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笑里含泪的故事。
∵一位小公务员在剧院看戏,打了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身上。小公务员急忙向将军道歉,将军回说“不要紧。”可是小公务员却就此栖栖惶惶,定不下心来。幕间休息时,又去请求将军原谅。次日再专程去将军府上赔罪。第三天又去向将军反复解释自己的无意冒犯。将军终于被近乎纠缠的道歉惹火了,大叫一声“滚出去!”小公务员吓得周身发抖,回家就死了。
∵这便是19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作《小公务员之死》。那位“小人物”的悲剧。当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沙皇时代的专制等级制等),但撇开这些而以禅者的眼光来分析的话,小公务员的心理状态确实有点失衡。社会世态对他的束缚太紧,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太深,各种各样的深度恐惧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重逾千斤。结果,一个喷嚏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禅者是主张“心态放松”,潇洒人生的,即要求参禅者放下各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唐朝有位俗家弟子去拜访赵州禅师,由于忘了带礼物,见面时十分抱歉地说:
∵“我空着手来,真不好意思。”
∵赵州禅师微笑说:
∵“那么你就放下来吧!”
∵这位弟子更不安了,愧疚中带着疑惑问:
∵“我没带东西来,怎么放下呢?”
∵赵州禅师当场呵斥他:
∵“既然如此,你就赶紧带回去吧。”
∵这位弟子霎巴着眼睛,弄不懂禅师“葫芦里卖什么药”。其实,禅师要“两手空空”的弟子放下的,当然不是礼物,而是“拘泥和俗态”。——干嘛要不安呢?干嘛要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障蔽了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呢?可惜,这位弟子根器浅薄,未接禅机。
∵据说,古印度有位梵志(佛教以外的宗教徒)双手拿着合欢花、梧桐花去奉献给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对他说:“放下吧。”梵志放下了左手一株花。佛祖又说:“放下吧。”梵志便放下了右手一株花。谁知佛祖继续说:“放下吧。”梵志惊愕地说:“我两手空空了,还放下什么呢?”佛祖说:“我不是叫你放下花,而是叫你放下一切嗜欲妄念。到了没有东西放下时,你便进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了。”赵州禅师的“放下吧”与佛祖的“放下吧”,就其内涵来说,恐怕是一脉相承的吧。
∵我们生活在尘世间,天天要与上司、同事、邻里、父母、子女、亲戚、朋友相处,当然要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但是,假如把人情世故看得太重,那么种种小烦恼也会搅得你心事重重,情绪不佳,结果就是我们常听到的那句感慨——活得好累啊阿!
∵真的,许多人都喜欢“潇洒”,羡慕“潇洒”就是在日常的区区小事上洒脱不起来。
∵唐朝的仰山和尚是沩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仰山到别处度暑假回来,师徒见面时,沩山禅师问仰山:
∵“一个暑假不见面,你在那里究竟做了些什么?”
∵仰山告诉老师:
∵“我耕作了一块地,还播下了种子。”
∵沩山禅师点点头说:
∵“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没有闲散白过。”
∵仰山和尚接着也问老师,暑假期间做了些什么事。
∵沩山淡然一笑答道:
∵“我吗?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听了,脱口而出:
∵“你这暑假也没白白度过。”
∵但此话一出口,仰山立即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无意地带着一种讽刺味,毫无疑问是失言失礼。于是涨红了脸,在一副窘态中情不自禁地咋了咋舌头。心想,老师一定动气了。
∵沩山禅师看到了仰山的窘态,便责备他说:
∵“为什么你要把一句话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没想到老师没有嗔怪他刚才的“失言”而是责备他现在的“不安”心态。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并非故意不恭或损人,也未造成恶果,那么就没有必要“牵肠挂肚”。于是,仰山渐渐地恢复了常态,又自在地开始了一天的功课。
∵“放下吧!…‘有那么严重吗?””这便是禅师潇洒人生的秘诀。
∵其实,有些琐碎的小事,本身并不严重,人家也许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苦的倒是“疑心生暗鬼”式的自我折磨。如果一旦我们自己“放下了”,那么风吹云过,烟消雾散,你便会发觉天地原来是如此澄明,一切原来是如此了无挂碍,自己原来尽可以安然地享受人生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