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为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要素
文仲琴∵∵杨俊颖
构建和谐社地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和众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虽然,人们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和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人们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慈悲为怀的精神,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要素,是推动这一伟大工程的巨大动力。
一、慈悲为怀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慈悲一词,是佛教的常用名词。但却不是佛教的专利,它和博爱平等、自由、仁爱一样,已成为世界道德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佛教认为,以爱护心给众生以安乐名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名悲。《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同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心,是超越国家、民族和一切血缘关系和利益团体的博爱。
佛教虽然以用智慧达到解脱,最终成佛为最高目标,但若要成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就要学菩萨行,即表现为以慈悲为怀菩萨精神,解除他人痛苦使之获得幸福。
所谓菩萨行,就是将以个人修持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面对社会群体、具有丰富内含的“四摄”和“六度”。概况地说,四摄、六度就是指导众生修行的四种方法和修习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向涅盘彼岸过渡的六条途径。这包括修行者的自身克制和对他人的无私帮助。
在四摄、六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布施,布施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充分体现。《大乘义章》说:“言布施者,以已财物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谓之为施。布施的方法可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指以自己的钱财、衣被、食品等物无尝赠与需要救助的人;法施是宣传佛教教义,为人指点迷津,教化众生。无畏施就是急人所急,救人于危难而不顾自身安危。”
在佛教的文献中,记述了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等舍身为众生的动人故事。历代的佛教四众们捐资修桥补路,赈灾施医等善行义举更是不可胜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是佛教最能打动人心的闪光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显得十分珍贵。大力普及宣待慈悲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大慈大悲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为争夺生存空间引起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会加剧这种矛盾,使这种矛盾更为尖锐,斗争更加剧烈。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通过修持佛法而证悟成佛。佛教还认为,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因而众生平等,佛法平等。佛所谓的众生,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由于动物能行动、有意识、有情绪,所以被称作“有情”众生。对待有情众生,要亲如同胞手足,要爱护备至而不可伤害其命,否则会犯“杀生”大戒。植物、微生物虽然有生命却无自主活动能力,没有思维和感情,但属“无情”众生,也是生命,不可随意伤害。人类为了生存,利用植物、微生物维持生产、生活的需要,是可以的。但要倍加珍惜,注意节约。
历代佛门大德为珍爱生命作了很好的榜样。经云:“佛说一碗水,八万四千虫。”喝水时要用多层白布过滤,以免将众多微生物喝进肚子里。古德提倡:“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善待生命的主张。佛教的“夏安居”制度,就是因夏季虫蚁众多,外出活动,不小心会踩到这些小生命。因而,在夏季到来时,僧人们集中修习,减少外出,以免无意间伤害生命。所以,大凡佛寺所在的山林,无不草木繁盛,鸟兽成群,呈现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
佛教的慈悲观,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慈悲为怀的理念推向更宽,更深的领域。缘,在佛教中是指条件和关系;同体,指一切众生都是没有分别的生命共同体。这就是说,佛教的慈悲是无分别,无条件地遍及一切生命。
当前,整个世界的发展把人类引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上。由于过度开发森林,地面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床不断上升,甚至成为地上“悬河”,因而经常发生洪水泛滥;滥杀野生动物,造成众多物种灭绝,使地球上的生物链受到破坏。工业“三废”的排放,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上污染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切生灵都受到威胁。
环境污染是人类造成的“共业”。恶业必然引起恶果。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流失了大量肥力,还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导致水灾频繁发生。人们为了过度享受,大肆猎杀野生动物,将活生生的生命视为经济发展的“资源”而滥捕滥杀,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而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影响另一种生物的生存。食物链的破坏,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如鹰蛇的数量税减,造成了鼠害肆虐;鸟类的减少造成虫害的暴发。过度开发山林,滥杀野生动物,使原本只在野生动物中传播的病原体,感染了人类,而人类本身又没相应免疫能力,因而造成了社会灾难。如令人谈虎色变的艾滋病,原本只在非洲大青猴种群中传播,由于当地人采青猴血壮阳,结果使艾滋病毒感染了人类,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无特药能根治的可怕疾病。禽流感病毒古已有云,但并不造成人类的感染。由于现代人对肉食需求增长强劲,促使大型现代养殖场的兴起。这样,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便从野生禽类——家畜——家禽(主要是养殖场)——人类这样一条途径,把禽类病原体通过家猪变异,成为能够使人致病的高致病禽流感。前几年一度让全世界高度紧张的“非典”也是从野生果子狸身上传播开来的。总之,这种滥杀生命(包括破植被)的恶业,已引起大自然的报复。事实证明,慈悲心的缺失,会使人丧失良知,所造恶业,也将遭到恶报。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超越种族、国界和人类社会的博爱,它载天覆地,大爱无边,惠及一切生命。不杀生,不奢侈,不浪费,正是当代人倡导的崇高的生活方式,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可持发展观保持高度一致,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以慈悲为怀的心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心灵的建设。慈悲为怀的心理,是促进心理和谐、人格健康的基础。当我们培养内心向善的力量,就能构成善性;当我们张扬内心向恶的力量,就能构成恶习。人心是缘起的,慈悲心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塑造、去改变、去发扬光大的。
1、积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用慈悲心感动人们的良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富差别也随之而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矛,而反映贫富差别尼基指数也高居世界榜首。改革开放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却不能改变资本以谋利为目的的本质属性,解决贫富差别是一道社会难题。在这种态势下,大力提倡公益精神,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通过慈善事业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将部分善款用以扶危济困,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缓解贫富差别引发的社会矛盾,对和谐社会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据有关统计资料反映,美国有90%以上的企业赞助社会慈善事业,赞助数额上亿美元者不在少数。连号称“金融大鳄”的索罗斯,赞助福利事业的金额竟达到10亿美元。而我国,有赞助记录的企业却只有1%,这说明我国慈善事业有潜力,富裕阶层的慈悲心有待开发。
慈善事业从本质上讲,是靠慈悲精神为支撑的。心中有了善念,就能做到慈悲舍喜,慈善事业就能随着经济腾飞而快速发展,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处处充满爱的阳光。
2、提倡以素食为特点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培养慈悲心的有效途径。提倡素食,做到少杀生、不杀生。生活简朴不奢移,是当代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肉食与素食相比,消耗的能源多,并造成污染。以饲养业的肉料比参数为例,一斤毛鸡需要三斤多饲料,民间也有“斗米斤鸡”的说法。肉食是大量粮食转化的,在目前世界是粮食资源并不丰富,还有数千万人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大量消耗肉类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更为严重的是,饲养牛羊会排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这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二氧化碳造成升温效果大20多倍,况且,从人类生理结构上看,人类基本上是素食动物,过量的肉食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患。素食可以培养人的慈悲心。社会缺失了慈悲心,就会滋生不安定因素,动乱和苦难也会随之而来。
3、充分发扬佛教的优势,大力弘扬慈悲为怀精神
佛教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是任何一种宗教和社会团体的博爱、仁爱精神所不能比拟的。人类历史上,宗教战争,教派的流血冲突,不胜枚举,从未中止过。而佛教从未发动过一次战争,教派的纷争也多以非暴力的形式处理。在我国盛行的禅宗内部,长期存在着五宗七派,而这些宗派的创始人之间,却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甚至同一寺院中也允许不同宗派的存在。这说明慈悲大度的心态已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迎来了数百年未曾有过的太平盛世,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战略决策已在全国、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我们应充分发扬佛教文化的优势,大力弘扬大慈大悲的精神,遵照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投入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洪流中去,为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文仲琴为温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杨俊颖为江西省社科院宗教所副所长、研究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