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历史流派。从谬勒(Muller,J.P.1801-1858)所倡导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到冯特(Wundt,W.1832-1920)所发现的“冲动”,从弗洛伊德(Singmund∵Freud,1856-1939)的“本能说”,到马斯洛(Maslow,A.H.1908-1970)的“潜能与动机理论”,都可以找到心理动力学说的线索。
在西方心理学中,在心理动力学方面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是以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其所建立的性力(libido,又称本能)说,为世人详细地阐明了意识的潜在动力对于人的心身行为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力libido被看成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是本能冲动及欲望形成的动力。性力,是一种与人的表面意识无关的潜意识,它包括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两个方面。其中,求生本能可以诱使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爱,能够激发生命本身的创造力。而死亡本能则是一种破坏力,它可以诱导出对自我以及他人的伤害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还认为,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虽然人们通常对其很难感知,但它却是人的灵魂的真正主宰者,是一切生命力及创造力的根本源泉。性力无时不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包括入睡后的梦境。然而,只有通过专业性的协助,一般人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一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创建以后,弗洛伊德曾在自己的着作中公开宣称,“精神分析是我的创造”,许多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也认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发现。对于这种说法,许多西方人都深信不疑,美国克拉克大学为此于1909年曾特别授予弗洛伊德名誉博士学位。
然而,在东方的一些国家,虽然有很多人都能认同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对于弗洛伊德对于这种理论的“独创说”,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其关键的原因就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性力说”,不论在内容的表述上、层次的深入上,都与印度传统文化的“业力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其形成时间是也在西方占领印度及印度文化西传之后。所以,有些东方人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印度传统“业力说”的翻版,而并非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独创。
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业力说”,具有非常悠远的历史。印度最古老的《奥义书》中就已有“业力”(梵语karman)的相关描述,尤其是释迦牟尼开创的佛教心理学,更是将“业力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佛教心理学理论中,“业力”乃是驱使众生进入种种苦乐境界以至轮回转生、而遭遇种种苦乐感受的一种动力。根据其作用性质,佛教将“业力”分为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三种。其中,善业驱使众生进入仁慈博爱等善心及善行,引生快乐感受;恶业驱使众生产生贪求、嗔恨等恶念及作恶之举,引生烦恼痛苦感受;无记业则驱使众生进入非善非恶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引生非苦非乐等备有明显特征的感受。——由此可知,弗洛伊德的“性力说”以及“求生本能”与“死亡本能”的概念,与佛教的“业力说”以及“善业”与“恶业”的概念相比,在定义上是完全一致的。
不仅如此,佛教心理学的“业力说”,还进一步明晰地说明了“业力”的来源问题。佛教心理学虽然也承认“业力”具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但是,它并不把“业力”看成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本能,而只是把它归结为一种由过去行为造作产生并延续下来的习性力。在“业力”一词中,“业”的梵语单词为karman,意为“造作”或“行为”。为此,“业力”意即是“造作力”,或者“造作习性力”。佛教心理学认为,“业力”是由众生身体、语言、心意的行为造作产生的,为此,佛教中的“业力”还有身业、语业、意业之分,并进一步阐明了“业力”对众生的身体、语言、情绪的有关影响。在此基础上,佛教还通过众生的心灵(思想意识)对众生的身、语、意行为的影响与决定作用,进一步发明了“业由心生”之说,并且透过严格的心理分析,指明了造成这种“心生”的根本原因——众生内心的“无明”(——认知障碍)。——其阐述的深入透彻程度是弗洛伊德的“性力说”难以企及的。
佛教心理学由于对“业力”所产生的相关原因具有更加深入准确的认识,所以,在解决由“业力”引生的心身烦恼方面,相对弗洛伊德“疏导疗法”的被动方式而言,佛教的方法不仅更加积极、灵活,而且更有针对性和智慧性。其方法中不仅具有中止“业力”作用的“戒法”与“定法”,而且具有净除习性力的“忏法”,具有强化“善业”及快乐感受的“修心法”,除此之外,还具有消除认知障碍、引生觉悟的“觉照法”,等等。
佛教的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对“业力”进行有效控制和利用,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业力”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佛教所独有的“觉照法”,其从认知障碍入手、彻底净除烦恼根本、建立永久安乐的良好功效,是一般心理以及宗教方法难以企及与匹拟的。所以,佛教心理学的“业力说”,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性力说”相比,不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在内容上、方法上更加完善、更加深入和更为透彻。
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的原因,现代人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往往只知有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性力说”,而对佛教心理学的“业力说”知之甚少、误会甚多。为了方便读者有效把握人类心身文化的精华,更加准确地认识心身烦恼的本质,更为有效地解除心身的烦恼与痛苦,笔者特撰此文,以供大家参考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