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ield)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去泰国巴蓬寺跟阿姜查(Ajahn∵Chah)学了五年内观禅,并对自己的定境和内观能力感到某种程度的满意,觉得自己已经能到达进阶的烦恼止息地步。但是,当他脱离清净的共修环境,并在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机场之后,却赫然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存有莫大的恐惧心,并且试图用定慧***的工夫,来使整个情况得到控制。可是,他发现情况并没有改善。因此,他开始联络其它西方的内观禅教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发现「高等禅修境界可自动消除一切低等心理烦恼」的前提必须要加以修正,并且提出结合禅修和心理治疗的主张。所以,他开始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并且将修行重点从心智(mind)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heart)的情感疗愈能量。当他在公元一九七六年拿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就开始身兼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二职,并且出版《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一书。后来,他在一九八六年加入「灵性危机网络」的工作计画,并且致力于「灵性危机(有一部分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禅病或走火入魔)」的紧急处理工作。然后,他把这二十年来的教学心得和治疗经验,写成《心灵幽径》一书。由于本书的部头太大,因此本文只简要介绍作者在前两部的主要见解,至于第三部和第四部因为是前两部的延伸应用,只需要大略提一下就可以了。∵

禅修和心理治疗结合的可能性∵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通往心灵的幽径:基本原则」之中,强调自己回美国之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过度强调心智的专注观照能力,而过度偏爱脱离现实的静定状态,并且容易否认现实生活的情感、肉体和人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我曾好好爱过吗?」之中,指出我们在每一刻接触生命变动的时候,不能只用道德戒律来放下或空掉一切念头的情感内容,而要用柔活的同理心来把这一刻转化成关爱别人的时刻。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放下自我」和「同理别人」的微妙交织过程。∵

作者在第二章「停止争战」和第三章「亲身实践」之中,则指出我们必须面对当下逃避苦迫的心理机制,并且创造出一个允许各种心念浮现的内心空间,才能看清楚内心的争战过程。作者在第四章「必要的治疗」之中,指出即使是最佳的禅修者,也有需要加以治疗的童年情感创伤。我们不能略过自己的悲伤,而必须找出伤口有多深,并且用四念处来进行身体、心灵、心智和空的治疗。作者在第五章「训练小狗:专注地呼吸」之中,则强调我们必须栓牢心猿意马,训练自己返回当前这一刻,才能顺着呼吸的波,了知身体感觉的浪。∵

禅修的心理障碍∵

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承诺与危险」之中,指出我们若要强化我们的智能观照能力,必然也会提高我们对生命困扰的觉察敏锐度,而有可能会遇到「处理和转化心灵阴影面能量」的危险。因此,作者在第六章「点石成金」和第七章「找出生命中的魔障」之中,先声明我们的难题或错误,正好提供我们产生智能和爱的学习机会,然后再教导我们将生活的困难和障碍加以命名和询问,以便能找出各种心理魔鬼。∵

第八章「困难的问题和固执的访客」之中,则指出心理魔鬼有一再出现的业障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消除业障的四种法则:1.∵扩大注意力的领域,而能找出心理情结的形成原因;2.∵恢复对情感内容的察觉能力,而能消除情感的盲目驱使力;3.∵发现那些需要被接纳的情感,而能解决心理逃避的问题;4.∵从心中开放,而能在空性中让心理情结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消解。另外,作者也提供五个更巧妙的方法:1.∵让心理烦恼自行离去的「舍」字诀;2.∵将负面的情感能量转化成正面的行动能量;3.∵将心理烦恼暂时搁置,留待适当时机来处理;4.∵运用想象力来仿真情绪宣泄的方式,而不采取实际的情绪爆发手段;5.∵全心演出你的心理困境,并且以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为前提。∵

作者在第九章「精神的云霄飞车:灵性潜能及其它副作用」之中,指出处理灵性危机的三个原则是:1.∵所有正面和负面的精神现象皆是副作用,与真正的观照智能无关;2.∵找出缓和意识境界扩展速度的刹车方式,才不会有心灵失控的现象发生;3.∵察觉意识境界变化的律动,而能建立自由自在的超然逍遥空间。作者在第十章「扩大及分解自我:黑夜与再生」和第十一章「追寻大彻大悟的境界:照向我们本身的灯」之中,指出禅修必须从把自我扩展成为无限意识的定境,回到把自我分解成为因缘现象的慧观,才能用自性光明去照见自我的心理动态,而不是去追求完美的神圣境界。∵

禅修境界的深化之道∵

作者在本书的第三部「拓宽范围」之中,指出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一厢情愿的修行态度:希望情感的负担赶快结束,而能在道业上一往直前。但是,精神生活不是只往神圣界爬的直线性进展,而是神圣和世俗上下相贯通的螺旋性循环。因此,我们不能把忘我与除去坏我、内在贫乏或无意义混在一起,而是要让自我和空性进行螺旋性深化的拓展,才能区分慈悲和病态的共依赖,并且能够正视***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

然后,作者在本书的第四部「精神的成熟」中,特别强调精神成熟的特质不在于崇高的意识境界,而在于回归日常生活的心理智能。因此,我们必须把开悟的境界和亲密关系的经营能力加以结合,才能真正祝福眼前的一切。∵

结论∵

总之,本书不仅浓缩了一群西方内观禅老师的教学心得,也指出了结合禅修和心理治疗实践的必要性。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进一步指出整合禅修和心理治疗的理论正当性,导致很多东方的禅修老师仍然误认为心理学是不究竟的世间学问,并且连带把谘商辅导、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成救济众生的权宜手段,而忽略了精神分析对于修行境界的突破性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