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凡三宝之地,办造饮食供养佛、法、僧之所,谓之香积厨。故办造饮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业不净,则办食之所不名香积厨,谓之秽积厨矣。

∵∵∵∵何谓三德?清净、柔软、如法是。何谓六味?淡、咸、辛、酸、甘、苦是。盖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洁,荤秽不拣,便失清净德;若不精细甘和,稍有粗涩,便失柔软德;若不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忽略纵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无六味调和,亦不成就。盖淡味为诸味之体;咸味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辛味其性热,能暖脏腑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啬者为苦。

∵∵∵∵汝等即三德六味谛审观察,了知德之所以然,与味之所以然之说,加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勤勇善巧,办造饮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满虚空七宝布施,无量劫不生疲厌悭吝之心,与相较量,其功德亦万不及一。

∵∵∵∵何以故?三德无阙,六味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健,则进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凡饮食不如法,则身多病,心多扰。身心既病且扰,而能精进开悟者,无有是处。

∵∵∵∵即此观之,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故厨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谓之牛头阿旁,杀人无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心,率领六根四肢,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又为常住悭吝,不尊贤敬贵,当来得饿鬼报;为常住破费,不察来处艰难,当来得贫乏报。又办造饮食,六根不谨,九窍放肆,四肢不净,当来得粪蛆臭虫报。

∵∵∵∵如上所述,皆如来所言,若闻若见,当生惭媿。遵而行之,愚痴必破,般若必开,众罪必消,万福必集,现在身心安隐,当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佛言无诳,厨中佛子,当体佛心,出苦有分在。

[题解]

∵∵∵∵禅林中,负责大众粥食职务者称为“典座”。典座工作繁杂又辛苦,自古许多大德皆从中淬砺身心,开悟见性,而成为佛门龙象,住持正法。如六祖惠能、沩山灵佑、浮山法远等。日本道元禅师更着有《典座教训》,明示典座亦为佛道重要修行之一,故佛门有云“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紫柏大师的“示厨”,即勉励典座修行者,需以办道之心备办饮食供众,若无道心,不仅徒劳无益,且因果昭然;反之,若能惜福爱物,注重洁净,如法调配,资益大众,即是“慈悲大菩萨”。佛门中多以德高者担任典座之职,故丛林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厨房”之说。

∵∵∵∵真可大师,字达观,号紫柏老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家务,四处兴修古刹,却未曾受请担任住持,唯重视佛教文化流传,致力藏经刊行。以过去梵夹本大藏经阅读不便,遂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于五台山以明代北藏为基础,校明代南藏,创刻方册大藏经。紫柏大师尤其提倡文字经教,认为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更无法契会实相般若,与当时只重禅机的禅僧,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的净土行者,风格截然不同。

∵∵∵∵紫柏老人少即不群,卓尔特出。出家后,更胁不至席,律身至严。曾因轻忽忘记自

己所订“礼佛后食”规矩,命知事痛打自己三十棒,并言:“众生习气,如油入面,牢

不可破。苟折情不痛,未易调伏也!”其性格之刚猛精进,憨山大师赞叹为“末法一大

雄猛丈夫”,诚不虚言!

[习题]

一、从“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试述紫柏大师对于典座修行的重视。

二、撰写一篇千言读后感,以抒发心得。

三、饮食与修行有何关系?

四、何以说“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