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孝道”则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督教感恩文化和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爱”与“感恩”,都提倡“敬爱父母”、“感激父母”。在国内当前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感恩之心缺失的背景下,尝试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通过诵读古文经典,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养分;并借鉴基督教文化“感恩”的教义和美国“母亲节”的表现形式,内在以“感恩”作为“孝道”的心理基础,外在把“母亲节”纳入节日序列中,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唤醒大家的孝道意识从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孝,从自然来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显示出其精神高度的特征之一;从社会来说,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感恩,从自然来说,是一切生灵都应具有的天性;从社会来说,是人类社会主流文化中共同倡导的美德。我国的孝道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沦落了。当面对国人孝敬父母意识的缺失,“孝道”因此被重新提起时,大多专家和学者都从道德教育的层面上进行了研讨。“孝道”与“感恩”在思想内涵上有很强的关联度,感恩文化是在美国占主流地位的日常文化之一,孝道文化则是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所以我们不妨从文化入手,探讨帮助国人重塑感恩父母、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基督教感恩文化和儒家孝道文化的渊源∵
(一)美国感恩文化的宗教起源∵
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基督教,“原罪说”是其基本教义之一。“基于‘原罪说’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主流文化深知人类天生的缺陷,更加看重人间的美德和善行、并将之视为对耶稣的回报,产生了‘铭恩’、‘感激’文化。”[1]几乎全世界的基督徒饭前饭后都会献上诸如“感谢主,赐我食。求祝福,赐我力”等表示感谢的类似话语。基督教诗歌中的着名诗歌《献上感恩》在宗教仪式中被反复吟咏。《圣经》中有句话,大意是: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要感恩,每一个基督徒都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信仰上帝的。“历史上众多的教徒在自己的伦理观念与日常生活中因对上帝心存感激,多愿以自己虔诚的劳绩回报上帝的恩宠。”[2]所以“感恩”从一开始就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
∵孝敬父母是感恩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圣经•旧约》中也能找到明确的表述。《出埃及记》二十一章第15节写道:“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第17节写道:“咒骂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箴言》和《旧约》里都很清楚地写着对于不孝敬之人(不管是言语上、态度上、行为上)的惩处。《申命记》二十一章第18至21节有这样的话“人若有顽梗悖逆的儿子,不听从父母的话,他们虽惩治他,他仍不听从。父母就要抓住他,将他带到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对长老说:我们这儿子顽梗悖逆,不听从我们的话,是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众人就要用石头将他打死;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以色列众人都要听见害怕。”由此可见,基督教把对父母不敬和不从看作是不可饶恕的行径,是“大逆不道”,这与中国“孝文化”的要旨相似。∵
在“感恩”的表现形式上,美国有众多的节日和纪念日让人们铭记和感谢在美国历史上产生正面影响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贡献的角色。从总统到阵亡将士、退伍军人,再到父亲、母亲等普通角色,都有专门的节日。母亲节的最早提议是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Jarvis)在教堂祈祷时说出的,最早的母亲节礼拜仪式也是在教堂进行的。所以,母亲节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基督教感恩文化的烙印。如今,母亲节和父亲节已经成为美国百姓向父母表达感恩之心的重要日子。∵
∵(二)中华孝道文化的伦理起源∵
国学大师任继愈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孝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实现仁爱是一个由近而远、推己及彼的过程,其中首先是对父母的孝。如果一个人连孝敬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友爱兄弟、博爱他人就无从谈起了。孔子最重“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
儒家经典《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将儒家伦理中的“孝道”阐发得淋漓尽致,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的规定,并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自汉武帝始“以孝治天下”,“孝道”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从而被视为规范百姓行为的“指南”。
尽管儒家的孝道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后片面地强调“愚忠、愚孝”的观念,产生了许多封建糟粕的思想,但其核心思想中所强调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依然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倡与时俱进的孝道美德、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感激之情”是所有生灵(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情感,是一种天性;“孝敬父母”却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感恩”是泛指,“孝道”是特指;“感恩”是“孝道”的基础和底蕴,“孝道”是“感恩”具体而又高层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尽管美国的感恩文化与中国的孝道文化有着不同的起源,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内涵与外延,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从字面上解释也可窥见一斑。中国人习惯说孝顺,圣经讲孝敬,英文就是“honor∵”。“Honor∵your∵parents”,就是你在众人面前给父母高度的尊重、光荣和荣耀的地位,即让人看见你给父母的尊重、名声、光荣及荣耀的地位。儒家如是说:“孝的最高点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使父母因自己的行为蒙羞,最基本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奉养父母,不使父母冻饿。”(《大戴•礼记》)换而言之,最高层次是光宗耀祖,其次是不给父母丢脸,最基本的要求是赡养父母。∵
美国基督教文化中孝敬父母以自由、尊敬为基础,中国儒家文化中孝敬父母以责任、义务为基础,但在本质上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敬爱父母”、“感谢父母”。∵
二、感恩文化与孝道文化的现状∵
(一)美国社会感恩父母现状∵
美国文化崇尚独立,孩子18岁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同样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也是独自生活或者住公寓养老,很少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子女一般会利用周末去探望或电话问候。老人独立生活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往往由***和社会福利机构提供有偿或无偿的服务。过去,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用东方的文化去琢磨美国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认为他们没有儿孙绕膝,晚景凄凉,进而得出“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坟墓”的结论。事实上,许多美国老人皆以高龄能够自力更生为荣,这也与西方“感恩文化”并没有把“感恩”的内容和形式特别限定在“孝敬父母”这一具体表现上有关,但对父母表达敬爱、感激之情在“感恩文化”中仍有一席之地,几个特别的节日即为例证。∵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实际上也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住在外面的子女会回来探望父母,或是独居的老人去子女家过节,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和温暖,而最能突显其感恩父母的节日莫过于母亲节和父亲节了。母亲节的氛围尤其浓厚,这一天,所有的妈妈都会得到休息的机会,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丈夫和孩子来做。而孩子们(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周前就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悄悄地准备着给母亲的“surprise”。如今,母亲节和父亲节已经成为美国中小学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日子。∵
(二)中国社会孝敬父母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是独生子女,形成了“全家围着一个转”的模式,爸爸妈妈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呵护、宠爱着孩子,孩子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们的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坏习惯。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啃老族”,部分要归咎于传统孝道文化的缺失。有人说,现在中国不是儿女孝敬父母,而是父母“孝敬”儿女甚至孙子。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这种现象的确不少。∵
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平却整体下滑。不孝甚至虐待父母之事屡见不鲜,如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愿在学校见千里迢迢来探望的父母;不少老人生前不能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料,身后事却被子女打着“孝顺”的旗号操办得声势浩大。生前的照顾是默默无闻、天长日久的真心付出,而丧事的操办只是一个兴师动众的仪式而已,这样的“孝心”说到底是做给别人看的。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也有人们心理的因素,但笔者认为主要的因素是:被歪曲了的儒家的孝道思想演变成了“薄养厚葬”的事实。∵
三、两种文化融合互补的途径∵
目前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当今社会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缺失传统孝道,已经到了需要采取措施来唤醒人们的感恩和孝敬之心的时候了。∵
(一)诵读古文经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把孝敬父母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将儒家孝道文化中所包含的积极思想和合理因素,结合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重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大力加以宣传和提倡,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形势的需要。∵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整理出《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经典中积极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孝道思想,希望人们能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
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唯分数至上,关于孝道的教育只是零敲碎打,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被纳入正常的教学安排。尽管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社会上的一些办学机构也办了一些诵读班,教授孩子背诵一些儒家经典,但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孩子加强古文功底,而不是为了提高伦理道德修养。∵
读古文经典,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没有正确的、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是无法唤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更不可能起到重塑孝道的作用的。为重塑中国社会孝道思想,我们不仅可以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国儒家文化,还可以借鉴美国主流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的思想精髓和表现形式。这样的借鉴可分内外两方面:内在的是以“感恩”作为“孝道”的心理基础;外在的是以“父亲节”、“母亲节”作为孝道思想的社会表现形式。
(二)借鉴基督教感恩文化的教义:建立重塑“孝道”文化的心理基础∵
“感恩”是自然界所有生灵(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内心情感和意识,属于一种天性,但却是一种“沉睡”的天性,需要“唤醒”,需要激发。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督教“感恩文化”就是致力于激发出人们的“感恩”天性,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我们首先要建立起“感恩”的思想基础,发自内心地感激生命,感激生活,感激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有了“感恩”才知“回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只有在感恩的心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孝道才有立足点和依据。∵
借鉴基督教感恩文化,训练来唤醒心中的“感恩”: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吃到可口的饭菜,得到别人的帮助,学到新的知识……心中都应该涌出感激之情。“感恩”应该从学校的教育抓起,在学校教育中专门加入“感恩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懂得爱,懂得回报,应该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孝道文化也因此有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借鉴基督教感恩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建立表达“孝道”情感的平台∵
借鉴基督教“感恩文化”,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利用其外在表现形式,即通过专门的节日来表达对父母的情感。∵
着名学者李汉秋教授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多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初衷,在发展中注入强烈的伦理内涵,但都是综合性的,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如母亲节、情人节等;而现代社会又很有表达这种人伦感情的需要,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就乘虚而入。”∵
但这些节日引进中国之后却变了味,最近几年,每逢母亲节和父亲节,都会有媒体的造势和商家的促销,甚至推出数百元到数千元的礼品清单和酒宴菜单,表面上热闹非凡,平常百姓真正用心参与的还是少数。而在美国每逢这样的节日,媒体和商家不见有什么大动静,普通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却过得有声有色,那是因为对父母亲的关注与感恩已经深入人心,真正成为社会心理和文化的体现。∵
2006年12月13日孟子的故里山东省邹城发出了《创建中华母亲节》的倡议。社会上关于是否要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和如何设立母亲节也有过热烈的讨论,并且成立了“中华母亲节促进会”,这些都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刘国强认为母亲节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感恩,感谢母亲;二就是对年轻人的培养。所以,不管是美国的母亲节也好,中国自己的母亲节也好,目的都一样。∵
美国人通过母亲节、父亲节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出来,而中国人则比较含蓄,往往是“爱在心中口难开”,不知如何表达。如果能将“母亲节”、“父亲节”像“教师节”、“护士节”正式列入节日序列中,每逢节日都举办一些仪式和活动,尤其是中小学老师能引导学生去学会用实际行动、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他们对父母的爱。坚持下去,孝道文化就一定能得到发扬和光大。∵
借鉴基督教“感恩文化”建立起中国传统孝道的“感恩”思想基础,借鉴美国的母亲节、父亲节设立彰显中华文化个性、独特的节日,使之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利用庆祝“父亲节”、“母亲节”的活动,激发人们的感恩意识和孝道思想,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