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草庵∵

文净∵

晋江华表山南麓的那座摩尼教寺院,虽然早已由初创时的草屋变为石构仿木建筑,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一座“草庵”。∵

一进庵门,满眼青草,从脚下一直铺到寺院的墙根。三月是春草气息最为醉人的时节,走进那个小小的如今依然被称为草庵的寺院,觉得那里的墙砖、柱石,都浮动着春草的馨香。时逢正午,没有木鱼敲打,不闻钟磬之音,草庵似乎也在小憩。后山的树叶三三两两地飘落,落在屋顶的乌瓦上,庵前的石栏上……∵

在寺院众多的闽南,草庵很朴素。没有镏金镀银的陈设,没有花花绿绿的旗幡,庵内的那张供桌,简朴如农家的饭桌,就连那座摩尼光佛坐像,也只是就势依着山崖刻画,若说这是浮雕,其实更像岩画。不过那面庞的丰润、眼波的慈祥,却让人一见难忘。据说坐像的脸是草绿色的,手是粉红色的,衣饰是灰白色的,这些颜色也不是人工涂抹的,而是天然的石质原色。也许是流转的岁月把原色遮掩,也许是来去匆匆没有细看,在我的感觉里,光佛坐像是那样淡然无华,如身后的岩石一样浑朴,也与身后的岩石融为一体。“草积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庵中石柱上镌刻着弘一法师亲书的一对楹联。弘一法师晚年曾三住草庵,最长的一次住了两个多月。据说当年的华表山树林茂密,飞禽走兽出没其间,甚至还有老虎的踪影。远离市嚣的草庵,草木之色映眼,虫鸟之声盈耳,一派充满自然气息的宁静。法师在这里习静养病,注经说法,可谓投缘。对他为草庵所作的那对楹联,法师后来解释道:“眼前生意者,生意指草而言。此上联隐含慈悲博爱之意。”“即是观天地生物气象,而兴起仁民爱物之怀也。”人间的一片春草,竟能牵动起那么博大的心怀,难怪法师如此钟爱草庵。就是在草庵,法师曾为因误食山中毒花死去的一百多只蜜蜂举行超度仪式,也曾留下了自己命终后愿将尸身饲虎的遗嘱。法师的这种对自然万物垂爱的精神,已经和法师的道德文章一起,赋予草庵更深厚的人文气质。∵

草庵如草。摩尼教自七世纪末传入我国之后,一路坎坷,分布各地的寺院先后被关禁、被捣毁,草庵却像一棵顽强的野草,度尽劫波,绝处逢生。作为世界上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院,这几年,草庵备受学界专家、宗教界人士追捧,然而草庵不忘从草屋起家的历史,不忘淳朴节俭的摩尼教教义,虽然前有大片碧草,后有大片青山,但寺院并没有因此而扩展,一如当年那般小巧,那么低调。草所具有的质朴、顽强、谦恭、包容的品性,今天已渗透在草庵的一砖一瓦。尽管岁月的风雨已湮没当年的草屋,草庵的名字犹存,草庵的精神犹在。在日渐喧闹的世界里,草庵依然不改当年的简朴与宁静,显出卓然不群的端庄与大气,给前来的人们以悠长的情思与无穷的启悟。∵

(摘自《福建宗教》2008.4)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