕有理由对四大名着的文学与文化地位给予重新评估”,认为儒家价值体系之正统文体,也即经、史、子、集。不过,给“四大名着”重新定位也许不是难题,而如何使经史子集赢得大众青睐恐怕需要时间。
其实,对于很多经常接触传统古籍的人而言,应该不会把所谓“四大名着”视作至尊经典,都很清楚它们只是小说中的经典,也只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并不代表中国文化以及文学的最高水平,而对经史子集的定位要高一些吧。但是,我想大家大概也无法否认一个事实,我们如今思维与表达所习惯运用的现代汉语跟“经史子集”所运用的古代汉语之间存在太大的差异,我20多年来坚持每天读几句古诗文,至今读《诗经》还是不大顺溜。我的意思是说,经史子集的内容虽然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体现在我们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那些经典本身却不为大众所熟悉,很多人读不懂经史子集的原文,当然无法理解其中含义,又如何感受这些经典的价值呢?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经典正在普及。其实,需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传统经典地位很模糊。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除了几首唐宋古诗之外,其他古诗文屈指可数,没有《诗经》,没有《论语》,只有几篇翻译成白话文的《史记》故事,对小学生来说,经典也就是几个成语而已。初中虽然古文的比例提高了,还有历史课的帮助,但有几个初中生能独立地随便读通经史子集的哪一段话?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高中,传统经典不过是几个可怜的“知识点”,你问经史子集,很多高中生恐怕都一头雾水。这样的基础上,哪里能培养得出喜欢上经史子集的大学生呢?
不是吗?早有媒体报道,没读过《红楼梦》的中文系大学生还有很多呢,“四大名着”现在也是靠娱乐普及的,认真读原着的人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对经史子集的普及了,几乎就不存在。普及版经史子集图书极少,编译注释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歪曲的,我今年读过一本节译的《吕氏春秋》,相当糟糕。而比较值得信赖的译本都是大部头,而且多是繁体字竖排本,根本就不是大众读物。
依我看,“四大名着”的定位不算问题,还是多想办法普及经史子集,使越来越多的人跟经史子集亲密接触,使人们能够更直接地受到经史子集的浸染,人们就会逐渐认识到经史子集的价值,自然就会把经史子集的定位提升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