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文珠法师讲述

九九一年七月十四日于香港***沙田大会堂

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令人精神回复正常,唯一方法,就是消除烦恼。何谓烦恼?烦恼原无实体,但能使人懊恼烦闷,身心不安。大智度论云:‘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可知烦恼,是人心中的大贼,是破坏人心理健康的毒素,是令人丧失理智的麻醉剂,人在烦恼扰乱下,在烦恼冲击中,斗争益剧,痛苦日深,人间是非,社会罪恶,亦层出不穷。

佛经将人心的烦恼,分为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两大类。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小随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娇等十种;中随烦恼,指无惭及无愧二种;大随烦恼,是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这不过是略举其要而言,实则人之烦恼无量,佛经言: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见俱舍论)。佛为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但简括而言:不外是贪、嗔、痴等三种,又名三毒。此三毒人皆有之,所以人皆有心病,人皆心理不健康,精神不正常。如果要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恢复人的精神正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佛教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来对冶贪嗔痴三毒的毛病。

(一)以布施对治贪心

贪是三毒之一,又名贪爱、贪欲,人之贪欲对己谓之悭,对人谓之贪,合名悭贪,对境染着为性,生苦为业。成唯识论云:‘于有有具染着为性。’何谓有,有具?有指我执,一切众生,皆执四大假合幻有的生命为实我。有具指法执,即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享受。因为人不知四大组合的我,是假非真,每因贪爱自己的生命,便联想到自己的地位、名誉、财富、家族,甚至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及发展,为了自己与家族的享乐与荣耀,贪多慕得,得陇望蜀,不讲真理,不顾正义,不念友情,唯达目的,不择手段。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结果,由贪不得而转为嗔恨,其他忿怒、仇视、结怨,种种不正常心理,皆随之而来;人世间的忧悲苦恼,亦随之而生。可知贪,实是人间的罪魁祸首,为患无穷,我们欲想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就要对治贪心。

佛教人以布施来对治悭贪,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昨天已经详述,现在,仅说明布施之所以对治悭贪的理由。人之所以悭自己的东西,贪他人的财物,主要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不知:‘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每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欲望,在:‘人无百岁命,常怀千岁忧’的心态下,广积财富,贪之无厌;殊不知人命无常呼吸间,一息不来,便是一生,无论生前在人生舞台上,如何显赫,如何出色,一旦剧终人散,结果落得一场欢喜一场空,所谓:‘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然则何必斤斤计较,分毫必争呢?

当知‘黄金不是千年业’,‘千年田换八百主’,何况世间财物,实为水、火、盗贼、国王、不孝子等五家所有,随时皆可取,可夺,可偷,甚至水火无情,往往亿万财富,毁于一旦。更何况,财、色、名、食、睡,实是地狱五条根,当死神降临,何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惨的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然则,勤苦积蓄,贪求财富,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如是想得开,看得破,放得下,自能安贫乐道,乐善好施,有钱施钱,有力施力,或施知识,或施无畏,以布施的行为,停止贪求的欲念;亦以布施的功德,来抵消悭贪恶业,使内心充满慈悲喜舍,恢复精神正常,获得心理健康。

(二)以忍辱对治嗔心

嗔,又名嗔恚,又名嗔恨,以憎恶为性,不安与恶行所依为业;能令人身心热恼不安,故又名嗔火,是人心三毒中最恶毒的心理毛病。唯识论言:‘嗔必令身热恼,起诸恶业。’遗教经云:‘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世人往往因贪而不得必嗔,嗔恨的结果,每令朋友反目,亲属仇视,甚至父子之情,夫妻之爱亦因之丧失,大则发动干戈,导至世界大战,小则破坏杜会秩序,制造人间纠纷,给人类带来无边的灾难与祸患。所以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言:‘一念起嗔,殃堕无间。’可知嗔心之为患无穷,非对治不可。

佛教人以忍辱法门,对治嗔心,然忍字心上一把刀,当人忍受逆境时,尤如一刀剌心,其苦难当,非有相当修养,实在无法忍受。所以要对治嗔心,仍需要对人情世故,看得淡,放得下,然后可以忍辱,可以对治嗔恨心。六波罗蜜经中教人:‘了嗔恚心,诸苦所因,知行安忍,万行根本。若人恶骂,当观此声,犹如谷响;若被打时,当知此身,犹如镜像:若遭毁谤,当观此身,犹如虚空,不应加报;若遇赞誉,当观自身性,无我慢不高举;若得称赞叹,当观心性,本来空寂,不生欣慰;若被讥嫌,当观本心,性离怖畏,不生忧感;若遇苦时,当观法性,本无逼忍,不见苦相:若爱乐时,当观实性,常住不变,无苦乐相。’读此,可知佛教的忍辱法门,何独是对治人嗔心的妙药,亦是控制人情绪喜怒哀乐的枢扭。学佛的人要忍,普通的人也要忍,昔日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于拜师,张良忍受杞下老人之辱,终于复国雪耻。所以佛遗教经说:‘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寒山大士亦说:‘寒山出此言,此言无人信,甜蜜是人尝,黄莲苦难吞,顺情生喜悦,逆意多嗔怒,但看木傀偶,弄得一场困。’佛教人观顺逆之境,如幻不实,逆境固然要忍,顺境亦应该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然则:‘其赞我者奚以喜,其毁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毁誉由人,何足计较?自然停止社会是非毁誉的纠纷,取消嗔恨斗争的劫难。

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是。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大士,问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世间有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应该怎么办呢?’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各位,你们能够做得到吗?只要你们能够像学弥勒菩萨一样想:‘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就可以对治内心嗔恨重病,免却堕落之苦,促进心理健康,精神正常。

(三)以智慧对洽愚痴

痴,又名愚痴,又名无明。唯识论云:‘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人由于内心迷惑无知,不明事理真相,因名无明,又名无知。人因无知,认假作真,加上贪心的追求,嗔心的冲动,使自己在不自觉的愚痴无知心态中,作出杀盗淫妄等种种恶劣行为,形成恶业的种子,以致招来无量生死的苦果,所以愚痴,实是生死根本。讲到认假作真,佛经中有一寓言故事,谓从前有一对年青夫妇,非常富有,非常恩爱,整天饮酒作乐,家中所储备之酒,皆以大缸盛载。有一天、佣人不在,丈夫命妻子去取酒,当她轻轻揭开缸盖,正想取酒时,吓得一跳,继之醋性大发,跑到丈夫前大骂:‘好大胆的家伙,竟然敢瞒着我,收藏着一个年轻貌美的贱女人,今被我撞见,如何交待?’丈夫面对着平常温柔体贴,而今凶恶泼辣的妻子,唯有好言相劝,查问根由,妻子说:‘你还想赖,不信自己去打开酒缸盖看看。’当年青富翁打开酒缸盖采首一望,不觉勃然大怒,跑回房中,揪住妻子的头发,大声喝骂:‘你这不知羞耻的贱人,竟然背着我收藏年青汉子在家中,还敢含血喷人……’自此一对恩爱夫妻,每天都在争吵,互相指责对方,势同水火,互不相让。有一天,平常受其供养的婆罗门教徒进来,看见夫妻正在互相责骂,问知因由,走去看个究竟,这时红中出现一个婆罗门教徒,此人以为富翁,另结新交,供养别人,悻悻然离开。最后,来了一位比丘,查知他们夫妇争吵的原因,走到酒缸一看,里面又出现一个比丘的影子,‘阿弥陀佛’,原来是假相作怪,于是叫夫妻俩随他走入厨房,由他主持公道,解决问题。当大家来到缸边,比丘说:‘世上愚痴的人,不知一切幻有,认假作真,平地起风波,烦恼无尽;由于你俩,误将缸中影子作为真实,以致互相误会,互相指责,现在一切争吵皆可以平息了。’说完,取石击缸,滴酒不存,一切幻影,亦随之消失,这时年青的夫妇,始知被自己的影子作弄,认假作真,致起争端,徒生烦恼。

这故事是譬喻众生,因无明烦恼障蔽,不知真心,妄执真心影子的假我,以为真实,遂起贪嗔之心,造杀盗淫妄等恶业,由业感果,因果循环,生死不已,苦恼无量,所谓:‘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男、六识女为媒嫁,生出无量烦恼子孙。’众生的烦恼,也就无穷无尽。佛的般若智慧,不特理解诸法缘起性空,连此不生不灭的诸法空性,亦不执着,令人彻底取消无明,断绝烦恼子孙,最后明白:‘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证同于佛,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的境界,何止心理健康,而且回复精神正常,一切行为,无不合理。

所以,我们欲想健康,首先应该知道,人的身心皆有病,切莫讳疾忌医。当知人体之病,从肉食及杀生的恶业而来,不是祸从口入,便是自作自受。若能实行素食,戒杀放生,避免病菌传染,停止恶业,就可以获得健康,而且长寿。

至于人的心理疾病,因贪嗔痴等烦恼而生,非一般医生或世间药物可能治疗,必须请求无上大医王的佛陀,求佛的慈悲圣水,来洗刷内心贪嗔痴等烦恼毒素的积垢,以佛法的圣药,来根治人的贪嗔痴等心理疾病,同时还要以佛的般若智慧,来长养滋补法身,然后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回复人的精神正常,使人的行为合理。否则,无论如何恭祝,如何祈祷,如何渴望身体健康,都是话梅止渴,诳言妄语,自欺欺人。因为,唯有除去贪嗔痴三毒的心理,才是真正的健康,也唯有以佛法来补养法身慧命,才能彻底恢复人性的正常,果然如此,何止长命百岁,简直证同于佛,寿命无量。最后,本人以万分的诚意,恭祝各位身心健康,共得无量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