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期泉州佛教历史

泉州自古有“泉南佛国”的美称。在泉州开元寺有一木刻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对联作者是宋代大学者朱熹,书写者是近代着名高僧弘一法师。历史上,泉州的佛教曾经非常兴盛。之前的《心灵家园》为大家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五代十国时期的泉州佛教历史。今天介绍的是宋代时期的泉州佛教历史。

泉州的佛教在唐、五代进入黄金时期,到宋代继续发展,但是已经受到宋朝***的严格控制,而且出现儒、道、释合一的本土化倾向。泉州开元寺经历五代至宋,旁设支院120所,寺院田产分布于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以及仙游、莆田、龙溪、长泰等县。北宋太祖乾德年间,泉州节度使陈洪进增建延福寺,支院也有五十余区。

北宋初年,朝廷曾经下诏全国各县上报僧尼之数,泉州僧侣人数发放度牒(就是和尚、尼姑身份证)达到数万,没有发放度牒的有四千余。宋太宗赵匡炅(jiong)曾经对大臣说:以前一人种田,仅可勉强养活3人,如今一人种田却要养活20人。宋太宗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东南地区民众为逃避租赋、徭役,大量家人出家为僧尼。

宋初泉州逃赋役而入佛门的百姓之众,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当时,泉州知州上奏朝廷泉州僧侣人数过滥,宋太宗感到震惊。于是宋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经济上限制,政治上利用的政策。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又吸收佛教那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部分教义,提出儒、道、释合一的主张。宋朝严格管理佛教,从建寺院到剃度僧尼,都得经***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度牒制度,限制寺院财产。泉州的佛教失去唐、五代时期发展的势头。

但是宋代泉州的社会经济繁荣,特别是泉州的海外贸易繁盛,佛教寺院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僧人和善信的民众兴起了历史上没有过的大规模的修寺、建塔、造桥工程。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规模较大的佛寺得到重修,也新建不少的寺庙,如崇福寺、南天寺、法石寺和小雪峰寺,在泉州开元寺建甘露戒坛等。

泉州的地方官也大都喜爱延请高僧,改建院堂,改变了对佛教寺院的管理方式。另外,宋代泉州开元寺东西二石塔的建筑,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泉州佛教寺院积聚的财富。此外,石狮的万寿塔也是宋代时建造,又名“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在宝盖山上,是出入泉州湾舶的航标灯塔。

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至六年(公元860-865年),原为九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重建为七级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1238-1250年)改建为现在的五级石塔,高48.27米。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77年)重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改建为今之五级石塔,45.06米。

泉州开元寺拜庭有两座波罗门金涂式石塔。1982年8月,台风刮倒拜庭巨榕,榕树压倒石塔,塔中清理出五代时时泉州刺史王继勋等善信捐资雕刻的佛顶尊胜陀罗经幢。又清理出银质鎏金观音像,背面刻“泉州右南厢宣明坊女弟子柳三娘,与夫主梁安共舍宝塔一座,永充供奉,合家人口等增延福寿。时绍兴十五年六月日”。从铭方舍钱造塔的目的是“同祈平安”和“合家人口等增福延寿”,这表明了宋代泉州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

宋代,泉州的僧人和善信,继唐、五代之遗风,创建了不少的石经幢,对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现存的还有《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佛顶陀罗经幢记》,为招庆禅院僧元恪撰写。泉州承天寺的陀罗尼经幢,为僧人严福舍资所创建。泉州水陆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僧人宗美撰文,经幢为善信陈僧创建。此外,还有南安丰州桃源宫的尊胜陀罗尼经幢,高7.8米,八面正书,全幢七层,雕刻精美,为“南安县清信女弟子葛门陈二十二娘……夫葛二十七郎”舍资创建。从经幢上的文字看,北宋泉州的善信,佛、道都求,这是佛教世俗化趋向的又一例证。

宋代泉州佛教石雕塑像也有很高的水平。较着名的有晋江县东石镇岱山南天寺的石雕弥陀、观音和势至坐像。佛像高6米,宽3米,造型魁伟,形态威严而稳重,现出文静和慈祥。晋江金井镇小三村西资岩五尊石佛雕像,现存三尊,据《福建通志》记载,为南宋绍兴十八年创建,正中如来佛高4.6米,肩宽1.6米,两旁观音稍低,妆金身,赤足踏莲台。泉州北郊清源山瑞像岩石室的释迦立姿瑞像,依山石雕成,高4米,宽1.5米,神态庄严肃穆,慈祥大方。

泉州崇福寺有两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无头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

宋代泉州佛教着名石雕还有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这一列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都是用泉州的名产枣玉晶瑚青石雕成,石质柔韧,刻工精绝。其艺术水平,远胜于镇国塔塔身上的菩萨、天王和力士石雕。这群佛教神话故事石雕的内容,大都取材印度,但石雕的人物装束及周围环境布置,已经全部中国化了。这一雕刻群,既反映宋代泉州佛教的文化艺术,又反映了宋代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

宋代,泉州僧人造桥尤其突出,有利交通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弘扬佛教思想文化的一种手段。宋代泉州10座着名大石桥的兴建和修建,有7座与佛教僧人有关。宋代泉州僧人建造、修建的石桥,几乎遍布各县。如横跨泉州与惠安之间的洛阳江上的万安桥,俗称洛阳桥。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宋仁宗皇佑五年,僧人宗善等倡议造万安桥,以后泉州太守蔡襄续建。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4.95米,南北两端各造四座塔,其中一座婆罗门金涂式塔上,刻《偈菩月经》及释迦造像。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上各有4尊石力神,守护桥头。这一切均按佛教的要求来做。

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是南宋绍兴八年,僧人祖派倡建。绍兴二十一年,泉州太守赵令衿jīn续建。桥长2251米,约五华里,俗呼“五里桥”。桥上建有佛教塔幢数座,桥头有石力神守护,桥的中亭奉祀观音。

石笋桥,俗称浮桥,在泉州城临漳门外,横跨晋江下游。绍兴三十年,僧人文会倡建石桥,全长约260多米,桥上南北两端各建有4座婆罗门金涂式石塔,塔上刻释氏成佛的故事,桥头有力士守护。为解决两桥墩间的跨度过长,石笋桥采用“伸臂式”的砌筑方法,这是宋代泉州僧人的创造。

宋代,泉州佛教与儒、道合一的表现。泉州南安九日山下有延福寺,寺内水陆堂奉祀民间俗神通远王。进士李邴作《延福寺水陆堂记》里,对慧邃禅师以佛戒改造通远王神祠的杀牲祭祀行为,表示了高度的赞赏。佛教改造神仙信仰,得到儒家世子赞赏,正是教与儒、道合一的表现。至北宋元丰以后,道教俗神通远王神的声誉,已远远超过延福寺的佛教,以致九日山摩崖尽是祀通远王神的祈风石刻。(作者:黄德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