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心理学博士后张源侠研究发现———
禅是东方的精神解脱之道,精神分析则是西方的一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学。但在精神分析家眼里,禅具有非凡的心理治疗价值。但中国禅的真正创立者是六祖慧能,精神分析的创立者是弗洛伊德。所以还是依此二人的思想脉络,来寻找禅与精神分析的交汇点吧。
佛经故事中,神秀和后来的六祖慧能作偈参悟佛法要义的故事广为流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两首偈子,恰好可以看出禅和精神分析法的相同之处。
神秀“身是菩提树”的自卑之谜
当慧能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做伙夫时,神秀已经是弘忍门下1000多弟子中的首席大弟子了。一天,五祖弘忍萌生退意,令众徒作偈,传衣钵给悟道者。
神秀后来写了这样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染尘埃。
但是弘忍大师没有传钵给他。
因为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所以菩提树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树中之神,似乎菩提树中有某种特殊能量或神性。每个人都在无意中为自己分类。只要分类存在,自卑便无可避免。精神分析大师阿德勒,把人类的心理源动力归纳为自卑,极度自卑会造就自卑情结,而自卑情结往往会表现出极度的自负。神秀在说出“身是菩提树”时,这种自负表明了他内在的自卑情结。
神秀说“心如明镜台”,那是充分使用镜子的体验。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从未真正看到过自己的脸和背。我们只能借助镜子来看自己。镜子其实只是一种意象,对需要通过镜子来看到自己的人来讲,镜子满世界存在。当你在所有的地方都使用镜子,你便成了镜子的奴隶。“心如明镜台”便是充分使用镜子的体验。但是镜子无处不在,使得神秀与真实的根本完全地分开了。神秀要做的是打破他心中的镜子,这意味着要否认他过去所学所修的一切,这是不能令人忍受的。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神秀与真理一墙之隔。
“时时勤拂拭”在配制上是一种强迫症状态。神秀的拂拭功夫做得比一般弟子好,但菩提树与明镜台不论怎样拂拭,其本质是不会变的。“时时勤拂拭”的后果是菩提树依旧,明镜台依旧,心灵与存在的阻碍也自然依旧。一个“时时勤拂拭”的人,是一个敝帚自珍的人。他以为自己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的任务只是保有这份珍贵不受污染,他执着于自己的小我,无法看透自我的本源。如果有一天,他的小我被外在暴力所伤,菩提树倒了,明镜台破了,那么拂拭就会在那一瞬间变得毫无价值与意义,所以说,“时时勤拂拭”的背后是对自我表象的盲信。∵
当然,对神秀这首偈之所以做这样的剖析,是完全从禅悟的终极层面上去分析的。如果考虑到世俗层面,这首偈是很有道理的。
“明镜亦非台”为何能够入选
当时身为伙夫的慧能看到神秀偈之后,也作偈一首: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就是这首偈使弘忍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神秀的第二句是“心如明镜台”。这句的意味是心随时随地反映着外物,心对外物保持着一种观照。
神秀的“心如明镜台”的状态,是一种“观照”的状态,但这种观照状态是有局限的状态。“明镜亦非台”这句偈否定了台,但没有否定明镜。台是一种固定的形式,明镜则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玻璃可作镜,光滑的铜面可作镜,平静的水面可作镜,只要能充分反光的都能作镜,所以明镜可以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与具体的物并不一定相关。当一个人打破了具象的明镜台,进入了明镜态,那么他就可以打破物界的阻碍,从而进入客体的内部,主体与客体融二为一。客体的一切成了主体的一切,主体由此便可充分地了解客体,这种了解是无分别的,是直接的、原始的。这种状况是“觉悟的知见”,我们可简称为觉知。从我们的意识到观照,最后达成觉知,这是禅的奥秘。
通过上面的这段阐述,我们可以知道神秀与慧能的差别,神秀达到了观照的境界,而慧能达到了觉知的境界。观照是心灵指向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正因为也是心灵指向的,所以才会与神秀的渐悟有如此的相似。
精神分析原理和禅的顿悟相通
慧能的顿悟禅法与精神分析有没有相关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没有达到空的层面。弗洛伊德发现了个体潜意识的奥秘,他毕生的工作就是探究个体潜意识。他的工作是在潜意识的深层寻找心灵的菩提树与明镜台。他的菩提树是“性本能”,他认为人的一切心灵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性。“明镜台”是他提出的潜意识结构,而“尘埃”是他提出的压抑。他认为只要找到了性本能,消除了压抑,一切心理障碍都会烟消云散。∵
弗洛伊德擅长做梦,他从他的梦境中发现了潜意识,而荣格不但擅长做梦,还擅长捕捉幻象,所以荣格是在他的个人独特的体验上,发现集体潜意识的奥秘的。他在对待意识的态度上也就与弗洛伊德有了根本的区别。甚至对集体潜意识,荣格也并不执着,他说:“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看成是静止的,而我是从动态和关系出发,我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存在什么必定无疑的无意识。”
荣格的这个观点正是他的思想中闪耀着的“空”的观点,他甚至说:“自我不过是一种复合的东西,是精神事实的复合体。”由此可见,单独的不可分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自我的本质是空。意识与个体潜意识的分离是一种病,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分离也是一种病,惟有将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融合,达成充分的沟通,病才会从根本意义上消失。
荣格的精神分析疗法,在根本意义上就是达成患者心灵在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的融合或沟通。如果一个人的心灵能自由穿行于这三者之间而不阻碍,这就是空的状态,同样也是无我的状态,这与禅的顿悟状态是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探究的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原理,没有对其具体的治疗技巧展开讨论。精神分析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所以资料丰富,脉络清晰,对一般层次的人而言更易明白,更可操作。精神分析与禅是东西方探索心灵奥秘的两条平行道,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消除烦恼,消除压抑,解脱束缚。
本文摘自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空镜救心:中国禅与现代心理诊疗》一书。
作者简介
张源侠,中国最早一批心理学博士,专长催眠术的研究与应用。2001年获美国专业心理学院博士后;在美国出版英语版教材《禅与心理治疗》。2003年获得美国纽约州心理学家执照。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