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朗造像题记考述
始光元年(424年)《魏文朗造像题记》,刻于陕西省耀县城东1.5公里的药王山上。始光元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的第一年,这是一件难得的北魏平城时代的早期铭刻书迹,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北魏最早的石刻发愿文。傅斯年图书馆藏拓本高26.5厘米,宽59厘米。指为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唯存“太和廿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魏文朖。为亡父母□□□所□生□□□□□□□一区□□□□□语”等文字。此文所用拓本为为日本学者提供,存字较多,字迹也较清楚。其文云:
“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方多不赴,皆有」建〔?〕劝,为男女造」佛道像一躯。供养」平等,再过自然。子孙」昌炎〔或为荣之省写〕。□愿从心,眷属大小一切□□。」如是因缘,使……」女人夫(?)□,苌生一心」,供养佛时。”
此刻为方笔楷隶,属民间书迹。书风拙朴奇古,生动可爱,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的《爨宝子碑》相近,率意则过之。此刻起笔落笔多以方笔为之,齐棱直角,刀痕宛然。如首行“光”的上部、“年”的下部,四行“朗”、五行“男”、六行“像”的方肩,五行“建”的直起和捺收,七行“平等”的所有点画,以及几个“人”字旁竖下的收笔等,就是突出的例子。有的则显现出书写的意味,在不经意中参入了抄经的笔致。首行“地”的右半,三行“魏”的下部,四行的“文”、“不”、“赴”、“有”,五行的“造”、六行的“过”等即是。此刻拙中生奇的结字特点,可从首行“地”的左敛右拓,二行“民”的右下延宕,三行“子”的左倾右扬,五行“像”、“养”的上松下紧,四行“多”、八行“炎”的化纵为横、八行“昌”的左倾而上大等得到证明。书刻中的增笔常见。如“年”下一点,“三”中间一斜,“阳”右上一短撇,“养”中再加一竖,“平”、“再”上增撇等。减笔处不多,但也偶有所见。如“源”的左、下省点,“眷”下简“目”为点等。异体别体字,如“魏”作“巍”,“躯”作“伛”等,体现着时代和民间的特点。此外,行书草意入刻的现象也并非鲜见。如“劝”、“为”、“孙”等。
耀县地处中原,距长安不远,在北魏,耀县与三原都是北地郡的属县。北地郡的管辖范围大体上与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相对应。这处北魏早期中原腹地的铭刻书迹,竭示了魏碑平城体直承魏晋中原书风的渊流关系。愿文中“佛道像”一语,则反映兴安元年〔452年〕文成帝复佛法后,“师贤仍为道人统”和“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的事实。过去我们只知道太武帝是一个以灭佛法、诛沙门闻名于世的鲜卑族帝王,《魏文朗造像题记》则反映他尊佛弘道的另一面。说明《魏书·释老志》关于太武帝“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的可信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