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做梦
“庄周梦蝶”的数据出于〈齐物论〉,列于此篇的最后部分,有如结语一般。〈齐物论〉是《庄子》全书的第二篇,内容相当抽象。事实上,也就在此篇中,庄子已经描写过“做梦”之事。他说:
“一个人,晚上梦见饮酒作乐,早上起来却悲伤哭泣;晚上梦见悲伤哭泣,早上起来却打猎作乐。人在梦中,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在梦中还要问梦的吉兇如何,醒来后才知道是在做梦。要有大清醒,然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大梦。但是愚人自以为清醒,好像自己什么都知道。”(〈齐物论〉)
庄子这段话除了强调梦境与现实往往相反之外,也提醒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清醒”,也就是不要以为人间现实的一切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单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借用西方对于梦的研究来作个对照比较。
以弗罗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为例,他在《梦的解析》中,指出:人会做梦,是因为潜意识的作用。所谓潜意识,是指我们平常清醒时无法意识到的部分,这一部分潜藏于心中,有如冰山在水面下的六分之五的体积,其庞大复杂的内容远非我们所能想象。人在睡眠时,意识不再清醒,有如戒备松懈,这时潜意识就浮现于脑海中,编织各种情节的故事,有时光怪陆离,难以索解。
如果追问一个人的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那么答案是:他在幼年时所有受挫的念头与欲望,由于压抑而埋藏在内心深处,这些东西构成了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受压抑的欲望在做梦时显示出来。弗罗伊德就根据这套理论来为人治疗心理疾病。我们在电影上常可看到西方世界的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他们的办公室总会摆着一张长沙发,让病人躺在上面诉说自己做过的梦。经过对梦的分析与解释,使病人察觉自己小时候所压抑的欲望,然后希望从此不再受它所困扰。
弗罗伊德的说法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是错误在于他把“性的压抑”当成最主要的心理癥结,这就未免犯了过于简化的毛病。他的后学立即提出:“自卑”应该是更为普遍的人类幼年经验。这一系列的主张,都是把梦当做潜意识的运作结果。
不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似乎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说法。美国纽约大学一位化学教授,在长期研究之后依然无法归结出一个方程式。有一天夜里做梦,忽然梦到那个方程式就在眼前。梦醒时分,他抓起床头一张纸写下这个方程式。但是这张面纸太薄了,字迹模糊不清。他为此十分懊恼,只好继续做实验。两周之后,同样的梦境又出现了。这一次他準备好了,抓起手边的笔记本记下这个方程式。他公开承认自己就是靠这个方程式得到诺贝尔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