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则诚的《游宝积寺》诗

∵作者:俞海

∵高则诚一生诗作甚丰,有《柔克斋集》二十卷。但由于后继乏人,留传下来的很少,现在只能看到五十多首。其中有一首《游宝积寺》诗,很值得一读:

∵夏日如焚渴思烦,登临极目觉心宽。

∵半窗宿雨炎歊①散,八面清风枕簟寒。

∵逆旅往来休树下,纤歌远近彻云端。

∵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

∵这首诗浅近易懂,说的是作者在夏日游宝积寺的所见所思。诗没有注明写作时间,据笔者查考,应该是高则诚随军南征方国珍以后,回乡省亲时所写。

∵据元·赵汸《东山存稿》中《送高则诚归永嘉序》记载:“俄台民弄兵城邑,驱丁壮,集其徒海浦,联巨舰数百以自固,帅阃吏弗能治②。有旨:行省臣总诸郡兵平之。省臣谓君温人,知海滨事,择以自从;君亦庶几因得自效。时浙东帅达公③以除凶为已任,一见君欢然。既开幕府,乃以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于是师出逾三时,卒烦大臣自京来④以上意抚之而后定。解严,分宪列诸将校缓急,布利便状,独君不闻一辞,以秩满日,还省垣。”

∵此前,高则诚在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苏天爵手下做事,“儒生称其才华,法吏推其练达”,很受器重。元至正十一年(1351)二月,高则诚改调浙东阃幕都事⑤,随军南征方国珍。因为和当时的统帅意见不合,“避不治文书”,消极怠工。这年秋天,征讨方国珍的军事受挫,元顺帝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到浙江策划招抚事宜。方就抚后,高则诚的浙东阃幕都事一职也就宣告结束。倦于官场的他便告假回乡,借机畅游家乡山水:“……余方解吏事归,得与乡人子弟论诗书大义,以时游赤城、雁荡诸山,俯涧泉而仰云木,犹不失吾故也。”

∵宝积寺在飞云江南岸的孙桥乡⑥,和高则诚的家乡阁巷柏树村相距不过十余里,位于瑞安县城到阁巷的必经之路上。从诗中的“登临极目”、“半窗宿雨”和“八面清风”等用词看,当时的寺庙虽不能说宏伟壮观,也已具相当的规模。高则诚在人们的陪同下,来到宝积寺参观游览,仍然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惦记着家乡人民的生活,“几番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的结句,充分表现他的平民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然而,几年的仕途生活,使高则诚对元蒙封建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看得更清楚了,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也更为同情。在《题画龙》的诗中写道:“乾坤万里苏干暍⑦。草木无言生意悦”,指出:天下的百姓像默默无言的草木一样,正处在“旱暍待苏”的时候。他企图解除人民疾苦,却事与愿违,到处碰壁,甚至受到恶势力的打击和排斥,因此经常陷于矛盾和苦闷之中,这首诗即真切地透露了他这种无奈的心态。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也颇有独到之处。由景入情,从实到虚,直抒胸忆,一气呵成。而且,对仗工整,韵脚整齐,动静结合,极富艺术想象力。特别是破题的最后一句:“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使全诗的意境更高,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总之,高则诚的这首《游宝积寺》,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好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珍惜。

∵注:

∵①歊:xiao音嚣,气上冲貌,班固《东都赋》附《宝鼎诗》有:“吐金景兮歊浮云”。

∵②指元至正八年浙东方国珍起义,朝廷派兵征讨,结果“兵败,反为所执”(见《太祖实录》,《方国珍本传》)。

∵③“时浙东帅达公”疑有误,达公,即达识帖睦迩,官居大司农之职。在至正七年时,曾出任江浙省参知政事,旋即返京复职。至正十一年七月,他再受命到浙东,任务是招抚方国珍,并不是统师的身份。(见《元史》卷一百四十《达识帖睦迩传》),此时,率军到温州征讨方国珍的是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花(见《元史》卷一百四十三《泰不花传》)。

∵④《元史》卷四十二:“(至正十一年)秋七月,……命大司农达识贴睦迩及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浙东廉访使董守悫同招谕方国珍。”

∵⑤见《弘治温州长府志》、《嘉靖宁波府志》等。

∵⑥《嘉庆瑞安县志》卷十(寺观):“宝积寺,在荪桥,唐乾符五年建,宋大中祥符间赐额,元至正毁,复建。”又《瑞安地名志》301页:“孙桥,在市区西南,村南有瑞平公路穿境而过,……原有宝积寺,始建于唐乾符五年(878年),元至正间毁后复建。”

∵⑦暍∵ye音椰。意思是受暴热、中暑。《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夏,大旱,民多暍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