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使命的信仰与坚持,一样会获得动人的利润与成长。”这是《中外管理》有关信仰的一个重要理念。信仰,是《中外管理》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命题。本刊2010年9月刊的封面文章——《信仰》专题,引用学者余英时切中时弊的名言:“‘四个现代化’追求的仍然是用‘物质’来‘富强’。”而进一步引申一下:信仰的充实,才是真正富强的重要核心构建,这也是企业和企业家生命力长青的不二法门。
“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我不是经营的圣人,我是个普通人。我只是努力从中国的圣人、贤人那里学习他们的思想。”而稻盛和夫学到了什么?又为何值得我们当今的中国企业家所深思呢?
稻盛和夫精神的核心是“敬天爱人”:首先是对“天”(也可以“翻译”为规律或其他)的敬畏之心。而“爱人”则是做企业时的利他之心,对员工、对社会的忘我投入,反而让稻盛和夫获得了很多。
本刊记者王缨采访稻盛和夫时,有一段经典对话:
“稻盛先生,您这一生所取得的成功,在您看来,根本得益于什么呢?”
稻盛先生微微低头,语调平和,话不惊人:“如果要用一句话回答,就是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所描绘的梦想,必须用人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实现。这是我一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这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您的信仰?”
“如果说是信仰,可能就会带有一些宗教色彩。与其用‘信仰’来表示,我觉得可以用‘信念’更好一点。不过‘信念’这个词听起来还是有些僵硬,所以我用‘思维方式’来表示。”
稻盛和夫看重思维方式的程度,恐怕是前人罕见的。他将人生的成败概括为:“能力”、“热情”与“思维方式”三者相乘的结果,而惟有“思维方式”,是可以用“正负”来根本决定一切走向与价值的。这是迄今最为触目惊心,而且特别值得中国企业家反思的人生方程式。
而进一步,稻盛先生的核心思维方式,则是:
“我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判断标準。一个是按照‘得’、‘失’来进行判断,另一个是按照‘善’、‘恶’来进行判断。我的判断标準,不是按照得失,而是按照善恶。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标準,我是基于这个标準来开展我的工作的。”
本刊报道中就此而感慨:“善恶”,这是多么“小儿科”以致于会引很多人发笑的标準啊!但是,我们确实又在自以为深刻与成熟的“得失”考量中迷失、焦虑,甚至沉沦。这时候,“大道至简”,显得格外掷地有声。
就是这样,超一流的企业家,往往在用最简单的道理作为企业的指针!回归那些最基本的道理,是20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迅速积累中,必然引发信仰匮乏、底线沦丧、功利至上、浮躁泛滥的中国社会各界,所共同而迫在眉睫的哲学反思。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