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把「孝」道作为其伦理道德重心,释迦牟尼劝众人报四重恩(国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而把父母恩摆在仅次於国恩的位置。可以说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是以「孝」为中心展开的伦理道德学说。

「孝」本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中国封建家族伦理轴心。佛教为了适应中国封建宗法制,在翻译佛典。、撰写文章和专论时,极力宣扬孝道。《题至孝回春传》曰:「佛以孝为至道之宗」《孝闻说》曰:「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以此迎合中国传统的道德心态。

在《贤愚因缘经》里,就有一个关於孝的故事;说的是佛陀与弟子阿难进城乞讨,阿难遇见一位老父亲和一位老母亲,他们双目失明,一贫如水,生活艰苦异常。但他们有一个极尽孝道的七岁儿子,他经常去讨食物,把好的饭菜果品拿给父母吃,酸苦变味的残剩食物留给自己吃。阿难非常称赞这个小孩恭敬孝顺父母,遂向佛陀禀报。佛陀说:「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都在情理之中,其功德也极其高尚难估」佛陀还向阿难讲述了自已孝敬父母的故事,在父母生命垂危时,他连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来供养父母,以致圆成正果,修成佛道。

中国佛教故事里,也有关於孝敬父母的故事。相传唐代道明禅师,俗姓陈,为了奉养高龄老母,纺织草履卖钱来赡养老母,人们尊称「陈蒲鞋」南北朝时,道济禅师肩挑扁担,一头是行动不便的老母,一头是经书,到处讲经所传。有人要帮忙照料他的老母,他说:「这是我的母亲,不论她入厕吃饭,都应该由身为人子者来侍侯。」道济禅师因此倍受尊敬。

中国佛教的「孝」是在中国传统教化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虽以原始佛教为蓝本,但更多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尤其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往往为不同的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但是,不可否认,孝敬父母本身是中国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孝顺老人,养亲尽忠,应当加以提倡,做到孝敬恭顺,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权力,努力使他们欢度晚年。这是现代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孝敬老人也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标志之一。

佛教忠孝良方

佛教《大藏经》有忠孝良方,它把「孝心」放在首位。意在劝诫众生,极尽孝道,以此消灾增福吉祥。医方曰:孝心十分,阴陟全用,恩惠随施,仔细十分,慎言一味,安分随用,戒淫去心,仁义广用,老实一个,好心一片,小心一点,戒赌洗净,信行全用,和气一团,方便不拘多少,好肚肠一条,忍耐一百个,字惜不拘多少。

此方用心细研究,用菠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服一百零八颗,引用益友三个,平心汤随时温服。当然,此方不仅用於治不孝之病,而且对於其他心理疾病也十分灵验。

安心法为祛病良方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禅宗二祖慧可问初祖达摩:「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说:「诸佛法印,非从人得。」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楞了良久,说:「觅心了不可得」。於是达摩说:「我与汝安心意」。可见;对於禅宗来说「安心」法是「不可得」的。宋代范成大诗曰:「莫觅安心法,翻成捏目花。」认为欲求,「安心」,反成其乱心。清代袁枚则认为:「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其实,在生活之中,我们也常用「安心」一词,它表示放心,平心,安宁,无忧等。明代王文禄说:「世之治乱,皆由人心生,盖欢欣则道,道则泰,泰则治,怨愤则塞,塞则否,否则乱。此古圣人所求多方之法,以平其心。」古人还有「人无懮,故自寿」之说。所以,「安心」有益身体健康。人若不能安心,则会烦躁、抑郁、惊恐、嗔怒、懮思;心烦意乱,则导致阴阳平衡失调,郁气闭结不解,经血积滞不畅,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危害身心安康。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三哥中舍,被女婿烦恼,为家事所困扰,又顾念儿女,因此更为生气,不仅难得安心,反而多忧多虑,最後得了咽塞吐逆之疾。范仲淹为此修书一封,以劝其兄,曰:「……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忽有懮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懮生死,更懮身後,乃在大怖中,饮食安可得下!请宽心将息将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况与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发病率相关,安心无忧者,这些疾病发病率明显低於情绪波动者。国外学者曾对一百九十二名医学院学生在休息、考前三十分钟和考後三十分钟进行血压侧试,发现休息时只有十二人轻度血压升高,考前三十分钟则有五十一人血压显着升高,考後三十分钟大多恢复正常。一九七八年美国汤姆斯和贝兹西博士研究表明,稳定、安静的人严重疾病发生率为25%,而情绪不稳、急躁者则达77.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佛教的「安心」确实不失为一种身心健康法,可以说;安心亦为却病方。

安心之法可求

佛教认为「安心」法不可得,那只是对安心法的佛教境界的估价。对於我们来说,安心法是可求的。你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心安理得法。对於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必过分追求完善,尤其对非原则问题,更不要计较其得失和是非,以「心安理得」的心情泰然处之。

2、灭却心火法。杜荀鹤《题於夏日悟空上人寺院》曰:「三伏闭门披一纳,兼荫房廓无松竹。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这炎炎盛夏,人们常会说:「天真热」!然而,这种「热」往往与人的心态相关,「心静自然凉」就是要我们自觉灭却心头之火。待人处事何不如此,人心烦乱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不平衡,灭却自己的心头之火,你就要少关注无关痛痒的人和事,以平静的心态待人处事。

3、吟诵诗歌法。宋代陆游有这样一首诗,教我们「不教点愁上眉端」,你不妨多朗读吟诵几遍。诗曰:

短檠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

酌酒浅深须自度,围棋成败有旁观。

断粞作饭终年饱,大布裁衣称意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