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佛教传播
上饶县灵山域内佛教始于东汉建武年问,据传有僧在拥笔峰北建有北灵寺,后衰落,至三国已无僧众,被道士胡超用作修真悟道之所。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四川峨嵋山的松月禅师,云游途经七峰岩,见岩谷空旷,风光旖旎,遂结草堂于岩前,收徒传经。松月禅师属禅宗下临济宗支派,他苦心经营,宏扬临济宗风,使七峰岩寺院名声大振,得到唐玄宗赞扬和扶持。咸通六年(865)有文人作“老佛前经唐帝赞,高僧本自雪山来”一联,刻于雄伟的七峰岩寺的山门上。
比松月禅师稍晚到上饶的草衣禅师,择南岩建寺传经。南岩洞穴可容千人,}同外峰峦奇特,是佛教悟禅宝地。草衣禅师在此传教30年之久,弟子众多。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丞相权德舆撰《草衣禅师记》,对草衣禅师推颂备至,使寺院遐迩闻名。松月禅师和草衣禅师弟子众多,佛教在境内广泛流传,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唐代,县内共建寺5座,每寺僧众达十至百人。
北宋端拱年问(公元988~989年),僧通慧在灵山奉旨讲经,御赐紫衣及其号,并赐额“寂照”,灵山《寂照院》数十代兴盛不衰。大中祥符年问(公元1008~1016年),临济派弟子在县治南建寺,因有皇帝御书“阁祥符轩”额,故名祥符寺。祥符寺建筑庞大,除雄伟的大雄宝殿外,还有灵山亭、双龙井、桂花馆、洗墨池、钵盂山、跨鹤台、经房等附属建筑,僧侣众多,佛事繁忙,盛传一时。于祥符寺建寺前后,灵山域内各奇峰秀谷,也大兴土木,建寺传经,据清同治版《上饶县志》载:灵山域内有云洞院、正觉寺、瑞林寺、大济院、资福院、报恩院、保安院、清溪院、际头院、鹫峰院、法云院、翠峰庵、康国寺、新兴院、寂照院、福兴寺等16座,各寺僧侣少则数人,多则百余众。
元代,在激烈的佛道竞争之中佛教取胜,宪宗降旨焚毁除老子《道德经》以外的道教经书。但元代对佛教也有许多限制,加之汉人备受统治者岐视,赋税徭役繁重,灵山域内建寺之风远不及宋代之盛,各寺庵僧侣亦不及宋代之众。据同治版《上饶县志》载,元代灵山域内仅建香林院、土岩寺二处寺庙。
明代灵山地区佛教之传播,经过初受严格限制、中兴到鼎盛的历程。洪武至嘉靖初,灵山域内寺庙因年久失修或遭兵燹而减少,僧尼还俗甚多。嘉靖后期实行收费发度牒制度,寺院及僧庵有所增加。据同治版《上饶县志》记载及实地调查,明代灵山域内新建有宝庆院、中台庵、祝圣庵(即天心寺)、西龙庵、珠山庵、太平山寺、白鹤山寺、拓头庵、石域寺等9处,各寺庵僧尼大量增加。
清代抑道崇佛,灵山域内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建和重建的寺有云山庵、东台庵、西台庵、云仙庵、翠峰庵、石域寺、兴福寺、西林寺、龙兴寺、白云寺等。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天主教传人并享有特权,加之战事频繁,赋税繁重,佛教开始衰落。清末,全县寺院仅存14座,僧尼减至86名,灵山地区有僧尼活动的寺庙仅存5处。
清以前,灵山域内创建年代无考的寺庵有清凉寺、铅岭庵、通济庵、九龙寺、披云寺、黄沙庵、指月庵、灵阳寺、丰山寺、西来庵、北圣庵、南安寺、义仙庵、有求院、孔雀院、灵鹫庵、灵峰庵、西竺寺、峰顶院等。
民国初,“五四”运动后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灵山域内不少寺庵佛像被毁,僧尼减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少寺庵毁于兵燹,大部分僧尼还俗。抗日战争时期,日冠铁蹄所到之处,寺庙被焚,僧尼惨遭杀害。抗日战争胜利后,上饶全县住庙修行的僧尼仅36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