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经”(三)_牟钟鑒 修学指导“谈谈“读经”(三)_牟钟鑒”。张岱年先生和我提出国学书目八十五部,它包括了儒佛道三教和诸子百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在历史上影响深广的要典(见《中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这个书目也许太大,也许还需要补充调整,那么让社会人们共同参予研讨,加以改造。但总得有人先提出一个方案作为讨论的基础,而且我相信此...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谈谈“读经”(二)_牟钟鑒 修学指导“谈谈“读经”(二)_牟钟鑒”。一个新时期合格的知识分子,其文化素质的结构应该有这样几部分:道德品格,综合修养,专业知识技能,业余爱好。这四部分应当均衡发展,形成合理态势。道德品格是决定人的境界高低、人格尊卑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灵魂。综合修养主要指文史哲的基本训练和积累,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而现代教育只重专...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谈谈“读经”(一)_牟钟鑒 修学指导“谈谈“读经”(一)_牟钟鑒”。在国人上下谈论和参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今天,我却在这里提出阅读古典经书的问题,表面上太不合时宜,虽然我不会像批孔反儒的文革时代被扣上复辟倒退的帽子,但在时髦派看来,这至少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不过,且慢,让我述说我的道理,然后愿意批判的人再来批判不迟。儒家提倡“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诚然是最理想...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9 浏览
博客让国学回归大众_牟钟鑒 修学指导“博客让国学回归大众_牟钟鑒”。我认为国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门学问,从民国年间开始,它就已经利用当时的最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国学的传播。就像刚刚主持人说的,章太炎先生办的报是最有名的,梁启超先生办的《时务报》,办了十几种报纸,而且一生到处做演讲,不仅做学问,而且到处做传播。后来我们的学者像林语堂先生、冯友兰先生以及到...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格局与破格_星云大师 修学指导“格局与破格_星云大师”。格局是说一个东西的大小和样式,一般指建筑物的结构和格式,例如金銮殿就是皇家的格局。一般说来,房子的建筑有长形、圆形、不规则形;而一个有规模的建筑,必须要方正,因为方正才有气派,方正才能见出其雄伟的气势。中国的四合院也都是采取方正的式样。过去扬州天宁寺有一副对联:“一寺九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我...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把不幸变成幸运 修学指导“把不幸变成幸运”。“瞧,这就是那个捡来的女孩!”时常有人戳着我的背用一种不屑的语气说。每逢这个时候,我都恨不得挖个地洞鉆进去。我曾向父母追问过我的身世,但是他们总轻描淡写地说:“你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要明白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爱你。”确实,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跟别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无异,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50 浏览
向“英雄司机”吴斌致敬 修学指导“向“英雄司机”吴斌致敬”。这一刻,我的心无比悲痛,有一句名言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看着“英雄司机”吴斌的视频录像,我的泪不断地汹涌。天空无雨,而我早已被心雨淋湿。吴斌在他人生最后的1分16秒做出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亿万的中国人。那一幕,让无数人敬佩、令无数人感...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
父亲因2次抛弃脑瘫儿向孩子道歉 修学指导“父亲因2次抛弃脑瘫儿向孩子道歉”。回家喽。河南商报见习记者∵侯建勛/摄∵∵第一次扔时,儿子一声“爸”,叫得他心一软又抱回家∵∵第二次托家人帮忙,扔了他又后悔,跑到郑州寻找∵∵河南商报记者∵宗雷都说虎毒不食子。对于5岁的儿子,39岁的他却一直在纠结:扔,还是不扔……蔡文(化名)是驻马店平舆县人,今年39岁,父亲过世早,母亲有精神障碍,...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一件让人反思的连环因果事件 修学指导“一件让人反思的连环因果事件”。真信佛人听佛的话,当我发现这个道理时,我知道,我现在不是真信佛人!写这段感言前,我先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个小领导,既贪婪且好色。他原来是一个部门的主任,由于机构改革,他被降了一格,成了副主任,这期间他和一个离婚女人好上了,这件事被我知道了,我和这个小领导有一面之识,但我们不是朋友,我和他说不上话。...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世界上最奇特的治疗家 修学指导“世界上最奇特的治疗家”。世界上最奇特的治疗家两年前,我听说夏威夷有一位治疗家,他治疗了整个牢房里的犯罪精神病患者,神奇的是他却不必见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这位心理学家会先研究囚犯的病历,然后在心中静观自己是如何创造了这位病患的病情。当他改善自己时,病患也同时被改善。第一次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个毫无根据的传说。怎么有... 修学指导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