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寺院
董力(内蒙古)
平生喜欢书法,以前每天的日课之一就是小楷《唐国诠书善见律》,后来又写过敦煌抄本《维摩诘经》,现在是《妙法莲花经》,书法水平有没有提高我并不很在意,只是一个爱好而已,但对佛的认识却较年轻时有了质的飞跃,堪慰我心。
说不清为什么,从小就喜欢游寺院。几十年人生一路走来,虽不能说万水千山走遍,但是,凡我去过的地方,只要那里有寺院,便从不会错过。从练书法,而兼读了佛经,从游历各地,而遍观了宝刹,这让我躁动的心能有趋于平静的时候,波动的心态也有趋于平和的一刻,能够看开一些不如意事,懂了一点点做人的道理。
从经书中我读出了佛家超越时空的大智慧,领悟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慈悲心;从寺院的佛的泥塑中,我读懂了佛家的庄严法相,体会出佛心即我心的微笑意味。
多少年来,只要一走进寺院,我的心就好像总是被佛的微笑暗示。开始我并不明所以,有一年去灵隐寺,听一位导游讲起一则故事,才恍然有所体悟。故事说,在东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西湖,走遍灵隐群山,看到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极似故国灵鹫山的某处,不觉惊叹道:“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于此筹建了灵隐寺。——我总觉得这则故事里藏有深意。漫步在灵隐寺,躇踌于飞来峰,我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宋之问题写灵隐寺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突地浮现脑海,我反复吟哦着,心忽有所动,不觉微微一笑,似乎明白了佛的微笑的含义。这句诗看似写的是灵隐寺的空灵曼妙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又看似是为灵隐寺所独有,其实不然,只要你心底澄澈如水,心境有素月分辉,自然就会产生“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领悟。——天下居所无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呢!
其实天下事尽有相似之处,心存故国,故所观山河就似故国山河;心存善念,故所做之事即是善举;心存慈悲,故念兹在兹者无不具慈悲心怀。——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释家与儒家于此亦达成共识矣!佛之微笑,处处相似,故佛的暗示无所不在,可是有几人去理会呢?见佛即拜,拜后即求,拜佛的目的就是求得佛的保佑,而不是听从佛的教义,宣扬佛的精神,功利之心,熏得人心尘垢难除,又怎能得佛的佑护呢?
很多人礼佛拜佛都是有很大的功利心的,是极度自私、贪婪甚至于不辨是非的。譬如,一个大恶人向佛祷告:在我做完坏事后千万不要有报应啊,我给你重塑金身!请问:佛的本性是贪婪而不辨是非的吗?一个大善人也在一旁祷告:佛啊,千万不要让那个大恶人对我有所伤害啊,我将吃斋念佛!请问:不伤害你就可以伤害他人吗?那么,佛除去这个大恶人可不可以呢?佛不主张杀生,杀一人而存一人,有违佛的慈悲心肠和佛的一贯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一场足球赛需靠罚点球来决胜负。于是,守门员跪在草坪上求佛保佑,而主罚球员也跪在草坪上求佛保佑。请问:这让佛如何决断呢?
——别太难为佛吧,请发发你自己的慈悲心,不要因为佛有慈悲心就太难为佛啊!
我平生敬佛,却从不求佛。因为我常常感动于佛的慈悲心:为救一只小小的白鸽,舍身于鹰的贪婪,佛的爱心让人震撼;千万里寻求救世的真谛,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让人感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弘愿,让人感到佛恩的浩瀚。
慈悲心其实就是一种责任心。做人先要对自己施一点慈悲心出来,让自己能从容地应付难题,不给他人找麻烦,不给他人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是最基本的慈悲心;然后把这种慈悲心施与他人,施与社会。所以说,先对自己负了一点责任,才能进而对家人,对友人,对团体,对社会做出一点贡献,这一点贡献就是慈悲心!自己还没有能力糊口,时刻需要接受他人的慈悲,那么自己的慈悲心又何在呢?——即便有,也有限得很!
佛在教你做人,而不是替你做事。就像一位教师,他要传给你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即所谓“授人以渔”,而不是代替你去学习,也不能代替你去解决难题,更不会代替你去参加各种考试。佛有大智慧,他不能把这种大智慧移植到你的脑中,他要用一种方法去启迪你,或拈花一笑,或醍醐灌顶,或当头棒喝,或口诵偈语,你不开窍,你冥顽不化,佛也无可奈何!佛的慈悲心是用来感化人向善的,你不能利用佛的慈悲心来为你个人服务,如果什么事都去求佛保佑,那么佛岂不成了你看家护院的家丁?保驾护航的镖师?传宗接代的工具?这哪里还有一丝一毫的敬佛向善之心啊!
请你自己也生出一点慈悲心来吧,构建自己心灵的寺院,让慈悲心来做寺院的主持,那么,你的智慧心地就会常有清风拂过,更会有明月朗照,而浩浩心海,又何止仅能着我扁舟一叶?那么,你的心的世界就是西方净土,就是一块染不了多少尘埃的圣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