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曼殊诗歌中恬淡自如的处事态度
高节慧
摘∵要:苏曼殊是清末民初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僧人,他的诗作多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情与佛的冲突;但是构成他诗歌另一个主要的部分却是他诗歌中的恬淡自如的态度。本文作者对苏曼殊诗歌的创作展开论述。
关键词:佛教思想;禅宗;苏曼殊;诗歌创作
中国的佛教宗派中,隋唐时代的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最为鼎盛。而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是最富创造性的中国宗派。苏曼殊十二岁在广州长寿寺出家所受的衣钵既是禅宗的曹洞宗派。
方立天的《佛教哲学》一书说:“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宗始于菩提达摩,到慧能法师后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慧能禅宗的基本著作是《坛经》,其主张主要是强调自悟,提倡顿教。(慧能)又说:“如是一切法,尽在自姓(性)。自姓(性)常清净。日月常名(明)只为云盖复,上名(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忘念浮云盖复,自姓(性)不能明,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清净,具有先天的智慧,只是因为一向被妄念的浮云所盖复,所以未能自悟,只要得到知识的开导,灭除妄念,就能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
依照一般的理解,禅宗追求的是沉静空寂、消解感情、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脱离现实、逃避世俗的消极,但实际上,或古拙率真天然而无饰的“禅家本色”,或宁静淡泊清远和谐中蕴含着逃离喧嚣的沉静安逸,远非世人所想象的消极。
这种随缘自适,恬淡自如的佛家思想不仅影响了苏曼殊的生活态度,而且于诗文中也有不少体现。生活中苏曼殊既可以做到用佛门戒律来要求自己,也时时放浪形骸,不为佛法所拘,他吃肉、饮酒、杀生,并且饮食无度。周瘦鹃《紫兰花片——曼殊之画》一文中写道:“常在日本,一日饮冰五六斤,比晚不能动,人以为死,视之犹有气。明日复饮冰如故。”而在爱情方面,说是曼殊用佛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如说曼殊于情至真至纯,他欣赏爱护他喜爱他的每一位女子,在他笔下的女子个个有才有貌,并且对于他和给予他的感情都始终忠贞不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苏曼殊以禅入诗,空诸色相,表现禅思、禅悦和禅趣的诗主要有以下几首。
表现彻悟和恬淡的生活态度在曼殊的诗歌中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部分,《题画》诗写道:
海天空阔九皋深,飞下松阴听鼓琴。
明日飘然又何处,白云与尔共无心。
诗人自喻为形无影,来去自如的白云,在海阔天高处翱翔,又飞于松阴下听琴,闲适飘逸犹如仙人一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不再拘泥于身形的束缚,禅宗的最高境界便是“无心”,超越形神而怡然自得,最终能够达到明心见性的程度。
诗人有些诗实际用意或非意在描写恬淡自然的清新景物和心情,但是笔触却实在轻巧可人,如《吴门依易生韵》第十一首:
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诗人环游于白水青山之间,但心情却并不轻松,直到人间和天上的景物都变得模糊不清,抬眼望见自己熟悉的刷满红漆的寺院墙门,虽然自己未曾归去,但是那个清静安逸的世界正向诗人敞开了大门。
而苏曼殊诗中最能体现他无往无求的恬静心态的作品就是《简法忍》一首了,诗云:
来醉金茎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这首诗可算得是苏曼殊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的写照,饮酒作乐,酩酊大醉,把佛家的清规戒律皆抛在脑后,酒醒之后用胭脂描绘牡丹,于浓艳之中求得欢乐。末句则体现着深刻的禅意,一切都顺其自然,在自然之中求得顿悟,只要心中有佛,落花之上便可参禅,不需要蒲团之类一切形式上的东西。苏曼殊可谓性情中人,用“清纯”二字,来形容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作也再适合不过。
苏曼殊的另外一首诗作《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在“悟空”方面比较有代表性:
白云深处拥雷锋,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谭影落疏钟。
诗的前两句从视觉上进行描写:一个远景,悠闲的白云掩映着静穆的雷峰塔;一个近景,皑皑的白雪中冷清的红梅独自绽放,远近互衬。后两句写在一片谭影澄澈、僧人心空的意境中,几杵钟声落音,回荡在水面之上。在这首诗中,“斋”、“入定”、“庵”都是禅佛名相,云和钟都是禅诗常常运营的两个意象。在袅袅钟声的体味中,诗人最容易将宗教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绵长的诗的意味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曼殊都将禅宗的“唯心任运”的精神化为一种创作思维方式,在创作中强调“我”的存在,让“我”的审美意识坦荡流泻。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惟在妙悟”诗于禅佛虽然在产生、范围、作用等诸多方面相异,但诗的言情和载道的功能和佛教有内在的相通性。
总之,苏曼殊曾经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是一位把佛学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发展的佛学家。“而且综观整个20世纪,用旧体写诗的所有人的成绩没有一个堪与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相比……苏曼殊无疑是中国诗史上最后一位把旧体诗做到极致的诗人,他是古典诗一座最后的山峰。”
苏曼殊作为一个披着袈裟的风流才子,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喜爱,人们也似乎能从他的诗文当中体味作为一代名僧苏曼殊的哀愁与苦楚,一言以蔽之,佛教思想深深地影响了苏曼殊的创作,谈苏曼殊诗文中的佛教意识意在加深人们对他作品的理解,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探寻出这位多情和尚内心痛苦的演变轨迹,从而为他的“痴”,为他的“狂”,为他的“奇”增加几多理解,几多启迪。
注释:
〔1〕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P41.
〔3〕∵柳亚子.苏曼殊全集(四).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P.145
〔4〕∵柳亚子.苏曼殊全集(一).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P.25
〔5〕柳亚子.苏曼殊全集(一).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P.33
〔6〕柳亚子.苏曼殊全集(一).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P.23.
〔7〕严羽.沧浪诗话,见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中华书局,1937.P3.
〔8〕谢冕.1898:百年忧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P151
出自:∵《新科教∵》∵2010年12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