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两件正定馆藏文物珍品作者:陈银凤郭玲娣樊瑞平
【关键词】正定;馆藏文物;井陉窑;北齐造像
【摘要】本文介绍了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两件珍贵文物,一为金代印海水人鱼纹褐釉瓷碗,其纹饰繁缛,器形较大,为井陉窑产品;一为北齐“皇建二年”彩绘描金思惟菩萨像,其把佛像与其思想连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在早期造像中极少见。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自1953年成立以来,一直很重视文物的征集和收藏工作,通过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先后收存藏品2000余件,现将其中的两件精品文物简述如下。
一、∵金褐釉瓷碗(图一)
口径30.8厘米,底径11.9厘米,高8.6厘米。敞口圆唇,腹内折敛收,圈足。内外壁均施黄褐釉,外壁釉不到底。内壁满饰模印图案花纹,纹饰自上而下共分4层。第一层较窄,饰卷草纹一周。第二层为折枝花卉纹,每枝花之间以竹节纹相隔。第一、二层纹饰间界以双阴线弦纹。第三层为主题纹饰“海水人鱼纹”,位于碗的下腹部。在海水中,畅游着四尾鲤鱼,每尾鱼之间有一人首鱼身的光头孩儿鱼。婴孩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天真活泼,刻画生动,有的头微抬起,颈戴项圈,两只手臂平伸向两侧分开,做拨水状;有的一手向前,一手向后,全神注视前方,奋力前游;有的双手合并状,仰脖抬头向前游动;有的只显露模糊的头及双臂。第四层即碗底,涩圈内模印牡丹花一朵,中心部位刻“郅庆”二字款(图二)。该碗器形较大,胎色白,壁较厚,器形规整,纹饰层次分明,装饰繁缛多变,在不大的空间内,集花卉、人物、鱼和翻腾的海水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古代制瓷工人的独特匠心和绘画功底,器底内涩圈的时代特征颇为明显。
铭文“郅庆”二字,查《汉语大字典》,“郅”字的释意一为大、盛,一为姓。我们推测,此二字可能为制作者或订货人的姓名。另外,此器体量较大,且有鱼和孩儿鱼,从字面上分析,或许铭文寓意着年年有鱼、人丁兴旺之意,也许是在重要节日期间用以庆祝或祭祀时盛放食品的器物。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器形如此之大的模印褐釉瓷碗发现很少,仅井陉窑发现过相类的碎片,因此这件瓷碗十分珍贵,为井陉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4年,此碗经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二级文物。
二、北齐“皇建二年”彩绘描金思惟菩萨像(图三)
汉白玉石质,通高29.1厘米。通体彩绘描金。菩萨半跏趺端坐于较高的墩座上,头戴莲冠,面相方硕,长眉杏目,鼻秀唇薄,眉间有白毫相。上身着V领帛衣,腕戴镯,帔帛宽长,沿双肩自体两侧绕臂下垂至基座上,帛巾饰圆圈纹。下着长裙,身稍前倾。左足踏莲,右足搭于左膝之上,左手扶右足腕部,右臂弯曲向上,手微握,食指支颐,双眼微闭,作思惟状。神情静谧,姿态端庄优雅。菩萨身后有圆形头光。头光正面以红彩绘两圈光环,内环为弦纹,外环为一周菱形格纹;背面隐约可见彩绘双菩提树下,佛结跏趺端坐于莲座之上,有红色圆形头光(图四)。菩萨的莲瓣形冠上所饰的两条飘带顺双肩延至两侧的二供养比丘的头光之上,与菩萨肩后下垂的帛巾一起,将比丘与菩萨联为一体。二比丘分别披黑、红彩袈裟,袒右肩,表情虔诚,稚气未脱,双手合十,跣足侍立于莲台之上。下为长方形基座,座长19.68厘米,宽10.43厘米,高8.51厘米。四侧面及上面均有红彩边框,正面中心绘莲及茎叶环饰的博山炉,两侧残存墨线绘蹲踞护法双狮(图五)。上面边饰联珠纹一周,内绘菱格纹。
基座的左、后两侧面阴刻铭文:“皇建二年八月廿五日建中寺比丘尼员空敬造珉□思惟像一区,仰为□上为皇帝陛下、师僧父母,普及法界、边地众生,合器抱识,俱时诚道。”(图六)“皇建”为北齐孝昭帝高演的年号(560~561年),高演在位仅二年,如此短的时间内雕刻的造像应不会太多,因此此尊保存如此完整的思惟菩萨石造像的价值不容忽视。
菩萨头上的两条飘带连接到两旁的雕像上,亦即“思想象征线”,这种把佛像与其思想连成一体的表现手法,在早期造像中是极为罕见的。李琳曾在《文史杂志》2000年第4期上发表《中国石刻佛像风格及其断代》一文,总结了中国历代的佛像雕刻风格,认为此种雕刻手法在五代和两宋以前尚未出现。由馆藏的这件思惟菩萨像看来,这种雕刻手法在北齐时已经出现,可能只是没有普遍使用罢了。
此像在绘饰色彩上以朱红色为基调,在衣纹、手镯、博山炉等部位均残存贴金痕迹,可以想见当年的高贵华丽。2004年,河北省鉴定委员会将其鉴定为一级文物。
〔责任编辑:成彩虹〕
文物春秋∵2007年第6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