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尘世——谈烦恼世间的超越
释见介
不着世间,像老鹰盘旋高空一般
沿着铺满白色油桐花的陡峭山径拾级而上,时值初夏时节,五峰山上凉风徐徐,落英缤纷。
绕过围着几株扶桑花的篱笆,来到小小的土地公庙前。我喜欢坐在庙前的矮墙上,吃着芥末口味的凉面,眺望远处的新店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此刻像极了海市蜃楼,显得虚幻不实。灰暗的天空里,一只老鹰独自盘旋,锐利的双眼仿佛正穿过厚重云层,俯视着底下的万丈红尘。
老鹰孤独翱翔的身影,映照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是如此孤寂!此时,红尘依旧熙攘,没有人会知道,在云的上头,有只老鹰正俯瞰着他们。
五峰山的这一幕,一直在我心里。我渴望自己的心像天际高飞的老鹰,在滚滚尘世中,能有一份超脱的自在。
《楞严经》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世间如幻,没有真实可言,镜花水月,如梦一场。只是我们常常太过投入,以为眼前的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或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或因失败而灰心丧志。
心随外境起舞,百转干回,颠倒梦想。
要如何笑看世间,超越世间,“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着水”,更如老鹰盘旋高空,远离地面呢?
近来阅读《经集》,从佛陀勉励修行者的话语中,我找到了两个下手处:
一是不受世界干扰,“始终保持仁慈、宁静、怜悯、超脱和欣悦,不受整个世界干扰”。还有,“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最高的吉祥”。
众生内心都有清净美好的本质,但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使这美好的本质蒙尘,动摇原本的坚持。外境的纷纷扰扰,其实也是无常虚幻的,只有看好自己的心,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才能不被世间干扰。
另一则是对世界无所企求,“不贪婪,不欺骗,不渴求,不虚伪,摒除污浊和痴迷,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
世间的名位、金钱、权势,是人人希望获取的,烦恼的产生,往往在于欲求不满、贪心不足,以致汲汲营营、惶惶度日。若能对世界无所求,随缘任运,就能心无呈碍,平静安详。想起有些人因世间带来痛苦,而厌世自杀,但问题不在世间,而是自己的心被世间所转,该学习的是,置身其中,而不着于世间啊!
如同《华严经》所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于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于幻事亦无迷惑。”
若能保有这样一颗清明之心,行于世间,而能不被世间所迷惑,那么,“忧郁症”等文明病,又怎能侵扰人心呢?
经典小档案
《楞严经》:着名的佛教经典。内容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并教导众生返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不但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丰富,且说理详尽,可说是一部佛学大全。古人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可知此经的重要性。
《经集》:收录于南传巴利藏《小部》中,一部古老而重要的经典。内容阐述佛教的伦理观,反映原始佛教时期的生活。其语言是典型的“巴利经典偈颂语言”,在佛教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斯里兰卡、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广为传诵。
《华严经》:有“经中之王”之称,卷帙浩瀚,内容丰富,义理深妙。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华严》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它阐明法界(宇宙)事事物物无穷的缘起相生,且彼此圆融无碍,宛若天上繁星交相辉映,既庄严又瑰丽无限。
独居的犀牛,孤独的行看
在南传佛教古老的经典《经集》中,有一部《犀牛角经》。经中,佛陀勉励比丘,要“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我很喜欢这部《犀牛角经》。两千多年前的佛陀,以文学家般的口吻,用“独居的犀牛”形容在大自然漫游的孤独修行者,真是别出
心裁!
犀牛应该是一种懂得享受孤独的动物。据说,在全世界的犀牛种类中,除了白犀牛为群居之外,其余的四种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黑犀牛,都是单独栖息在开阔的草原、灌木林或沼泽等他。
而在这部小小的《犀牛角经》中,佛陀以四十小段经文,告诉行者,必须像犀牛一般独自游荡。例如:
“抛弃快乐和痛苦,也抛弃从前的喜悦和烦恼,达到无忧无乐,安宁纯洁,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坚持隐居和禅修,坚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险,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摒弃心中五盖,清除一切污点,独立不羁,斩断爱和恨,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周游十方,毫无怨念,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不装饰打扮,不向往世间的娱乐与欲爱,不涉足繁华之地,言语真实,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犀牛是远离群体的;专致修行的行者,也必须要远离人群。为什么呢?
因为孤独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个以“追求人生真理,获得智慧与心灵解脱”为最高目标的修行人来说,孤独是必须的。
当你独处时,更能专注观照身心,反省自己,心灵因而趋向平静,且能深入思考自身与外境的关系,开启更深刻明净的智慧。
或许对于习惯群居生活的我们来说,要如犀牛这般独居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早已对依赖外在世界习以为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一刻不是攀缘、追逐外境,习惯于接受外境的刺激,再反应出种种贪婪、嗔怒、愚痴的言行。生命总是被重重热恼束缚着,要远离世间,远离烦恼,何其困难啊!
不妨让我们读一读《犀牛角经》吧!经中仿佛透露了一种生命究竟自由的消息,指引了修行人应有的生命风格与心灵视野。
我想,像犀牛一般独自漫游的行者,应不是逃避世间的人,而是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勇者。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琐务,到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专心修行,至少也应让自己的心能有独处、宁静的片刻才是。
何时,我们才能做个如犀牛般孤独而自由的修行者呢?
经典小档案
《犀牛角经》:出自于(《经集》。由四十段经文所组成,经中重复出现的复句是“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陈述了修行者应像犀牛一般离群索居的种种理由,反映早期佛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水珠不沾荷叶,修行人不执着所见、所思、所闻
一年夏天,家围墙外的田里,邻居种满了荷花。
每当晴朗的午后,南风吹过,荷塘里,接天的荷叶随风翻飞,亭亭红荷摇曳款摆……犹如发现了新天地般,放学后,我再也不爱出去玩耍,一骨碌地穿过前庭,爬上矮墙,看着映着蓝天白云的碧叶红花,闻着风中飘散的淡淡清香,心中快乐极了!
不多久,天际雷声大作,急雨如鞭,我快步跑进屋内,还频频回望那浸润在满天风雨中的一塘花叶。
这西北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不一会儿,风静雨停。滂沱大雨后,阳光乍现,荷叶更加翠绿了,如盖的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轻轻滚动,闪烁光泽,映着天光,折射出如梦似幻的色彩……
我顽皮地晃动叶缘,让水珠来回不停地滚呀滚,有时一不小心,几颗水珠掉落荷塘,惊起了一大群游来游去的小鱼……直到暮云四合,晚晖渐黯,才在妈妈的喊叫声中进屋吃晚餐。
长大后才知道,荷叶表面布满凹凸不平的纹理,能阻止水珠附着在其表面,所以,水珠才能在其上自由滚动。“荷叶上的水珠”却成了心中美好的一景。
没想到,佛陀也用它来作譬喻:“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牟尼(即佛陀)也不沾任何的所见、所思、所闻。”当我读到《衰老经》的这段经文时,感到无比亲切。
这或许是因为炎热的印度每到雨季,在大雨如甘露滋润大地后,处处可见清澈的水泽间,一支支破水而出的绿茎,衬托着一朵朵娇艳的莲花,给予人旺盛生命力与圣洁的想象,所以,佛陀才以“荷叶上的水珠”来说法吧。
两干五百多年后,生长于***,却同样踏上追求真理之路的我,读到这譬喻,回想起童年的经验,不由得佩服佛陀的善巧了。
可不是吗?我们常以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就是真实的,由此展开一连串的联想与推论,殊不知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太多的限制,常受限于习惯、情绪、偏见的误导;再加上我们所面对的是无常流动的世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当你以片断且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时,往往以偏概全,与真相擦身而过。
要如何才能如实地看、听及思考呢?必须不执着于任何一点,全面观照缘起,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水珠在荷叶,滚动不执着;智者亦如是,处处不执着。”我想,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说的正是这种无执着的“动态的智慧”吧!
经典小档案
《(衰老经》:出自于《经集》第六品《八颂经品》。内容从人生的老、病谈起,勉励修行者要摒弃执着,独处隐居,四处云游,保持心灵的清明与宁静。
走入山中,学习心灵的开放与宁静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我不会知道,山,竟能给我如此大的力量与启发。
走入山中,心,变得空旷而宁静。
在山里,一切是如此自然!花开花谢、云飞雾散、日升月落,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轨则。而人类是如此渺小,自己犹如山径旁的一株小草、一朵野花,只是随着自然的法则生灭罢了。
禅宗说:“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明月不因夜行人而明亮,黎明不因钟鼓催促而来临,大自然从不为谁而停止运转啊!活在俗尘的我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以主观的好恶来诠释外在事物,任何外境稍不如己意,就嗔恨恼怒,或怨怼无量,好像世界必须依“我”而转动似的……
每每置身于渺无人烟的深山,看着山壁野花怒放灿烂,林中叶片迎风舞动,树下野果静静掉落满地,悠扬鸣唱的山鸟,在眼前蓦然展翅而去……万物是如此怡然自得,依其自然的轨道生活,何曾因“我”而改变?不论“我”喜欢与否,它们依旧这般生起、消失,“我”又岂能掌控外境一分一毫呢?回想自己的种种自大、我慢,就不觉哑然失笑。
行到无路处,我喜欢躺在寂静无人的山径,仰望天光云影,静听风声竹涛,感受万物来去生灭……霎时,仿佛那个执着的“我”,以及所执着的对象——“我所有”,都消失无踪了!天地间,只剩下无常的自然法则,而无一个常存、主宰的实体,一切都在生灭、生灭之中。当我们将眼光从自我的烦恼中。
……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