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丰子恺《法味》的小说化倾向

左宇

摘要:“五四”运动的发生引起了中国文学的巨大变化,使中国现代文学踏上了革新道路,迎来了崭新的面貌。文体变异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和动力之一。许多作家在这方面都做了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丰子恺也受其影响,在主流文学的号召下,他积极寻求创新,在其散文创作中融入小说写作的技巧,使得散文呈现出更好的叙事效果与更直观的纹理脉络,从而增强了散文的艺术魅力与艺术韵味,丰富了“五四”文体的多样性,在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关键词:丰子恺;《法味》;散文小说化;技巧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17-02

一、关于丰子恺与《法味》

丰子恺(1898-1975),学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石门镇人。中国现代着名漫画艺术家和散文家,是一个独具个性、“文化教养是既广且深”(朱光潜语)的人。最初丰子恺是以“漫画”知名于世人的。他从1924年开始陆续发表画作,使得中国的艺术界第一次有了“漫画”这个名词;其漫画成果十分丰富,自1925年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出版迄今,陆续不断有很多画册问世:《儿童漫画》《人生漫画》《战地漫画》等总计四十余册。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子恺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193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丰子恺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之后他又写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集子。总结其散文写作的特点:擅于用平实的字句,从细微琐碎的事物着眼,去阐发深刻的哲学思考,在玄妙的佛理和熠熠的童心中,折射出无常的人生世相。正是这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使得他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位专注于小品散文创作的作家,他充分的吸收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养料,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作品的积极力量,丰富了“五四”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在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说到文体变异,在五四运动之初,当倡导者们致力于以新文体替代旧文学中的各种老格式之时,是首先把目标瞄准小说和诗歌的。最先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和实绩的就是鲁迅,《野草》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除此之外,沈从文、废名等作家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用诗和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从而产生了田园牧歌般的散文化小说。可以说,当时散文是不受重视的。然而,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散文这一遭受冷落的文体不仅丝毫没有滞后于小说和诗歌的发展,反而出现了“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的局面。朱自清先生在《<背影>序》中对此有过讨论,大概意思是: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文体,因而颇受急于表达思想而又不便于作长篇大论的社会改革家的青睐,现代散文是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性极强的文体在时代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作为现代散文家中的重要一员,丰子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在其作品中,有许多文体变异的痕迹。总的来看,是作者吸收和借鉴了小说的创作技法,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散文写作当中,这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现象,《法味》、《五爹爹》、《中举人》、《乐生》、《阿庆》等等都是这样,因此笔者认为,丰子恺的散文是具有小说化的倾向的。笔者在此就《法味》一文为例来进行分析。

二、《法味》的写作特点

《法味》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为纪念作者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即弘一师所作,可以说是丰子恺诸多散文中小说色彩浓厚的一篇,很多读者把这篇文章当作小说来读。吕伯攸在《再记李叔同先生》(刊于1927年的《小说世界》)的开篇就写到“昨天看到了子恺近作的小说《法味》”。另外,《法味》在《一般》(1926年10月)杂志上发表的时候也被归为小说类。到底这篇文中什么地方使得大家将其误认为是小说呢?

首先,小说这种文体着重通过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并且是以某一个或者某一类形象为主要对象。在《法味》中,人物众多,包括“我”(即丰子恺自己)、弘一法师、S君(夏丐尊)、弘伞法师、Y君、W君、尤惜阴居士等等。各个人物之间都有关系,然而这众多人物之间的叙述与描写,都是作为铺垫而存在的,都围绕着重刻画弘一法师这一主要人物而展开。与其他抒情性散文淡化人物形象的做法相比,丰子恺明显加强了对主要人物弘一法师的刻画。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描绘弘一师的形象,包括∵“我”∵与弘一师几次交往的事件,众人眼中的弘一师形象以及弘一师自己的言行和“我”的感悟即心理活动等多个方面。正是这多方面不同角度的描绘,才使得弘一师的形象更为丰满、鲜明。

其次,在《法味》中,丰子恺还运用了小说中肖像描写的写作手法来勾勒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性格,可谓神形兼备!例如对弘伞法师(弘一法师的师兄),作者是这样刻画的:“我第一次见他时,他穿着灰白色的长衫,黑色的马褂,靠在栏上看鱼。一见他那平扁而和蔼的颜貌,就觉得和他底名字“中和”异常谐和。他底齿底划一,眼线底平直,面部底丰满,及神色底暗黄,一齐显出有限的慈善,使人见了容易联想螺狮顶下的佛面,万万不会置信这面上是配戴军帽的。在这段对弘伞法师出家前的肖像描写中,丰子恺牢牢抓住了弘伞法师的面部特点,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评论,恰如其分地向读者传达了弘伞法师和蔼慈祥的性格特点。由此,读者脑海中勾勒的弘伞法师形象就更为鲜明突出,深入人心了。

另外,《法味》中还有不少小说中常见的环境描写手法。这是《法味》这一文章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作者当下的心情与感思。《法味》中的环境描写并没有如散文中的环境描写般具有主观性和写意性,而是作者通过客观细致的观察而得来的,如“今晚在车中及酒楼上所见的夜的杭州,面目虽非昔日,然青天似的粉墙,棱角的黑漆石库墙门,冷静而清楚的新马路,官僚气的藤轿,叮当的包车,仍然是八九年前的杭州的面影,直使我的心暂时反了童年,回想起先生时代的一切的事情来。”已此来反映作者当时即将与分别多年的老师见面的心境。杭州在作者的眼中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并无多大改变,然而现在却物是人非,先生遁入了空门,师徒二人终究还是有了僧俗之分。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环境描写却流露出作者对老师浓厚的怀念之情与深深的惋惜之意。

除以上三点“靠近”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外,还有“远离”散文之处。《法味》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在散文独有的“形散”这一特点上显得很弱。可以这么说,丰子恺在作文时积极寻求创新,故意将这一特点淡化,和小说一样,《法味》有着十分清晰的故事情节线索与脉络,并且,组成这些情节的各个事件之间也是符合逻辑关系的。文中有一条很明显的主线即是:“我”与弘一师的交往。从弘一师寄给“我”一张邮片开始,引起我与一众人前往杭州探望弘一师,随后,弘一师与弘伞师到上海回访“我”,谈话间,弘一师对生平经历的回顾,引起两人对法师故居城南草堂和超尘精舍的寻踪。如此清晰明了的脉络,使得文章紧凑严密而富有层次感。另外,在文章结构上,作者还运用了插叙这一小说常用的技法。主要体现在弘一师对自己生平的回忆和再访陈楠草堂这段文字上。这样的叙述手法并没有破坏整个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反而有所创新,从增强文章的阅读性和故事的曲折性这方面来看,这个变化是不无裨益的。文章着重对结构和情节的刻意安排,相对弱化意境、诗意等美感方面的设置,这恰恰暗合了小说的要求。

三、结论

从以上对《法味》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丰子恺在散文中运用小说技巧已经成为了他写作的一种方式,有着《孔乙己》影子的《五爹爹》,以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中举人》等等都是丰子恺散文小说化的最佳例证。虽然我们这里只是拿他其中的一篇文章来进行分析说明,但是我们任然能够清楚感受到丰先生积极创新的精神与热情。

“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各种文学形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彼此之间创作方法的吸收和借鉴,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和表现层次,激发了文学表现的生活的活力,同时也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文体变异并没有削弱文体本身的韵味,反而在变化中为文体带来多元化发展,使中国文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确立了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以个性解放与人的觉醒为主题的文学观。丰子恺正是受“五四”文学运动的影响,开始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他小说化的散文偏重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不是表现,由此说明,在“五四”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丰子恺并没有盲目的追求主流,而是在呼应主流文学的同时书写自我。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他看似“单打独斗”,游离于尘世之外,其实纵观丰先生的整个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从未真正远离社会。丰先生始终带着他“艺术家的率真,对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人格、气骨”来作文,难怪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称其为“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关于丰子恺的散文,司马长风曾这样评价,说“他的散文妙在自然。清如无云的蓝天,朴如天涯的大地,如春华秋实,夏绿冬雪。他的散文不但造词遣句清朴自然,题材意境也清朴自然。”的确,丰先生的散文是始终带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章。任何琐屑事物一到他笔下,便风姿绰绰;民俗风情一经他记载,便意趣盎然;国恨家仇一经他叙述,总是让人刻骨铭心。这一切又都在他娓娓道来中自然展现。丰先生在散文上的成就,与其纯真的生活情趣、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深挚浓烈的爱分不开的,然而最为重要的又是他为人的真诚,是其以心灵对话使然。又加之文学作品中手法的创新,使得其作品更为真实集中,更跌宕起伏,更引人入胜。这也是其屹立文坛不倒的绝密之一。

在散文小说化的文学改革道路上,丰子恺不是第一人,然而他的实绩和成功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文体多样性方面的成就值得大家积极思考与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M].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3]钟桂松.丰子恺:含着人间情味[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2.

出自:∵《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9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