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禅》: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徐光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出国留学,专攻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及心理咨询技术学,获心理学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作为上海市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回国。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着作20多部。

生活中有禅,禅在生活中。倡导心理禅,目的在于帮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心灵的安静和生活的意义。∵

现代人的五欲八风

天地之间,人类是最具感性的动物,往往由于感性的活泼和冲动,而生起烦恼之心,发起执着之念,被困在牢不可破的自我意识之中,倍受迷惑却沾沾自喜,而多数是沉沦于:财色名食睡的贪欲之中,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之中。

人心向往快乐无忧,期盼日日是好日,然而现代人的烦恼却与日俱增,压力和焦虑不断袭来。今天的社会已与古代社会有很大不同,然就人的心理、情绪而言,古今仍有许多相通之处:顺境中免不了贪欲无厌,逆境中可能怨天尤人。

现代人一方面过度沉迷于科技发展的物质享受之中,另一方面却陷落在精神的饥渴和失落之中。在文明跃升和教育发达的时代进步之中,人类竟暴露出严重的割裂、矛盾、彷徨和空虚的心态。人类创造了时尚和潮流,但时尚和潮流却反过来拖累了人们,周而复始,欲罢不能,疲劳与失神成了人们普遍的症状。不少人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不安,孤独无依之感!

上述五欲八风,像一张严密的网,将现代人一个个被网在里面。

于是各种神经症、强迫症乃至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的现象就加剧了,世人的焦虑、不安、苦闷和绝望如抑郁的云彩一样压在我们头上。

早在西方文明发现催眠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禅的智慧,知道以禅治心病,他们相继在这片美好的天地里逍遥安生,让心灵获得一个高远、清静、和谐、圆满的美好境界。禅,早已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之中,照耀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千古长夜了。

禅的突破与超越性

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是集合的智慧结晶。禅之所以要突破,便是为了明确生老病死不可避免的事实,以无畏之精神全身心去投入,去认识,去了解,去体验,于其中发现秘密之所在,如何在有限的“生之旅”而不为五欲八风所迷惑,使自我意识转变成由看破而放下,获得一个圆满的大自在!禅的思考是: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

禅告诉我们,遭遇挫折或身处逆境时,该如何面对?在逆境中,在矛盾和挫折中,应该向内找原因。逆境虽然会带来伤害,但是更能锻炼人、磨炼人的意志。如果我们利用逆境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感悟世界的能力,那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不在名利场中争夺不休,该放下时得放下,你就会发现你的心胸更开阔,眼神更明亮,得到的只会更多。

现代人自投罗网的原因之一,就是放不下的事物太多了。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大串钥匙,未必富有,锁住了自己倒是真的。必须以布袋和尚放下包袱的精神毅然放下负担,我们才能拥有真实的生命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当我们一旦打开慧眼以后,一切迷惘均被撕开,山河大地廓然一清。我们对于以往的愚疾、执着与荒唐,一定会哑然失笑。而又由于心灵的跃升和精神的解缚,生命会展现出新的境界。一切都有了改变,其中也包括价值标准在内的东西。有所放下,才能有新的承诺。

有人说禅来自佛教,佛教是消极遁世,实在是一种误解和隔膜。禅并非是天上的云彩,可望而不可及。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脱胎于宗教的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独特文化思维方式,一种拯救心灵的世界观。

禅的目标就是觉悟,禅者的生活就是觉悟的生活。觉悟以后,使我们展现内心自我与实相世界的本来面目。悟字属于心部,从吾,当自我与心合一,当心与存在合一,便是觉悟。禅之要人诉之直觉,是为了免于捕风捉影,愈求愈远;要人当下承当,菩提不离烦恼,涅盘不离生死。禅要人不离现实,从生活当中悟道,然后在生活当中证道行道。正所谓,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清茶淡饭皆有禅味,生活就是禅,一切都是禅。

生命中的至高心境

面对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人们应具备良好的心境坦然面对,从而调整心态,恢复并保持精神健康。

(1)自灯明。∵

禅者是清醒的“自灯明”者,对自己既要有足够清醒坚定的认识,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心情若不能自明自主,经常会受外界的影响。他人一句赞美,便洋洋自得;他人一句谤言,便怨恨嗔怒;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为他人所左右,自我也就完全丧失了。我们要从这种受外界左右和干扰的黑暗中解放出来,只有点亮自己的心灯,正如宋代的茶陵郁禅师所言:“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夺。”

(2)施无畏。禅的“施无畏”是说施与一方、接受一方以及在双方之间接受的事物,这三者若是在无我无心的境地中进行,方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好施乐道。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被海浪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

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因此,在“施无畏”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条小鱼在乎……”

(3)待机性。心理治疗对于患者也好,对于治疗师也好,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的“伴侣”。在这种“走一程”的行云流水的彷徨中,种种过去之事烟消云散,新的缰土就在眼前。但这需要时间过程,要一步一步走出来,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4)含羞性。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在演讲禅学时说:“我等参禅二十年,今日才真正知道羞耻。”知耻含羞是一种醒悟,是一种省察,也是一种谦虚的心态。

(5)敬畏心。众生一切平等,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皆有灵,敬畏生命,就是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自己。不能像西方的一些心理治疗师在潜意识中,对各自流派的技术和成果等,沾沾自喜地独自陶醉,以为自己的精神思想已经驾驭了宇宙万物的普遍真理,他们敬畏科学和精妙的理论技术,却独独忘了敬畏生命,敬畏人性。

(6)平常心。“平常心”也就是凡心,一切“随缘”,不自视高人(高人博客,高人新闻,高人说吧)一等、超凡入圣。平常心理论中是适性、随缘,着眼现实,处处是道的观念,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哲理意义,还有随时调谐精神状态的功能。

禅是对真实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心灵,世人洒脱、自信和开悟;在动与静的瞬间品位出人生的三味。

来源:大众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