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最近朋友送来了一本书,书用了日文汉字的“侘寂”(WabiSabi),粗看到“侘寂”这词,却陷入沉思。悠远而无际的沉思,由近及远,由远而逝,就这样逝去了,在遥远的那一端,无影无踪地逝去了!说也奇了,它却又返了回来,逐渐由远而近,由近而及乎身地回了来。从那“至大无外”的六宇八荒,回到了“至小无内”的无为自然。

一时间,我想起了川端康成写的“日本的美与我”,想起道元禅师,想起对日本哲学有深厚理解,对道元有着深情皈依的前辈老友傅伟勋教授,眼前凝然而现的是雪国般的宁静,却又充满着烫人的炙热。想着想着,却不免一阵晕眩!晕而眩之,眩而晕之,定了下神,就这样,我直想用“侘寂”这字眼来形容我现下一时的心境。

“侘”(Wabi)说的是困顿,却得安贫,虽陋室粗食,却德馨芬芳。“寂”(Sabi)说的是寂静,却难免萧索,虽为积郁,却得田园之自然。就日本文化来说侘寂,这已然不易,但此中却充满着人在现代化处境的张力,在这张力下所调适出来的一个崭新可能。

回到华夏本土来说“无为自然”,则“侘寂”这字眼似乎才有归趋之所。“侘”者“人”、“宅”也,“人”寻得了自家的“安宅”。何宅为安,盖“仁者,人之安宅”也。就因人寻得了此安宅,因而可以“居天下之广居”,进而得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达道”,这人可能是缈小的,却又是宏伟的。“寂”者,致虚守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之“万物并作”,就这样“吾以观复”,而得“归根复命”,人们就在“复命”与“知常”的情况下,悠游自得!

人的生活是具体的,须学习地厚实生长,这厚实的生长必得迎向那高明而普遍的理想,迎向天的高明,进而回向总体体的根源,就在这根源的总体中有着自发而调节的和谐力量,自然而然,无为天成。这些年来讲习老子《道德经》愈发喜欢其中所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啊!刘禹锡说得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这《陋室铭》说的原来是“道本同源,天地浑然”,人居于世,能得如此,方为侘寂也!(信息来源:《佛心流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