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座的“涅盘”或“解脱”观念

[斯里兰卡]皮亚那(Kadawathgama∵Piyaratane)

[摘要]涅盘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在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佛教中,涅盘概念既有深刻的一致性,也有诸多差异。本文根据巴利语系的经典及上座部的传统观点,系统阐述了涅盘与菩提、涅盘与实相的内在关系,以及上座部关于涅盘概念的种种解说。同时,也指出了流行观念中对于涅盘的种种误解,是一篇带有上座部色彩的关于涅盘观念的概述。

[关键词]涅盘;解脱;上座部;菩提;实相

一、涅盘与菩提

涅盘(梵nirvana,巴nibbana)指“停止”、“止息”(欲望与无知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痛苦,非自愿的轮回的熄灭),“熄灭(烦恼之火)”、“平静”,“宁静”。近代以来,西方也将它译为“觉醒”或“启示”。上座部佛教认为,人达到了涅盘境界,其实就是佛。在这一点上,与大乘佛教有差别,大乘佛教似乎更注重菩提。

菩提(梵bodhi,巴bodhi),在梵文中是一个适用于描述阿罗汉觉醒经验的术语。菩提的字面意思是“觉醒”,但更常见的是被称为“启蒙”。在早期佛教中,菩提是涅盘的同义词,都是通过比喻来描述佛、阿罗汉的觉悟经验的,都意味着“灭绝贪(贪婪、渴望)、瞠(仇恨、厌恶)和痴(无知、妄想)”。在随后的大乘佛教的学派中,“涅盘”在一些经文中的重要性被贬低,仅指贪婪和仇恨的灭绝,这意味着仍然有达到觉悟的(无知和妄想)存在,认为这些需要菩提来消除。

佛陀把涅盘描述为心灵超越于贪欲、嗔恨和其它的被折磨状态后的至极的宁静,这意味与周围的世界和谐,对万物的慈悲和放弃执着和痴迷。这种和平的实现存在于意识结构的被平静和新的再生的条件被根除。在涅盘状态,贪婪和嗔恨的根源已经根除,这样的人不再遭受生的痛苦(受苦)或进一步处在轮回状态中。

巴利文经典还载有关于涅盘其他观点:比如,涅盘是和看穿现象背后的空性联系在一起的。涅盘表现为根本意识结构的重构和透出的明悟。学者赫伯特·冈瑟说:在涅盘状态中,“理想主义的人格,真正的人”成为现实。在《法句经》中,佛陀说涅盘是“最高的幸福”。这是一种持久的幸福,通过内在的静定获得的,完整圆满的幸福感,达到了觉悟或菩提,而不是通过非永恒的事物所带来的幸福。这里,对于涅盘的理解,是通过“菩提”这个词来表达的。

佛陀把涅盘解释为“先天的”、“本有的”精神(极乐世界),此时心灵已经达到了清晰、完美的洞察,意识的构成已停止运作,这被佛叫作寂灭(巴利文:阿马塔卡或阿默拉沃蒂),即是达到了最高的精神成就,必然的结果是一个人过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按照八正道生活。这样的生活会增加对产生业力的行为的控制。由于正确的结果它产生了健康的业,最终让产生业力的根源完全停止并达到了涅盘的境界。否则,人类永远流浪在无常和产生痛苦的欲界,色界,五色界,全部被统称为轮回。

每个解脱的人不会造新的业力,但仍然保留了他个人的特殊个性,这是他或她的业报的缘故。这一事实是有心理和生理基础的,一个阿罗汉的一生显示了业力的持续的影响。

涅盘是“先天”的,但它不是“没有原因”的或“独立”的。早期经典的观点是,要达到涅架,无论是在现在或来世都取决于努力,而不是预先注定的。此外,根据巴利文的《阿含经》,涅盘不是基于对先天存在或永恒完美的认识,而是达到某种迄今为止未能能达到的程度。这也是正统瑜伽行派的立场,或觉音这样的学者的观点。

二、关于涅盘的解释

什么是涅盘?曾经有很多卷书试图来回答这个自然而简单的问题,结果往往把这个问题混淆了而不是澄清了。唯一合理的解答是:它永远不能从文字上获得完全令人满意的回答,因为人类的语言太贫乏,根本表达不了绝对真理或涅盘的真正本质。人们创造和使用语言以表达事物——他们的感官经验和心灵的想法,但是像绝对真理、涅盘这样的出世间的经验是不属于这一类的,因为人们从来未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此,不能有语言来表达这些经验。正如鱼的字典里没有表达陆地生活经验的词汇:

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他刚刚从陆地上回到湖里。“当然,”鱼说,“你在游泳。”乌龟试图解释说不能在陆地上游泳,因为地是坚实的,所以是在上面爬行。但是,鱼坚持说:“不可能有那样的事,陆地和湖泊一样,有浪,而且,你必须能够潜水和游泳。”

语言是表达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和观念的符号,而这些符号甚至不能表达一般事物的真正本性,语言因而被认为是有欺骗性的,当它在表达对真理认识时,尤其容易产生重大的误导,因此,《楞伽经》说,无知的人停留在口头上,就象大象在泥泞中。

当然,我们不可能离开语言,也必须先借助语言来理解“涅盘”这一在我们经验之外的存在。《大毗婆沙论》卷30中,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idin)通过对涅盘的梵文词根的分析,给出了所有可能意义的完整解释:

Va^na,意味着重生的路径,+∵nir,意思是离开,即出离或出离轮回之道。

Va^ina,意思是“臭”,+∵nir,意思是“自由”——从痛苦之业的恶臭中获得自由。”

Va^na,意思是“茂密的森林”,+∵nir,意思是“摆脱”、“永久地去除五种集结”(五蕴),或“贪婪、仇恨和愚痴等三根本”(贪、嗔、痴三不善根)或“存在的三个特征”(不永恒,无常;有漏,苦受;无神我,无我)。

Va^na,意思是“编织”,+∵nir,意思是“结”,“从痛苦的因果结中获得自由。”

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盘;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盘;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盘;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盘。

这里,用了多种正面的解说来说明什么是涅盘。但是,在表达或用正面的词汇来解释涅盘时,我们可能立即抓住了这些术语,而不是术语所指示的内容。因此,经典通常用否定性的词汇来描述涅盘,尽管这也有一定的危险。如:Tanhakkhaya“欲求的熄灭”;Asamkhata“无限的”,“先天”的,Viraga“欲望的熄灭”;Nirodha“停止”;Nibbana“清空”或“寂灭”。

让我们查看一下早期巴利文本中的一些定义和描述:

这是欲望(tanha)的完全停止,放弃,解放,从中解脱。

所有的后天的事情的终止,所有烦恼的消灭,欲望的灭绝,超脱,中止,涅盘。

噢,比丘,什么是绝对的(Asamkhata,先天的)?它是,噢比丘,欲望的熄灭(ragakkhaya),仇恨的熄灭(dosakkhaya),幻觉的熄灭(mohakkhaya)。这是,噢,比丘,这被称为绝对。

噢,Radha,欲望的熄灭(Tanhakkhaya)就是涅盘。

噢,比丘,什么是有余依的(涅盘)?什么是无余依的(涅盘)?这其中超脱(viraga)是最高的。这就是说,从傲慢、毁灭的欲望中解脱,根除执着,轮回的中断,欲求(tanha)的终止,超脱,终止,涅盘

舍利弗,佛的首席弟子,对Asamkhata提出的“什么是涅盘”的回答,是与佛陀所下的定义符合相同的:

欲望的灭绝,仇恨的灭绝,幻想的灭绝。

对物质的欲望、五蕴的渴求的放弃:即是苦受的停止。

轮回的中止,并成为(Bhavanirodha)就是涅盘。

佛陀对于涅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噢,比丘,存在着无生的,不长的,先天的。如果存在无生的、不长的和先天的,就没有对出生、成长和后天的逃避。由于存在无生的、未长的和先天的,所以有对出生、成长和后天的逃避。

在这里,没有四大(四种元素)——地火水风;没有长度和宽度、微妙和粗糙、善与恶、名义和形式的差别;非此世界,非彼世界;无来、无去、无住;无生或死;没有感官的认识目标。

这里对涅盘做了具体的解说:包括烦恼的消灭,欲望、仇恨、幻觉的熄灭,从对自我的执着、傲慢中解脱出来,中止了对于生命的执着与再生的渴望。这一层是从对人性中负面的精神状态的超越与转变来说的。第二层,是从涅盘超出我们的感觉经验层面来说的:涅盘不是一种境界,不是一种精神状态,也不是一种精妙的物质性的存在,所以也不是我们的感觉、认识所能体会和想象的。

三、涅盘与实相

在巴利经文中,有时也称涅盘为绝对真理(实相),如着名的《长部》第16《大般涅盘经》中所记述的一段关于涅盘的谈话: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个陶器作坊旁边,佛与舍利弗的一段对话,其中佛陀的谈话是智慧而恳切的。下面只引用谈话的精髓部分:

人由六大因素:固体(地)、液体(水)、热(火)、运动(风)、空间(空)、意识(识)构成。六大之中,没有一个是‘我’、‘我的’或‘我自己’。他观察到意识如何出现、消失;愉快的(乐受)、不愉快的(苦受)或中性的感受(不苦不乐受)如何出现、消失;通过这些观察,他的头脑变得超然。

他发现在频繁、纷乱的意识活动和情绪之中,有一种绝对的平静(定、禅定),可以直接达到任何至高的精神境界,而且他知道,这一纯粹的平静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他知道:

如果我的心灵扩展到无限的空间领域,并专注于这种纯粹的平静,由此心灵得到宁静(空无边处定),这是一种精神的造作(samkhatam)。如果我的心灵超越了对无限的空间的探索,而专注于无限的意识之中,由此心灵专注于这种纯粹的和纯净的平静(识无边处)……心灵扩展到虚无的境界(无所有处定)……心灵处在知觉或无知觉的境界,并专注于这种纯粹的平静,由此心灵得到宁静(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一种精神造作。

而他,既不想建立,不想保持和继续(生命的流转),也不想消灭(生命的流转)。因为他不建立,也不想维持、成为或消灭,他不依附在世上的任何东西。因为他不依附,他不会焦虑。因为他不焦虑,他是完全平静的(内在完全地清空,独觉)。他知道:死就是生,生活是纯粹的生活,应该做的就做,没有更多的要留至后来做。

现在,当他经验到愉快、不愉快的或中性的感觉,他知道这是无常的,他不会被它捆起来,他不再被激情的所摆布。无论什么感觉,他经历它,而不再被它绑定。他知道,所有这些感觉,会因为身体的解体而变得安静,就像是一盏灯的火焰,当油耗尽和灯芯拔出时,火焰就熄灭了。

因此,“噢!比丘独自所拥有的,是绝对的智慧的拥有。对所有苦受相关的知识的根除,是绝对崇高的智慧。”

这是他的教导:对真理的发现,是不可动摇的。“噢!比丘,说这是不现实(实相)是错误的,这是真实的(非现实)——涅盘,是实相(Sacca)。因此,噢,比丘独自拥有的,是拥有这个绝对的实相。因为,绝对崇高的实相(paramam,ariyasac-cam)是涅盘,这是真实的。”

在其他的地方,佛陀也明确地用实相这个词来代替涅盘:“我会教你实相,和通向实相的道路。”在这里,实相明确地表示涅盘。

那么,什么是绝对的实相呢?根据佛教的看法,绝对的实相是: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无常的,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人们通常认为的,如自我、灵魂,或许可以说有,但并没有本性。这就是绝对的实相。

真理永远不会被否定,虽然有否定性的真理的流行说法。对于实相(真理)的认识,是在看到的东西的存在(没有幻觉)时,却没有幻觉或无知(无明)。也就是指:欲望的消灭(Tanhakkhaya)和苦受的停止(Nirodha),这就是涅盘。

四、关于涅盘的错误看法

由于涅盘常常是用否定性的词语表达的,有很多人因此而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并将涅盘理解为自我的消灭。涅盘绝对没有自我消灭的意思,因为本来没有自我(无我)可以消灭。如果有什么被消灭了,那就是妄想的消灭——关于自我的错误想法的消灭。

说涅盘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是不正确的。正和负是相互关联的观念,是二元性的范畴。这些术语不能适用于涅盘。绝对真理,超越了二元性和相对性。

一个否定词并不必然指向否定的状态。在巴利文、梵语中,健康(arogya)就是一个否定的词,它的字面意思是“缺席或生病”。但arogya(健康)并不代表一个否定状态。“不朽”(相当于梵语中的Amrta或巴利语中的Amata)这个词,也是涅盘的同义词,是负面的,但并不表示消极的状态。否定之否定就不是否定,一个表述涅盘的着名的同义词就是“自由”(巴利文Mutti,梵文Mukti)。没有人会说,自由是否定的。但是,即使自由也有负的一面:自由是从某种阻塞之中、邪恶之中、否定之中解脱出来。但是,自由并不是否定的。所以涅盘,Mutti或Vimutti,绝对的自由,是免于一切邪恶,是从欲望、仇恨和无知,从各种二元性、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之中解脱出来。

认为涅盘是欲望消灭后的自然的结果,也是不正确的想法。涅盘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如果这是一个结果,那就是由一个原因产生的结果。这将是samkhata“制造的”和“有条件的”。涅盘既不是原因,也没有结果,是超出了因果关系的。真理不是一个结果,也不是一个效果。它不是类似神秘的、精神的、心理状态。实相是,涅盘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到它,认识它。好比有一条路是通往认识涅盘的,但涅盘不是这条道路的结果。你可以从一条路进到山里,但山不是结果,不是路的结果。就像你看到一盏灯,但是灯不是你视力的结果。

人们经常会问:涅盘后面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涅盘是终极真理。如果这是最后的,后面就没有任何事物。如果涅盘后面有什么,那将是终极实相,而不是涅盘。一个名叫Radha的和尚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向佛问了这个问题:“涅盘的目的(或最后的涅盘)是什么?”这预先假定了它的某种目标或最后的涅盘。因此,佛陀回答:“噢,Radha,这个问题不能达到它的极限(也就是说,它离题了)。”一个在涅盘中过着圣洁的生活的人,他的最终趋向是(进入绝对的实相),作为他的目标和他的最终结果。

一些流行的、不准确的措辞,像“佛陀进入涅盘”或“他去世后进人涅盘”的说法,引起了许多关于涅盘的猜想。当你听到“佛进人涅盘或人涅盘”这句话时,你或许会把涅盘当做是一个国家、一个领域、一个地位或一种境界,以为在那里有某种类型的存在,并尝试想像进入你所知道的“存在”的感觉。“进入涅盘”这种流行的说法,在巴利语佛经原文中并没有类似的表达。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死后进入涅盘”这样的事情。有一个词parinibbuto用来表示佛或已证得涅盘的阿罗汉的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进入涅盘”。Parinibbuto仅仅意味着“完全逝去”、“完全消失”、“完全离开”,因为佛陀或阿罗汉死后没有再存在。

现在,另一个问题产生了:佛或阿罗汉死后发生了什么?涅盘,这是属于那种无法回答的问题(avyakata)。当佛陀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指出我们的词汇中没有词语能描述阿罗汉死后发生了什么。在回答一个名叫Vaccha的Pariv地方的洗衣人的问题时,佛说:“生”或“不生”并不适用于描述阿罗汉的情况,因为这些事情——感觉(受)、知觉(想)、心理活动(行)、意识,都是与生或不生的概念相联系的。对阿罗汉来说,这些是完全毁坏和根除了的,因此,阿罗汉死后的情形,是无法用我们的世俗语言来说明的。这个问题在北传佛教中,也被列入十四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之列,称为“十四无记”。

在《阿含经》中,阿罗汉死后经常被比喻为:当木材烧完后,火就熄灭了。或者,当灯芯和油烧完时,一盏灯的火焰就熄灭了。应该清楚而明确地认识到,这里面并没有任何混乱:比作火焰或火熄灭了的,不是涅盘,而由五蕴构成的存在。正是因为认识了涅盘,所以无始流转的五蕴之火,终于熄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很多人,甚至一些伟大的学者,误解和曲解了这个比喻,以为火焰的熄灭指的是涅盘。其实,在佛经中,涅盘从来没有被比喻为火焰或灯熄灭。

还有另外一个普遍的问题:如果没有自我,没有本性,谁来认识涅盘?在我们达到涅盘之前,让我们问一个问题:现在,谁认为现在没有自我?我们以前已经看到过这种思路,这不是哲学家的思路。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是智慧认识到如此:在认识之外,没有其它能认识的自我或智慧。

在讨论苦受的根源时,我们看到,不管它可能是生命、物质、情绪或系统,如果是在具体的因缘条件中产生的,它也必定在具体的因缘条件中成长、定型、坏灭。现在,以苦受为例,由于五蕴的存在,苦受不断产生、循环,并导致了生命的轮回。五蕴是苦受产生的前提,它也必定具有中止苦受的功能:因此苦受产生于欲望(贪),苦受(爱渴)因智慧而终止。产生苦受的欲望和解脱苦受的智慧都在这里——五蕴里面。

因此,它们的产生与终止都在五蕴之中。这是佛陀着名的论述的真正意义:在这个能感知世界的身体里,我假设的世界、所产生的世界、所停止的世界、通向世界中止的道路都在这里。这意味着所有的四圣谛都是在五蕴里发觉的——即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之中。这里所说的“世界”(loka),指“受苦受的地方”,这也意味着没有外在的力量来产生或终止苦难。

当智慧开发出来时,关于四圣谛的教导即随之而出现。此时即会发现生命的秘密、事物的真相。当秘密被发现,当实相被看到,所有由于不无尽的轮回的幻相纷纷产生的各种力量,变得平静和不能再产生各种业力——因为没有更多的幻想,没有更多连续性的欲望。它就像一种精神疾病,当原因和疯狂的秘密被发现并被病人看到时,疯狂就治疗好了。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要在死亡后才能实现。但是,涅盘可以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被实现,没有必要等你死了以后才能达到这一点。

谁认识了实相、涅盘,他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生命。他从所有的情结、困扰、担忧和所有折磨人的烦恼之中解脱出来了。他的精神是健康、完美的,他不忏悔过去,也不对未来耿耿于怀。他完全住在当下。因此,他能够赞赏,并享受在没有自我投射的纯净的感官之中的事物。他在快乐地享受纯净的生活。他的所有是愉悦的,是高兴的,摆脱了焦虑,(内心)祥和而安宁,充满了遍于宇宙的爱与同情。由于他是从私欲、仇恨、无知、骄傲、自豪,从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的,他拥有纯净、温和、普遍的爱、仁慈、善良、同情、理解和宽容。他为他人服务,是最纯洁的,因为他没有想到自我。他不需要得到什么、积累什么,甚至没有任何的精神负担,因为他从自我的、渴望要成为的幻想中获得了自由。

涅盘是超越二元性和相对性的,因此它超越了我们关于善与恶、是与非、存在和不存在等等的一切观念。甚至当用“幸福”(sukha)这个词来描述涅盘时,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舍利弗曾经说:“朋友,涅盘是幸福!涅盘是幸福!”比丘Ydayi问道:“但是,舍利弗朋友,这样的幸福怎么可能,如果你没有感觉?”舍利弗的答复是高度哲学的,超越了一般的理解:“幸福是感觉不到的。”

涅盘是超越逻辑和推理(atakkavacara)的,无论我们怎样绞尽脑汁地试图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在关于涅盘、终极真理或实相的思考和讨论中,我们这种基于知识、逻辑和推理的讨论与思考,常常是徒劳的智力消遣,我们无法通过这个途径来理解它。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不应该思考、辩论相对论。相反,如果他能够耐心、勤奋地遵循正确的方式,.有一天他会明白的。涅盘并不是莫测高深的玄学思辨,它是我们用聪明才智来理解自己(paccattam∵veditabbo∵vinnub)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耐心而勤奋地追随这条道路,来训练和净化自己,也许有一天,会在我们的自我之中找到它。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