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文物遗产收录

罗宛井瓷窑遗址∵:∵罗宛井瓷窑址∵[漳浦县沙西镇∵宋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发现。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99年夏配合高速公路建设清理龙窑基2座,宽1.8米,残长分别为42.5米与67米。主要生产碗、盘、盏,也烧造杯、壶、炉、罐等器物。采用匣钵仰烧胎色白、施白釉或青白釉。釉层薄,满釉露底,多有开片。装饰手段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纹样有卷草云纹、莲瓣纹或篾点纹,印花多见于装饰底心;器上下划旋纹。

南门坑瓷窑遗址∵:∵南门坑瓷窑址∵[漳浦县绥安镇∵宋、元∵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发现。窑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青釉瓷。其胎色灰白,多含砂,施半釉。采用刻划卷草纹、篾点纹装饰或于碗底刻划吉祥文字。器类有碗、盘、盏、小灯盏等,而以碗为主。也见有专烧灯盏的窑床。

新石器时代遗址(院前遗址)∵:∵位于漳浦沙西,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七十年代在此山头上开采茶园时出土了大量的石锛、石戈、石斧、石镞、砂陶片、印纹硬陶片等。1993年在这里又发现一座残墓,从墓中清理出砂陶和印纹硬陶罐各一件。据分析,遗址约相当中原地区的商周时代,距今三千年左右。

南山瓷窑遗址∵:∵南山瓷窑址∵[漳浦县南山∵宋、元∵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产品为青釉瓷,器型有碗、盆、杯、盏等。其胎灰白,半釉,釉色青灰或带绿,釉层厚,常流釉、聚釉,呈玻璃质。于胎体上划卷草纹、云纹、篾点纹装饰。

澎水瓷窑遗址∵:∵澎水瓷窑址∵[漳浦县石榴镇∵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发现。窑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产品主要为碗、盘、罐等生活用具。其胎色白,器形小,施白釉,画青花,内容有折枝花、虎、龙、魁星点斗、春江垂钓或写“元”、“寿”等字款。窑址现部分淹于水库中。

香山遗址∵:∵位于漳浦霞美。

1986年,漳浦县在文物普查时,从香山采石场的地层断面上发现夹砂黑陶堆积层,厚约30厘米。从采集的黑陶片看,器形有罐、尊等,纹饰为云雷纹、篮纹、方格纹。石器仅采集到砺石。又于花岗石缝中发现有贝丘的堆积。

根据有关材料分析,遗址的年代约相当中原的夏商之际,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

轧内兵营遗址∵:∵又称人和楼,在漳浦佛昙轧内村北侧。建于明嘉(靖)、万(历)间(1522~1619年)。兵营现存有人和楼、附楼、山寨等建筑。人和楼系由外围和内楼组成的平面呈长方形的土楼,外墙厚1·1米,残高约6米。内楼在中间,宽45米,深24米。外围前后各三间、两侧各四间,总宽90米、深75米。西北角另凸出一平面约10平方米的三层方角楼。楼门开于东南,门匾刻“人和楼”三字(匾已失)。楼外东南侧相距50米处是附楼,乃一长约30米、宽8米的土楼。今人和楼及其附楼内部诸多结构已被拆,破坏严重。人和楼正北面的小山上,还有一最高处为3米的夯土墙围成的长70米、宽30米的山寨。

含一品山石刻∵:∵一品山即漳浦赤湖南峰山南面石山,相传清光绪间陈望增(同治九年进士、曾任澎湖协镇)隐居于此,留下石刻11处、有“一品山”共4处同式题字,魏书,全刻长160、高45厘米。以及“一品朝山”、“万宝朝宗”、“万海朝宗”、“当朝一品”、“嫡孙坟至”等魏书和楷书石刻。

节孝石坊∵:∵在漳浦长桥路尾村前。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赵氏庠生妻何氏立。坊朝东,石仿木结构,宽4·8米、高4米,三间四柱,柱顶原各有小石狮今已失。正匾刻“节孝”二字。

威惠庙∵:∵位于漳浦县城西门外西宸岭,亦称西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唐开元四年(716年)始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等曾增修,历代迭有废兴和修葺。庙坐北向南,据1990年调查,原建筑南北80米、东西50米,有山门、丹墀、正殿、后殿、左右两厢,庙前有“盛德世祀”坊等。现仅存正殿的明间和后典。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1990年复开工重建,已在庙前新建“开漳圣王”和“盛德世祀”二石坊。

泗洲岩∵:∵在漳浦长桥庵内村。原系观音庵,始建于唐,明弘治四年(1491年)在庵的基础上改建,供玄天上帝。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均有重修。建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1200平方米,有前厅、后堂。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置雕龙石柱。现尚存有明确纪年的明弘治石狮、正德石香炉和“旭佛田碑”等明、清残碑4方。

高东溪祠∵:∵高东溪祠∵[漳浦县绥安镇绥南村中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建,祀爱国学者高登(号东溪)。原为三进二天井,现存正堂,占地面积188平方米。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祠中有宋朱熹所撰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祠中原有历代碑十数通,现仅存成化十六年(∵)建祠碑记等部分残块。1985年,东溪先生子孙集资重修第三进,并重塑东溪先生坐像。

秋卿石坊∵:∵在漳浦佛昙岸头村。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杨守仁建。坊东西向,石仿木结构,高10·2米、宽7·78米,三间三楼四柱,置葫芦形夹杆石,正匾两面分镌“万石”、“秋卿”。现坊上花版大部已失,但梁枋柱告示尚完整。

蔡新故居∵:∵在漳浦大南板下楼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武英殿大学士蔡新建。是由蔡新府第、永清堡和花园组成的建筑群。蔡新(1707~1800),字次明,号葛山、辑斋,漳浦人。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工部侍郎、移刑部,后擢工部尚书兼署刑部,摄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所。调礼部,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府第同式三座,每座均以门厅、中堂和后楼组成。其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后楼原为二层楼阁,现已塌;永清堡为二圈土楼,内楼系在边长41米的楼体四角各突出一角,构成平面“∵”形,并于楼中留出580平方米的大场院。楼二层,向东开门,额匾刻“永清堡”、“乾隆己丑年腊月谷旦建”等字。外圈距内楼墙20米,周长330米、高4米,墙内向有向内坡顶的平房一周。此堡于本纪六十年代被改作县拘役所,楼中部分被改建,但吕部分保存完好。花园今尚存有部分水池、奇石和残桥。

佛昙祠堂∵:∵在漳浦佛昙岸头村。始建于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祠坐南向北,占地740平方米,由门厅、两廊、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今祠内尚存嘉庆间重修碑3方。1984年由海外杨氏侨胞捐资维修,有部分面貌改变。

旧镇妈祖宫∵:∵在漳浦旧镇镇内。原宫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1932年迁今址。现有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木石结构,有前轩和后堂。前轩卷棚顶。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宫内今存清乾隆五十六年、1924年和1932年修建碑三方。

甘霖玄天上帝庙∵:∵位于漳浦旧镇甘林村西侧。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创建,历代重修。庙坐北朝南,面积760平方米,平呈“T”形,中殿悬山顶,正殿歇山顶。庙尚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功德碑记”碑。

岭脚石梁桥∵:∵位于漳浦湖西岭脚寨仔山南侧。建于北宋。桥长12米,为梁式石桥,双跨三板,以条石筑成方柱形桥墩。桥东侧有北宋嘉礻右四年(1059年)记柯凤夫妻造路事的石刻。

赤水清水岩∵:∵在漳浦赤湖赤水村。始建于南宋,历代重修。庙供安溪清水祖师,占地7600平方米,有门厅、丹墀、两廊、正殿和左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庙现存元至正九年(1349年)青石立狮一对和记舍石狮事的石碑,还有宋淳熙二年(1175年)“昭应菩萨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记庙产事等碑刻。

太尉堂∵:∵在漳浦绥安中营村。始建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1929年张贞重修。为张氏祠堂。祠内祀唐陈元光部将张虎(字伯纪),南宋时追封张虎为太尉,故此祠称太尉堂。祠坐西向东,占地150平方米,主体为三开间、悬山项的正堂,堂前是庭院、围墙,正面开垂花门。今祠内尚存南宋石狮和香炉。本世纪九十年代张氏族人再修时,于门外增建照壁、池塘、亭等附属建筑。

“存膺褒纶”坊∵:∵“存膺褒纶”坊∵[漳浦县赤湖镇区中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百岁坊,明崇祯十三年(1640)为百岁老人陈世烈立,石仿木构,四柱三门三楼,宽7.4米,高4米,石柱方形,石雕斗拱,石仿瓦坊顶,正面横匾刻“存膺褒纶”四大字,余被水泥沫平,部分石构件已遗失。

水磨岭亭∵:∵位于漳浦绥安罗山村北,水磨岭古道旁。亭为石构碑亭,宽3米、深2·5米,平板顶,顶部四角有起翘,横枋刻“邑侯王公补造山脉功德碑”等字,亭中之碑记知县王猷修筑道路事,乃工部尚书朱天球撰文,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篆额,云南左布政、湖陕二省提学薛士彦书丹,纪年: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亭边还有“薛萝深处”、“荡平岭路”等六处明代石刻。

云岳钟秀坊∵:∵位于漳浦旧镇山兜村深水坑西侧路中。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林功懋、林士章、林策等以进士出身的林氏官吏立。坊为石仿木结构,宽13米,三间三楼四柱。正匾两面分镌“云岳钟秀”、“科第世家”。现仅存坊柱、梁枋及夹杆石,坊顶石构件坍塌于地。

垢洗岩石刻∵:∵位于漳浦旧镇东厝庙后村北侧岩仔山,岩寺建于山腰,以一天然大石洞为中心,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上一寺庙渐废。清初林琛等6人读书于此,故称六夫子书院。康熙八年(1669年)林琛重建新寺,名垢洗寺。现存《垢洗岩长歌二十二韵》、《重修垢洗书院记》等石刻10处。

青龙寺∵:∵位于漳浦石榴龙岭村龙头山南麓公路东侧。始建于元,明重修。占地500平方米,坐东向西。现存一进三开间。寺内有黄道周书“青龙岩置田碑记”,背面明末刻黄道周撰文、刘行义书丹“青龙山碑”;一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立,记置田事。

北门妈祖宫∵:∵北门妈祖庙[漳浦县城内朝阳路明、清∵县文物保护单位]

亦名慈后宫∵,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始建,1995年重建。庙坐北向南,面阔9.8米,深22.5米,分前后二进,中设天井,无庑廊,东侧设厢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前轩作卷棚式,门厅宽三间,以木主承重,无隔墙。方形石柱及部分石构件系明代原件,木构件亦为清初作品,庙历清初,民国22年(1933)等多次重修,1996年底又增建东厢。

陈鼎弼功德碑亭∵:∵位于漳浦前亭圩仔村东二公里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石构,四柱,重檐石板顶,嵌青石饰件。亭外有碑,可辩其中部“皇明∵大台柱鼎弼陈先生厚德惠乡兴颂”等大字,余小字已,风化。

官岭保障亭∵:∵位于漳浦佛昙新庵村北。明崇祯七年(1634年)建。为石构碑亭,宽3米、深2·5米、高3米,四柱平板顶,顶之四角有起翘,横枋上刻“官岭保障”四字,其下还刻有“奉旨督运陕西宁夏镇粮饷前奉旨纂修南京左□实录中书舍人辑侯赵先生保全梓桑颂义碑”等字。亭中原置的记赵义率众抗倭石碑,现已移至赵家城。

印石亭(包括石刻)∵:∵印石亭位于漳浦县城东郊印石山,(山以巨石如印而得名)。宋元Y间(1086~1093年)县令傅希龙建木构亭于石上,称“遗爱亭”(后圯)。1936年华侨蓝秋金捐建水泥结构六角亭,称汉寿亭。亭前印石有“印石记”、“超云”、“日观洞”、“忠孝廉节”、“中山林”、“仙脚印”、“吕令峰”、“傅公河”等9处宋以来石刻。

吕令即吕涛∵,字季玉,晋江人,宋景Y进士,漳浦县令,以兴农重教,颇有政声。傅公即傅希龙,字廷允,仙游人,知漳浦县令时锐意文教,重视城建水利,于城东南开新河,引鹿溪水入城,称傅公河。“印石记”,位于“吕令峰”、“傅公河”二刻之间,全长335厘米,高200厘米,楷书、刻于宋大观二年(1108年),内容记载傅希龙开河引水的功绩。全文290字。载入《漳浦县志》。

东罗岩∵:∵位于漳浦县城北郊东罗山上,元代建有寺庙。现存东罗寺为明代弘治间重建。山顶有天然石棚,占地约二亩,明代以此构筑为寨,称“卫云堡”。寨与庙之间有历代石刻“南无阿弥陀佛”、“白云”、“重修白云碑”、“东罗岩唱和题咏碑”等5处。

魁星石刻∵:∵位于漳浦湖西后溪村北侧山腰,有石刻4处。魁星石刻,在巨石壁上刻有魁字,全刻高150厘米、宽100厘米。魁字左边的鬼字作鬼面状,下如伏虎,似字似画,“斗”字作七星状。魁字上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广东雷州通判林楚(1509—1589)的赞文。

戚继光表功碑∵:∵在漳浦盘陀圩南侧忠勇祠址中,明隆庆元年(1567年)立,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三年在盘陀蔡陂岭歼倭八百余名,建忠通祠奉祀阵亡将士,立碑为戚公表功。碑高280厘米、宽100厘米。碑额刻篆书“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正文下段剥落,仅存上部。

紫薇洞石刻∵:∵紫薇洞又称鸟石岩,位于漳浦旧镇浯江村东北龙,山南侧。山上遍布奇石。有石甘泉、莲花帽等胜迹。南宋间建有紫薇寺、谢安庙(今圯)。紫薇洞有黄道周等历代名人书丹石刻八处。

海屋石刻∵:∵海屋寺位于漳浦旧镇街道中部,南临旧镇湾,数块巨石组成,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邑人在三块巨石之间构筑海屋寺,供奉观音。明万历八年云南提学参议刘庭蕙、清乾隆二十五年僧人倍忏先后重修。全寺石径通幽,曲折迂回。石壁上有石刻6处:1、“吸涛”。2、“引人入胜”。3、楷书“磐石”。4、篆书“广厦何须千万间,一台明镜众欢颜,开缘说法由居士,隔海观音带笑看。”落款“丁丑元月偕庄同元游海屋为绍南居士经口口陈亮1931”。5、楷书“天池”。6、石笋一通,上刻“雾霭”二字。

大荟山岩画∵:∵位于漳浦佛昙下坑村西大荟山东麓的台地上,正西为大荟山峰,正东为佛昙湾,台地面积约66·000多平方米,地表上多为裸露的花岗岩石,南面1000米处的笔架山曾发现商周时代的遗址,采集少量石锛、石镞。台地的东西两侧有明代建筑遗址。岩画于1992年底发现,共5组,均刻于平坦的岩石上表面风化严重,且有部分刻痕剥面角度甚大。此岩刻系以石质工具完成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商周时期的,是原始部落先民的聚落形态,生殖崇拜意识的反映。

梅坞石刻∵:∵位于漳浦赤土溪车村北侧,灶山南麓,刻于一3米高大石上“梅乌”二字,130×120厘米,边款“太正山人明寂书”、字体隶书。石刻前为一宋代建筑遗址。

梁山祈雨石刻∵:∵位于漳浦盘陀镇梁山水库大坝前200米处。有深潭称“龙喉”,潭东北侧为石崖,西南为大石壁,明代以来,每逢久旱不雨县官、百姓,即到此祈雨。石壁上有明至民国石刻“龙洞”等4处。

漳浦红楼∵:∵位于漳浦县政协西侧,为一座建于本世纪初的二层楼房。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进驻漳浦,红楼作为第三军政治部住地。工农红军第三军七师政治部驻扎于此,于墙头留有部分标语。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旧址∵:∵位于漳浦县城东街蔡厝巷。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驻于此,墙上留有标语四十余条。

溪东邓原碑∵:∵位于漳浦赤土乡溪东福寿院遗址上,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碑高210厘米、宽89厘米,晕额,四周有宽30、高5厘米的边饰,作浮雕或圆雕云龙六条,正文区高150、宽51厘米,刻9行,199字楷书。为明孝宗命御马监太监邓原前往镇守福建,兼管银场的敕谕,文中对镇守太监的职责范围,与地方官吏的关系等有详尽的说明和告戒。是研究明代宦官吏的重要材料。

福寿院∵为元至正间僧锦江建,明成化十年僧云山重建,云山曾上京领取道牒,结识了司礼太监卢亮节及其义子邓原,卢亮节殁后,云山负其骨骸归,在院侧建舍制利塔安葬,后邓原到福建镇守,感云山之义,遂捐献银钱,重修福寿院,并立敕谕碑于此,以示荣耀。全文如下:

皇帝敕谕∵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军马,防御贼寇,禁革奸弊,凡一应合行事宜,须与巡按及三司等官公同计议停当而行,不许偏执己见,有妨重务。遇有城池坍塌,量拨军夫修理。草寇生发,即调官军剿捕。其余非奉朝廷明文。一夫不许擅差,一毫不许擅科。尔为朝廷内臣,受兹重寄,务在持廉秉公,正己率人,尽心经理,必使军民安妥,地方宁靖,斯称任使,如或操守不谨,措置失当,致令凶恶恣肆,良善受害,罪有所归,尔其敬之慎之,故谕。弘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

城隍庙遗址∵:∵漳浦城隍庙,位于县城南大街,庙始建于宋代,明代正统九年(1444年)重建,弘治五年知县王臣重修,庙以门厅,正殿,后殿组成,深66米。宽22米。规模宏大。是漳浦县城南区的主要象征性建筑,影响较大。清同治间,太平军部曾驻扎于此,1949年,漳浦县和平解放,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谈判。庙后被改为县海防部。存部分墙壁和地基,并保存一清雍正间大型青石高浮雕香炉,弥足珍贵。

保存范围:城隍庙全部建筑遗址。

县堂:∵漳浦县旧县衙,位于漳浦县城中心,与县宾馆比邻,漳浦县与漳州府同时建置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唐开元四年(716年)府治与县治同时迁到今址,府县合署办公,贞元二年,府治迁龙溪(今漳州),∵这里便作为漳浦县署衙门沿用了一千二百多年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办公场所。

漳浦县衙唐始建后,有史可查的就有宋绍兴二十二年(1153年)淳佑八年(1248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等多几次重修和扩建。其间明正德间毁于兵火,之后重建。县衙坐北朝南,前为甬道,道前左为监房,兵房,刑房,工房,右为吏房,户房,礼房,大堂正面为仪门,门内有戒石亭,亭始建于明洪武,嘉靖间重建并改木匾为石匾,匾今尚存,∵正面刻“民之父母”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仪门东南侧为大门,上建谯楼,大堂左为仓库,右为宜宾馆,后为后堂,再后为知县廨,东为县丞廨,西为典吏廨.∵县衙五十年代尚作为县***办公会议室,后遂渐拆除,至1984年拆后堂,仅存正堂及左右耳房。现存县衙正堂,为清康熙间重建,占地276平方米,墙体三合土夯筑,厚0.4米,墙土中夹进大量的碎砖瓦片,县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梁木结构,一斗三升式斗拱,∵悬山顶,青石鼓形雕花柱础,木柱无收分,前轩卷棚顶,第三进明间作屏风,∵是为知县的办案处,上悬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乔甲观书"亲民堂"匾以及洪武三年知县张理书"紫阳牧爱堂"匾,清乾隆间,正在坐堂的漳浦知县就是这个公堂上被人杀死的,成为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旧县衙经1986年重修以后,便作为漳浦县历史文物展览场所,1991年以后作为县博物馆的馆址。

兰氏祠堂:∵位于赤岭乡石椅村,清康熙间蓝理捐银重建,座向南,为夯土墙,抬梁式结构。由门厅、正堂、庑廊、厢房组成。门厅及正堂深3间,面阔5间。为漳浦蓝氏最大的祠堂。门厅左侧有清康熙间重建祠堂碑记

三王公庙、墓:∵三王公墓。庙,位于湖西畲族乡丰卿村西侧,小山东麓,为南宋末年,柳,英,叶(一说为祭.熊.邹)三勇士,为保护乡民,抗击山冠(或元军),奋战一天,英勇献身,被乡民合葬于此,并被奉为神,称古公三王,元代始建庙于墓前,明天启,清乾隆间均有重修,庙原为二间,均单进单开间。1994年重建,作一座三进三开间,水泥仿木结构,庙边保存有元,代的石构件,明天启纪年石香炉,清乾隆三十九年的木匾等,墓保存于庙后侧,亦经重修,庙,墓区前有古榕,巨石,建长石阶,蔚为奇观。

湖西三王公庙香火于清嘉庆间传播到***,分香甚多,是影响较大的二结三王公庙的祖庙。

雨霁庙碑:∵位于赤岭畲族乡山坪顶村,庙全称雨霁顶三官大帝庙,始建于明正德间,原作土木结构,后因娄建娄塌,据认为该地风水不能建庙,清嘉庆后即改为露天祭台。供香炉等物,北侧另建奉祀开漳圣王部将马仁的小庙,祭台现代改为铁架结构的攒尖顶亭状,建筑形式奇特。庙周保存有清嘉庆道光间捐献庙产碑记八通。该庙以赤岭蓝氏与官浔王氏合一祭祀圈,是研究畲族历史的重要史迹,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同时又是一座在龙海漳州,以及闽台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庙宇。

后寮庵:∵位于霞美镇后寮村边,庙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并加筑围墙,清康熙十八年毁于迁界,现仅存庙址及残墙,以及两座焚金亭,二十支石柱和大量石构件,根据复原∵,∵有庙两座,厢房一座,其中主座阔15米,深12米;厢房宽9米,深6米;次座深20米,宽不详,均采用梭形石柱,盆式连座石础。主次殿前各存一座焚金亭,亭方形,须弥式座台,四连础圆柱,石仿木梁架,庑殿式浮雕亭盖,其中一柱有元至正(1341-1368)纪年。为漳浦县保存得较好的元代大型建筑遗址。

该庙可能毁于清康熙元年的迁界,复界后未能恢复,主祀神被移到3公里处,建山头庵。

保护范围:庙东至大海,南50米内、西、北各100米内。

诒燕楼:∵位于长桥镇东升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为单圈四层内通廊单元式圆楼,楼平面直径336米,底层条石构筑,二至四层以三合土板筑,底层厚1.2米,隔十四开间,∵双层石门,门匾刻“诒燕楼”以及“大清乾隆岁次壬申谷旦”,∵楼二、三层作木结构内通廊,宽三米,以十四根石柱承重,第四层靠外墙处设通道,1999年底火灾后,木结构全部烧毁,墙体基本保存。

保护范围:楼四周50米内。

正阳宫:∵正阳宫,位于杜浔镇近城村,云旧线公路北侧,清雍正二年建,清道光四年重修,八十年代未再修,奉祀玄天上帝,宫向西南,正对门前水池,全宫以门厅,天井,庑廊,西厢组成,主座宽13米,深25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门厅深一间,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顶,前后脊作内外双组飞檐,上复圆瓦,琉璃瓦当,圆白花岗岩柱和方青石柱,配青石方形浮雕四足柱础或圆鼓钉础,宫门两侧雌虎窗镂雕福字图案,大门两侧青石柱上分别刻雍正二年重建,道光四年重修,宫西侧建厢房,奉祀许茶祖,观音,正殿墙上嵌有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正阳宫题捐碑记”存有清道光,嘉庆纪年石香炉等,正殿悬民国四年立“皇矣上帝”等三匾三件。全宫保存较好

正阳宫左侧为洪氏宗祠。

兴孝桥:∵位于湖西乡后溪村城内自然村,西侧的旧溪道上,桥东西走向,∵全部以石梁构筑,石梁长65至900厘米,宽60至80厘米,厚55至60厘米,最长的一条长900,宽约74,厚60厘米,石梁并列三条,六个桥墩,桥墩条石斜向构筑,宽240至260厘米,长700厘米,∵双向呈梭∵形,共五组桥面,六组桥墩,现仅断一条桥板,其余基本保存完整,全长39米。∵溪流改道于∵桥南侧与桥平行,桥下成为农田。离地面仅120厘米左右。根据附近有两座宋代石桥以及北宋建桥石刻,与闽南宋代石桥比较,兴孝桥的建筑年代应在南宋。

另有传说兴孝桥的桥名源于城内村一寡妇与对岸某人有私情,∵其子不忍其母常常晚∵上涉水,特建此桥。

乾桥:∵位于绥安镇南门村西南面,为西湖南侧的水面,明万历五年(1577年)僧人宗源募修。全桥东西走向,以二组桥组成,东组三十二个桥跨,筏形桥墩,每跨三至四条石梁并列,石梁长3.7米,宽0.4-0.6米,桥面宽1.1米-1.6米,桥分为二段,东面为二十五个跨度,长90.2米,中间隔50米道路;西面为七个跨度,长27米。桥原跨南门溪,溪道现成大池塘,水面离桥面约50厘米,桥梁大部分保存完整。

石柄庙:∵位于旧镇镇石柄村南,建于明嘉靖37年,奉祀辅胜将军李伯瑶,庙朝向南,以门厅,天井庑廊,正殿组成,台梁式木结构,悬山顶,正殿前轩作卷棚式,青石础,木柱承重,保存有乾隆五十年大学士蔡新题“绩佐漳南”匾等。保存基本完好。历史是进出旧镇港的人以及台轮进港后船员必须朝拜的地方。

保存范围:庙南面100米,东、西、北面各50米内。

贻燕楼:∵位于长桥镇东升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为单圈四层内通廊单元式圆楼,楼平面直径336米,底层条石构筑,二至四层以三合土板筑,底层厚1.2米,隔十四开间,∵双层石门,门匾刻“诒燕楼”以及“大清乾隆岁次壬申谷旦”,∵楼二、三层作木结构内通廊,宽三米,以十四根石柱承重,第四层靠外墙处设通道,1999年底火灾后,木结构全部烧毁,墙体基本保存。

保护范围:楼四周50米内。

南门妈祖庙:∵位于漳浦县城南门护城河边,主祀妈祖,并配祀玄天上帝,庙门北向,庙为明代中期建,清乾隆间重修,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曾题有“水镇金城”匾。1993年重修。庙占地140平方米,设门厅,天井庑廊,正殿,∵其中正殿面宽三间,深三间,∵明间宽,深均为4米,台梁式木结构,悬山顶,方形石柱∵,双层石柱础,庑。为漳浦较早的妈祖庙之一。保存较好。

保护范围:庙北面50米内。东西南各10米内。

大安楼:∵位于前亭镇文山村,清嘉庆七年(1802年)许氏族人建,∵楼作圆形,高三层,直径27米,整体石构,自地面至3米处以条石细凿精砌而成,不加灰浆,石缝均在数毫米之内,墙厚1.8米,墙顶以长条石或石板出檐,内隔为十二开间,间深4.5米,西面作门与楼梯间,原有木构内通廊,在五十年代建水库时被折除,∵根据复原,楼一至二层作木构内廊式,三层全部无内隔,以供村中壮丁守夜用。楼门双层券顶,上嵌‘大安楼’以及纪年的门匾,∵楼门外8米处建外圈,但未完工,∵仅存数间石构平房。部分被拆除,外墙保存完好,为闽西南土楼石结构类型的精品。大安楼是闽西南土楼中全部以条石构筑的典型作品。

保护范围:楼四周100米内。

阜安楼:∵位于杜浔镇徐坎村北杜浔溪边,清乾隆九年(1744年)建,∵楼四角各突出一个半圆形马面,∵总平面作“万”字形,楼门西南向,宽36米,深30米,外墙厚1.0米,∵三合土夯筑,前后各隔为五间,左右各隔二间,∵.四角各留一条曲折的通道至达半圆形的马面,东南明间作门和楼梯间,门石构双层,。楼高三层,楼内作木结构内向通廊,宽2米,∵楼顶双向坡顶。该楼是闽西南绝对年代最早的万字形土楼,形式独特,建造工艺高超。

保护范围:楼四周100米内。

鹿坑岩:∵鹿坑岩,位于梁山南麓的山间,属杜浔镇与霞美镇交界处,该处林木茂盛,奇石累累,多有天然石棚石洞,清康熙间道士汤心镜隐居于此,辟石洞为室,又于石洞之上构筑岩寺,岩寺可通过密洞进入下方的山洞,后世改为佛寺,祀阿弥陀,状元公,四大天王,韦陀等。寺院以巨石为基,背依岩崖,土木构筑,以门厅和正殿组成,宽三间,悬山顶,主建筑宽12米,院外20米处建厢房,周围遍植枣树,雍正十年,漳浦知县蔡可远游于此,撰立“鹿坑院汤道士记”于院中,并录入《漳浦县志〉碑尚存。碑高180厘米,宽70厘米,全院保存较好。

盘龙新楼:∵石榴镇象牙盘龙新楼村,中期林姓族人建,楼平面正方形,边长60∵米,高三层,条石三合土混构,墙厚1米,东西两面作十四开间,分十二单元,每单元进深9米,其中西侧的中间为庙,南北面则隔为十单元,两边各留一个楼门,中为祠堂,两侧各隔四个三层楼的小单元,每单元均设有梯道,保存较好。

保护范围:楼南面100米内,东,西,北50米内。

清晏楼:∵清晏楼,位于旧镇镇石桥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潘氏官商建,∵楼墙底层用条石精砌,二三层用三合土夯筑,主体平面长方形,每面左侧各突出一个半圆形的马面,全楼平面作“万”字形,南北宽34米,东西深30米,前后各隔成五个开间,左右各隔二开间,每间深∵6米,四角留弯曲的通道,通马面,西面明间作公厅或祠堂,以及楼梯间,东面明间作门及楼梯间,楼高三层,二层设木结构内通廊,通廊宽2米,石木柱连接承重,木柱斗拱以及扶栏雕刻极具精细,三层分成四组开小门贯通,各备梯道,楼墙一层仅开小孔于马面上,无窗,二层开小石窗,三层每间各开一大石窗,窗框均极为严密,楼顶前后作双向坡顶,硬山式,楼门西向.双层石构,内券顶,∵外平顶,上有石匾,刻:“清晏楼”以及“乾隆丙子年季夏立”,匾上作大石窗,无雨棚。∵现楼中仅部分木结构破损,其余保存完好,尚有二户人家居住。

传说潘姓建楼者发现妻子意欲毒害于已,只好逃到漳州卖豆腐,结识了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蔡新之子,成为官商,发财后归建此楼。现潘姓已发展到有上千人的大姓。

瑞安楼:∵位于深土镇示埔村自然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许学圣建,∵楼平面圆形,∵高三层,∵主楼四层,∵一.、二层以条石构筑,第三层为三合土板筑,墙厚1.0米,楼平面直径26米,隔成十二开间,二至三层木构内通廊,内向坡顶,沿楼墙设环楼通道,楼门东向,门石构三层,∵内外层平顶,中层券顶精构,有纪年门匾,∵楼于七十年代∵被炸开1.5平方米的洞,楼中木料已全部拆除,余完好。

保护范围:楼四周50米内。

慎修楼:∵亦名溪边楼,位于旧镇镇山仔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林旭建,双圈圆形,内圈直径24米,墙厚1米,高三层,隔为十二开间,∵二、三层作木构内通廊,双向坡顶,门西向,∵有纪年门门匾∵;二圈平面直径44米,其中北侧为避开小溪,作直线,楼高二层,隔19个单元,各单元前均增建小平房,楼外建有寨墙,北面建寨门,现内楼木结构被拆除,余保存完好。

保护范围:楼四周100米内。

西丹官厅—寨仔:∵深土镇西丹村西面,清乾隆二十二年殿前陈姓侍卫建,∵官厅东向,以一座府第,六组厢房组成的建筑群,阔100米,宽70米,府第以门厅,二堂,正堂,后堂组成,面阔五间,进深二至三间,梁架木结构,硬山顶,府第前设半月形砖埕,全建筑群保存完整。官厅后200百处石山上建寨仔堡,堡西北面作弧形,东南面呈多角形,∵占地1500平方米,墙以乱石和三合土砌筑,厚0.6--2.0米不等,,东南角作寨门,利用石洞设置水门和暗道,寨中东南侧建三合土二层小楼和二座平屋,宽15米,深5米,隔为三间,∵楼门前台基下建平屋,现除楼顶木结构被拆除外∵,余保存完好。

保护范围:楼四周500米内。堡四周500米内。

永安楼:∵位于湖西乡楼下村,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闽浙广左都督,总兵杨世茂建,楼作方形,分内外二圈,主楼正方形,条石三合土混构,边长31米,厚1.5米,平面十六间,楼高三层,二、三层设木结构内向通廊,楼顶作四组双向坡顶,楼门南向,∵外圈方形,边长65米,隔为三十五个单元,深11∵米.该楼建造规格较高,又是漳浦县清代最早的纪年楼。

保护范围:四周50米内。

石牛尾民居:∵俗称秀才村,位于旧镇镇后垄村石牛尾自然村,以村边有状如卧牛的巨石和清代出过几个秀才而名,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竣工于民国初年,共四座,其中三座同式,东向,均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和后楼组成,一座作南向,整组建筑群规划统一,布局整体,大量采用木构件,并施以雕镂,外沐金彩,其雕刻和彩画工艺极为精湛,反映了清末民初当地的工艺水平。还保留有光绪年间的金彩木匾二件。

保护范围:四座主建筑东、南100米内,西、北20米内。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