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聚焦:
∵•∵原北川县农工办主任董玉飞,在“5.12”地震后的第五个月,2008年10月3日,自杀身亡。
∵∵•∵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在“5.12”地震后第一个清明节后,凌晨在家中自缢身亡
∵∵•∵北川自杀官员妻子丧夫后逢酒必醉∵希望好好活着
∵∵•∵北川妇女接连遭灾无法支付医疗费自杀
∵∵•∵北川男子震后心理障碍杀妻后自杀∵相拥离世
∵∵•∵北川男子除夕思亲自杀获救∵灾区人心理健康问题再现
∵∵•∵2008年11月17日,北川擂鼓镇发生首起灾民灾后自杀事件:擂鼓镇村民杨俊杀妻朱菊华后自戕;
∵∵•∵2008年11月19日,绵阳市***办公室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宗华,在绵阳闹市区宇隆大厦飞身跳楼自杀身亡;
∵∵•∵2008年12月06日,北川邓家海光村村民朱华会上吊自杀;
∵∵•∵2008年12月11日,绵阳海天公司职工赵学亮在绵阳闹市跳楼殒命;
∵∵•∵2009年01月25日,大年三十,绵阳永兴北川板房区年轻人母广翔自杀(后被成功抢救,已经出院);
∵∵•∵2009年01月29日,大年初四,北川擂鼓镇胜利村9组年仅40岁的王雪梅在自家板房内上吊身亡;
∵∵•∵2009年03月14日,地处绵阳市区的某着名中学教历史、年仅40岁的左老师,因为抑郁,一根绳索在自家了结了一生……
∵相关调查:
∵∵“北川有10%—20%心理高危人群”
∵类似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灾区还有千千万万个冯翔、董玉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地震半年后将进入心理问题高发期,而在一年之内都是危险期,20%的人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副主任、心理援助北川站站长史占彪估计,北川有10%—20%心理高危人群。
∵废墟一年的时间不见了,但是人们内心的废墟有的时候可能比去年大地震刚发生的时候,还要让我们格外的警惕。心理援助也越来越成为工作重点。
∵佛教的根本精义恰恰在于参透生死大事,能够做到任何心理援助无法给予的生命关怀,据报道,灾区许多再次怀孕的母亲,她们大部分人原本没有宗教信仰,但都相信这次怀孕是原先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希望世界上会有轮回。那么佛教除了捐赠物资、举行祈福消灾仪式,如何用佛法来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关怀,这个问题在震后一周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佛教界在灾区人民心灵援助上所做的部分事:
∵各地佛教界纷纷举行5.12周年祭奠活动
∵∵5.12∵大地震遇难同胞清明公祭大法会在北川中学举行
∵∵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将再制两千光盘为北川送抚慰
∵∵涟水能仁寺将举行迎佛诞暨纪念汶川地震祈福法会
∵∵东林慈善功德会招募赴川参加爱心活动志愿者
∵∵……
∵编者的话:
∵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是阴影如同那一个又一个的长长的灰色报道,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佛教从来都是解决人心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化作千缕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教研室主任、佛教在线特约评论员张文良教授
∵去年的今日,四川的北部天崩地裂,大自然又一次露出狰狞的面目,万千生命瞬间被吞噬,生命之花凋谢在狼烟瓦砾中,天地同悲,举国呜咽。
∵又是一年的5月12日,人们手拿鲜花,恭敬地献于震亡者的纪念碑前,安慰死者的亡灵,也平复幸存者的创伤。
∵犹记得鲁迅的名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鲁迅先生独有的冷峻、反讽的语气中蕴藏着是悲怆、激愤和刻骨铭心的怀念。“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显然是正话反说,对于至亲者的离去,无论是何种原因的离去,忘却都是不可能的。
∵但当我从媒体上得知有许多震灾的当事者不能走出地震的阴影,不能接受亲人离去的现实,生活在悲伤和抑郁之中,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我的心灵又一次感到震惊。如果说人的生命在地震中失去,我们悲愤、悲痛但又无奈的话,在震后的今天,我们不能帮助这些幸存者走出精神的灾区,眼睁睁地看他们离开,作为同类,情何以堪!
∵有人认为心理干预是心理工作者的工作。的确,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值得尊重,也有效果,但纯粹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的精神的干预,其效果如何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站在科学的立场做心理干预,往往劝导人回避和忘却死亡,而不是直面死亡。
∵科学合理主义主张科学至上,一切均以科学的解释为标准,在此情况下,死后的存在问题,无论是轮回还是极乐世界的往生都被斥为迷信遭到否定。科学主义另一个特征是对历史进步主义的信仰,认为科学文明的进步将使人类更加幸福。期待死后的来世被认为是逃避和欺瞒,死后的问题连同宗教都受到否定。
∵哲学也忘却了死亡。康德确立了近代哲学体系,却把不死的灵魂、宇宙的终极原理、神等三个根本问题作为纯粹理性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列入哲学的中心问题。20世纪存在主义兴起,海德格尔提出“向死的存在”,雅斯贝尔斯把死定位为“人的极限状态”,两者都认为死亡是生存无法到达的,也没有真正把死亡作为哲学的问题。
∵但死亡终究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这时候,宗教特别是佛教恰恰能够真正有效地提供精神支持。
∵记得***的一位着名女艺人在女儿被绑架撕票后,精神几近崩溃。后遇到一位据说有天眼通的“高人”,此人“看”到她的女儿生活在极乐世界。这位“高人”还详细描述了其女儿的生活起居的细节。女艺人精神得到极大安慰,开始从绝望中走出来。
∵我们可以说神通不代表佛教,这位“高人”的话是无稽之谈。但这位女艺人确乎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则是事实。
∵日本着名禅师铃木大拙在九十六岁高龄去世之后,晚年一直陪伴在他左右的美惠子小姐一直生活在恍惚之中,接受不了先生离去的事实。有一次,她走出先生的书房,在庭院中看到竹子在风中摇曳,阳光透过修竹照拂到脸上,她忽然真切地感到先生已经化作了清风、化作了阳光,先生没有离去,他一直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日本有一首着名的歌谣——《化作千缕风》,歌曲唱到:
∵请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因我不在那里长眠。
∵我已化做千缕风,吹拂在茫茫空中。
∵化作秋天的阳光,普照在广阔的田野。
∵化作冬天的雪花,如钻石般闪闪发光。
∵化作清晨的小鸟,将你从梦中唤醒。
∵化作夜空中的一颗星,守护在你的身旁……
∵死后并不是回归于无,死者仍以某种方式在与我们生者联系着。死是从生转向死后的过程。如果认为死就一切结束,死后就空无了,那么,死除了作为生的终点以外再无任何意义。但实际上死者并没有变成空无,而是以某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基督教中“死而复活”的只有基督一人,佛教中的菩萨却是有志者皆可成为的存在。基督教中,死者被天国召唤失去与现世的联系;而大乘佛教的特征是菩萨即使死后仍保持与现世的关联。在佛教看来,这些震亡者可以说都是菩萨,他们用自己的死告诉我们生命的微脆和无常,告诉我们要珍惜。
∵我们需要的不是忘却,也不是沉溺于悲哀,而是让亡者与我们一起追求美好的生活。
∵穿越时空的爱
∵∵——∵澳洲法界佛学会会长、本站特约评论员行愿法师:
∵5.12是四川汶川人民永远不会忘怀的日子,是全体中国人民震惊于无数生命瞬间被灾难吞噬的日子,是地球人面临又一次巨大的让心灵震撼而哭泣的日子。世界所有的目光一时间都集中在汶川,所有的电视、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哭泣、所有的眼泪都为汶川人民的苦难而流淌。
∵没有一点预兆,突然,灾难就降临了,让毫无准备的人们措手不及,无数生命啊!危在旦夕……国家救援部队迅速赶去,民众自愿者去了,总理的白发现身于现场,国际救援人员参与了,可是,不论怎样百般的努力,还是有无数不幸的生命在楼层的钢筋水泥中窒息离世。哀哭亲人的遇外辞世,劫后余生的生还者在一年之后的今天,无尽的悲痛还是持续着,让生者无法抚平这心灵的创伤。
∵我看到有关报道,汶川人祭悼亡者的哀痛,看到一些生者的心已经陪着亲人的爱逝去,活着的神态更是让旁观者心痛不已。我的心又一次次深深为离世的亡者哀叹,为痛不欲生的生者振颤。如果生命在震中无法生还而离去,我们只能太多的为之惋惜、遗憾、无奈,但是,生还者无尽的哭诉、绝望的表情和心灵的创伤却是一世无法用药治愈的永远缺憾。
∵作为宗教师,我祈盼着能尽一份力,把佛陀的开示:“如何治疗人们受灾后的心灵?”供养给汶川的父老乡亲,愿此文为生者的心灵自救提供一点点的参考,起到一点点抚平生者心灵的作用,让生者为亲友的爱继续生存于世,珍惜自己的生命。
∵其实,人生一世,生命的无常不是我们可以把握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谁可以逃避呢?就像日出日落是自然的事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日出日落自然事,别见夕阳叹暮迟;
∵∵盛衰本来有交替,夕去朝来总有时。
∵不过,正常的老死让人没有那么多的哀痛,可怕的就是遇外的灾难,让一切有情众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佛陀时代,曾经有一个帕扎佳拉长老尼,在家的时候遭遇很悲惨,偈颂描述到:
∵“有妇临产前,欲回娘家娩;婴儿产途中,夫君遭死难。
∵∵两子俱已亡,丈夫亦遭难;父母和兄弟,尸体一处燃。”
∵这就是她的俗家生活遭遇,当第二胎临产时,她于回娘家途中产下婴儿,丈夫为护理她寻找树枝被毒蛇咬死。当她忍痛渡河时,大儿子被河水冲走,婴儿被老鹰叼去。临近娘家却暴雨成灾,父母兄弟全部遇难。她顿时失去所有的亲人,极度的悲痛使她失去理智,神经错乱。她赤身露体游荡于街头,遇到了正在教化大众,开示法语的佛陀。佛陀的慈悲摄受让她慢慢清醒,聆听佛陀说人生的无常法则,她彻底恢复了理智,并修习佛法,证得初果。后来,她正式出家修行,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一位比丘尼圣者,并教化很多尼众,对社会人群做了杰出的贡献。这是南传佛教《长老尼偈》中一个妇女如何在佛陀的开示教导下,放下失去亲人的悲痛,踏实的修行,克服情感的弱点,真正觉悟人生,让失常的心智重现生命的光辉,自利利他,让心灵彻底的走向解脱。我想借助这个故事,让汶川苦难的人们学会坚强,要如实的了知生命的无常,珍惜所有活着的时光,善待自己,善待一切生命。
∵谁不热爱生命呢?人们对生命的执着是有情众生的特性,我们生存在世间,终有一天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必须面对死亡。那么,今生人死后,如何去感招业力而受后报呢?根据佛经,又分为三类:
∵一、随重业:大善业或大恶业,“业相现前”死后直到天堂或地狱。
∵二、∵随习惯:般人无大善业、大恶业,临命终时,随生前的习惯而招感果报。佛陀住世时,有大名长者问佛:“佛陀!我平时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三宝的功德,但是我担心上街时,人多嘈杂,心念会乱。如果那个时候,我在街上遇外不幸身亡,会不会堕落呢?”佛陀告诉大名长者说:不会堕落的。因为你平时念佛,养成心向于佛的善习,即使失去正念而死,还是会上升。虽然业力强大,但不一定与心相应。这好比一棵大树向东南倾斜成长,突遇大风或被锯断,自然向东南方向倒下。因此,平时养成一心学佛、向佛的善习,临终自然会随善习而上升善道。
∵三、随忆念:有些人既无大善业亦无大恶业,平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习惯。临命终时恍恍惚惚,不知在做什么。最后,他突然忆念起生前的善行或恶行,随善念或恶念而去受业报。以上是佛法对生命死亡随业流转情况的简介,希望有缘人在面对生命死亡问题时能得到一点启示。这样,对亲友生命的离去就不会悲痛欲绝,放下心灵上沉重的包袱,利益自己身心的健康。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社会人群为自己提供无私的关爱。
∵佛法告诉我们不但有情生命是无常,世界也是不停在变化的。印顺导师在著作《成佛之道》中描述到:“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器界成复毁”,就是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的无常:
∵第一、“合会要当离”这是说爱别离苦,亲爱的人愿意一生相聚相守,然而,人生无常,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难的不断发生,一切动荡不安。不是有很多人与亲人天各一方吗?人生一旦面临死亡,丢下亲人,一个人孤苦凄惶的自奔前程,任何的恩爱此时也无济于事啊!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然而,“黄泉路上无老少”人生独自面对生死,谁也顾不了谁,恩爱也是无常的。
∵第二、“有生无不死”有了生就不能不死。可是,人类不喜欢面对“死亡”对生命非常的执着。活着的时候,争名争利,搞是搞非,争取一切来属于自己,造下无数恶业,导致自己沉沦生死苦海,轮回不已。须知,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真的说“再见了”,生命无常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