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白云岩
作者:郑亚水
今年的“五一”节长假,相约漳州城里几位新朋老友,郊游不远的白云岩,谒望朱文公祠碑文石雕,谛聆大雄宝殿钟鼓梵音,在时间和金钱均未足够充裕的条件下,自组一个自己可以承受的本地一日游,寻觅故土新貌美景,领略历史文化余韵,品味粗茶淡饭记忆,亦无不有赏心悦目,甚至清新逸致的感觉。
白云岩,山还是那座山,与云洞岩隔江相望的“姐妹山”;水,还是那样的“水”,依稀可窥见其山涧特产“红壳虾”、“无尾螺”和“白颈蛙”的动态;而人呢,尽管多为本地人,有来爬山锻炼的,亦有谈情说爱的,或烧香拜佛的……但却不是朱文公时代白云岩的那种热闹,当年白云岩上的“紫阳书院”,吸引着多少漳州城里城外莘莘学子,甚至有朝鲜新科状元远途跋涉来聚,在这里期待先生名儒面提耳授,明理释疑,钻研可出仕入世的本领,他们恰同学少年,曾经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相传白云岩禅寺始创于唐代,与漳州着名的平和三平寺创建的年代相近,不同的是,三平寺为佛教南传禅宗杨义中禅师所创,白云岩拓荒者却是《龙溪县志》所载白衣道人杨虔诚,史载杨虔诚曾先居长泰天柱山,某夜于山巅“观天象”,遥见南边白云岩上空“天灯云旗”异彩纷呈,逐寻路问樵上山,本欲修建自己布道传法的道场,无奈在山上悠转了一天,眼见夕阳西下,始终找不到生存所需的水源,一怒之下手持卓锡击破身后的岩石,意外凿出山泉清流,至今白云岩上尚有“八景”之“卓锡飞泉”以为佐证,那么,作为史载涉足白云岩第一人的杨虔诚,是游方道士吗?不是,道士何以手持卓锡禅杖呢。莫非正是“白云岩禅寺”的开宗始祖?这又大相径庭了……
从黄超云先生着的《螺壳斋诗文集》[漳州市图书馆,漳新出(2004)内书第034号]中《朱子传说十事实》等文考析,杨虔诚实有其人,却非道亦非禅,其时唐代称谓的白衣大士,到宋代就是源自波斯的外来宗教摩尼教。
宋代官方称摩尼教是“魔教”,认为他们的传教方式是“食菜事魔”。朱熹任漳州“知州事”时,便感受到了“魔教邪说”对百姓蛊惑煽动之害,严令解散。尽管朱熹与唐代韩愈一样有排佛的思想,也不至于像唐武宗先信佛后在全国范围进行“灭佛”,将白云岩的佛教寺庙改为儒家理学的文化阵地“紫阳书院”,因为佛教活动在当时是合法的,朱熹不可能也无权取缔白云岩的佛寺,那么,当时在白云岩上存在的,被取缔的必然是假托佛道,白衣大士杨虔诚所传的“非法”的摩尼教活动场所。史载自朱熹离开漳州十一年后,即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摩尼教在漳州改名白衣教又大肆活动起来,惹得后任的漳州知州不得不再次查禁(见《宋会要辑稿·刑法禁约》)。这足以说明朱文公当年在白云岩上“除魔去邪”之后,通过借助民力“驶飞瓦”(传说)而修建“紫阳书院”,则属有破有立的治世功德,自号“紫阳夫子”的朱文公试图通过创办书院把漳州变成“海滨邹鲁”。因而,曾经“紫阳过化”的漳州儒家文明,写在了白云岩上为数不多的历史遗痕之中。
啊,历经风雨的白云岩,记载文明进程的“紫阳书院”,尽管我们已身临“紫阳夫子解经处”碑前,却无法深谙朱文公解读过的《大学》诚意章。朱熹曾题于白云岩“紫阳书院”楹联左曰:“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是否在喻意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犹堪与面北美丽的“江山”同在,而且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其右联曰:“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朱文公是否还在提示着后人,这里是白云岩呀,倘若遇上阴霾、迷雾和乱云飞渡,应当自立于清高地位而“不畏浮云遮望眼”!
来源:闽南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