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十六种观想的修法
观为观照,能观之智须大悟之后,慧才能启发。在未开悟前,名之为识。识是妄想心,是凡夫的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为妄识。如果以此识心,用来观佛的境界,那就变成佛的境界,佛境界没有妄识,故可转识成智。观字之妙,即在于此。《观无量寿佛经》就说的是用十六种方法,进行次第观想之经,教众生成佛之法。
“十六观”指《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十六种修观想之法,又称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妙观、十六正观、十六观门等。念佛行者由忆念阿弥陀佛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其观行之方法,有十六种,今略加介绍: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行此观法时,于落日之际,正坐向西,谛观彼落日,内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极乐净土之方位即朗然可知。又观日轮之光明,而想极乐净土之光明等。
这就是说:日想,即是在日没时用想的方法来观,许多人修观想难以成就,是由于其心在观而不是在想。观想要成就应当先用想,想成就之后,才开始用观。所谓“想”,譬如打坐时,心里明白自己不是做梦是在想像,所想的应有形色,很清楚,接着才去观察它。观想一定要从想人,观是在想成就之后用观来观察我们想得够不够庄严和微妙,如法不如法。《观经》里面就是叫我们先用想,如经中说:人只要不是生来就瞎眼,有眼都能看见东西。眼所以会看到物体,是因有心的关系,有心便能想。眼既见过太阳,我们心里就可以去想太阳,还可以运用实物去练习:就是在太阳快下山时,对着太阳来观想,眼睛对着太阳正心正意地看〔为免眼被强光损伤,可以戴上墨镜〕,看过了,再将眼睛闭起来去想太阳。注意,此时只要去想,不要用观,亦不可用眼睛去看。想太阳就在心中,若模糊不见了,就张眼再看一、二秒钟,再闭眼练习。这样经过几个傍晚的练习,一面作想,心中就会有一个红彤彤的太阳,这就是初观成就,此观比较易成。
二∵水∵想
水想又名水观、水想观,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十六观”之第二观。经文为: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观想时,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先观水之澄清,次起冰想,见冰之映彻作琉璃想,观想净土琉璃地之内外映彻。
这就是说:先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是大水,水遍布一切处。此水十分清沏透明,心不分散,专注而想,了了分明。遂着想水渐渐凝结成冰,整个西方大地都是透明的冰。
在冰想观成之后,再想此冰有如琉璃一样透明的浅绿色,十分好看。想整个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样透明的琉璃世界;
琉璃地内外都有自然的光,透彻明亮,但不耀眼;
再想琉璃宝地无量无边,辽阔无限;
再想琉璃地的下方,是金刚所成的七宝金幢。这个七宝金幢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广大琉璃地支撑着。
以上每个次第想成后,应观察有无漏失或走样。
此时再观想支持着琉璃地的金刚七宝金幢有八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棱柱。每一面都由百种珠宝装饰而成,并且每一种宝珠都会放出一千种光明,每一种光明内有八万四千种颜色照映着整个琉璃宝地,犹如有千亿个太阳共照在琉璃宝地上,我们凡夫的眼睛根本没法全看清楚,这是地下的庄严情况;
在地面上则是“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琉璃宝地是整体的,地面上一条一条黄金所成的道路,像金色的绳子一样纵横交织着,道路两旁都有个界限,此界限用七宝庄严而成,分齐分明。这些庄严道路的七宝,每一种宝都有五百色的光,每一种光就像一朵朵花一样,又似天上的星月,因为这些光照射到天空之后都形成花的模样,有如星星和月亮,聚在空中而形成光明台。
这光明台上有楼阁,是由千万百宝所合成。在光明台的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来庄严。从七宝所放的光中吹出八种清风,自然使乐器吹奏出苦、空、无我、无常的声音。
观想到这里,水想功夫已成就。以上第一日观,想多观少;到第二观,则要多用一点观的功夫。当我们每想一部分成就时,欲知是否了了分明,就要用观。观察到某一部分没有了了分明时,就要用想,想成就以后再观察所想的境界是否了了分明。观想时要把每一观分成许多阶段,逐步地随想随观,这样较容易成就。
三∵地∵想
地想,又名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讲“十六观”的第三观。其经文为: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着,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其观想方法是想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其光如花。此观系于“水想观”成就之后所作之观法,若此观成就后,则作“宝树观”。粗见极乐国地的方法,具如第二观水观中说,这是在没有得三昧时看见的,故为粗见极乐世界。真实而详细地看见西方极乐世界,须得念佛三昧方可。故经说:“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此种境界应在得观想念佛三昧之后方见,比前所说庄严多了,说亦说不完,所以不可具说。
因凡夫心想羸劣,难观极乐世界,故佛先教以日观,再修水观,此二观为修地想观的前方便。水观修成,即能粗见地相,可得三昧,得三昧后,方能圆满地观,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时信心成就,待此期生死果报尽,则“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这就是说:上面所讲的水想,是坐下来在静中闭眼观想,应观察得很仔细,达到完全具足。第三观则要练习眼睛张开,后,仍能想得出来、看得到。除了吃饭时间以外,其它时间都在作水想,想得了了分明,即是第三观。直到动中的观想功夫,仍能了了分明,则可以说第三观成就,叫做初见极乐国地。
佛陀在经中说:如果未来世的一切众生,想要解脱生死的苦,应当告诉他地想的观法,因为第三观成就时,可以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说到这里请同修们注意:观想念佛法门主要在灭罪,罪业重的人大多执着有相,故观想念佛最适宜。第三观成就时,既可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旦舍离此身时,转生不在六道轮回,必能往生净佛国土。此时已成三昧,但不是念佛三昧,此时不单是极乐世界,别的世界也能够去了。“心得无疑”是丝毫没有疑惑,绝对地相信,此是信心成就。
四∵树∵想
树想,又名树观、宝树观,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四观。宝树指西方极乐世界之林木。其经文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无量寿经》说极乐国土之树,皆为七宝合成,其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无量寿经》卷上载:“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有七重行树,一一树皆高八千由旬,诸树具足七宝华叶,一一华叶皆显异宝之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而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犹如梵王宫。
这就是说:想极乐世界的宝树。要想第三观中由黄金所成的道路两旁,都种着七列行道树,每棵树高八千由旬,一由旬有四十华里和八十华里之分,就以四十华里来算,其高度也有160000公里,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也望尘莫及。
宝树有七宝所形成的花和树叶,各种各样的珍宝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每棵树上的花朵和树叶,都是由各种珍宝所形成,颜色间杂庄严:琉璃色的花叶,散发出金色光明;玻璃色的花叶,散发出红色的光;玛璃色的花叶,散发出车渠色的光;车渠色的花叶,散发出绿真珠色的光。并以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来作为树上所挂的装饰,这些装饰物也都会放光。树的上空有由珍妙宝珠所织成的宝网,网上每颗珠都放出光明。这样的宝网每棵树上都覆有七层,网与网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其间各有五百亿座的妙花宫殿,殿中有习诸天童子,每位童子身上所挂珠宝为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每一摩尼宝的光照一百由旬,犹如有百亿日月所共照,没有办法以世间的语言来形容。如此,一棵棵、一行行地观想,直到观想成道路两边各有七行,观想黄金道及两旁七重行树成功后,再观想极乐世界大地上无数黄金道与行树,每棵树都应观想得很分明。
极乐世界的所有宝树,行列整齐,树叶不会互相遮挡。叶叶之间生各种妙花,花上有七宝果。每片叶子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每片叶有一千种颜色,犹如一百种美丽的图画,如同天人所戴的璎珞。那些紫金色的花,散放的光明如同旋火轮,许多旋火轮宛转在树叶间,生出许多果实,这些果实,如同大光明宝瓶一样,化出无量的幢幡宝盖。在这些宝盖中,可映现出三千大干世界的一切佛事,也显现出十方世界的所有佛国,故在极乐世界可以看到十方一切佛国。如此,整棵树连同空中七重宝网、妙花宫殿、诸天童子等一一观想分明,则第四观成就。此观虽比前三观微细,但仍属观想三昧,不是观想念佛三昧。
五∵八功德水想
八功德水想,又名宝池观、池观,为“十六观”之第五观。其经文为: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西方极乐世界的池中,充满八功德水,因此水有八种殊胜功德故。《无量寿经》卷上中说:“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之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
这就是说:极乐世界有八个大莲华池,每一个水池中的水都是七宝所成。这种珠宝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珠宝,极乐世界水池里的珠宝都是柔软的,是由如意珠王所生,每种宝贝都有七种颜色。此水生出来时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边岸皆是黄金所作,莲花池下面的底沙,全是以杂色金刚所成,不像我们这里都是泥沙,而且会滑倒。
在极乐世界的八大莲花池中,每个池内各有六十亿朵七宝莲花。现在我们地球的人口总数也不过是六十亿,如果地球上的所有人,全部都同时往生西方的话,也只一个池就够了。极乐世界的莲花都有十二由旬这么大,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莲花是往生者的托生之所,出生的人很大,所以莲花也很大。
在每一朵花跟另一朵花的中间,有宝珠所成的水,这种水顺着莲花的空隙上上下下地流动,自然会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以及六波罗蜜,同时也赞叹诸佛相好等。
有些人往往误解,以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一切具足了,实际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的,立即花开见佛、具足无生法忍及各种神通的不是一般人。普通人往生到那边,要在莲花里面坐。这一坐短的半天,稍长的一天、七天、十天都不一定。那里的一天就是我们这里的一大劫。我们在莲花中得把过去生的一切恶业种子消除掉,莲胎里面很清净,可以使我们不起妄想,还可听到“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所发出的有受皆苦,有生是苦、心是无常,世间是无常,无常故无我,无我所以是空等法音;并且又教我们像修学六波罗蜜等等解脱之法。在莲花里面坐了一段时间之后,会使我们整个八识田都发生改变,改变之后这个人就可以见佛了,于是就莲花开敷。这个人就看见佛或者是见化佛、化菩萨来为他说法,这个人听了说法之后就可以开悟,得到了无生法忍。
如意珠王不但能生水,它还能出很微妙的光明,这个光明又能变成百宝色乌,这是由一百种珍宝颜色所组成的、很庄严的乌,它的声音很优雅和悦,所讲述的都是在赞叹佛、法、僧和赞叹念佛、念法、念僧之音。你若常念佛、法、僧三宝,它就赞叹你;你若不知念三宝,它就赞叹念三宝的功德,使你念佛、念法、念僧。这样的观想就叫八功德水想,这是第五个观想。
六∵总∵观
总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名总观想,总想观。又因观中有五百亿宝楼,故亦名宝楼观,为《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十六观”之第六观,其经文为: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此观将前几观所说的极乐世界宝地、宝树、宝池等结成总观想,故名总观。接着该经又说明此观之利益:“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此观以观极乐世界的宝楼而观全体报土之观法。∵.
其具体观想方法是:前面第二观说到极乐世界以七宝界分,在所区分的地域内,都有五百亿珍宝所成的楼阁,在这些楼阁里面有无量诸天,在那里奏着天乐。在这些宝楼上面还有许多乐器,虚悬在空中,其庄严犹如帝释天的宝幢,不用你去弹奏它自己就会发出乐音。此音声中所说的,还是叫你念佛、念法、念僧。这一观可以说是将前面所说的第三、四、五观合并观想,叫做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叫做总观想。
在第七观之前,世尊先为韦提希夫人说明第六观观想成就时,可以除掉无量亿劫极重之罪,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国土。接下去世尊继续为她说明消除苦恼的方法,那就是第七观及其后面所说的观想,并劝嘱韦提希夫人等在学会之后,应广泛地向大众分别解说。
世尊讲了这番话之后,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就出现了,出现的时候光明炽盛。韦提希夫人看见西方三圣像,就立即头面接足顶礼,并禀告释迦世尊说:“我今天仗佛的力量,故能看见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可是未来的众生怎样才能看见呢?”释迦世尊听后,就说了未来从生若要见阿弥陀佛圣像,应当先在七宝地上作莲花座想,下面说的就是准备进入念佛三昧的观想。
七∵华座观
华座观,是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七观,又称华座想,因观法非眼识所对之境,唯为心上之想象,故名。据经文所载,其观想之法为: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音zhen)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经中明白地说明要观想佛,先应观佛所坐的莲花座。此莲座上的莲花有八万四千瓣,先想其中的一瓣,具足一百种珍宝的光彩颜色,每一片莲花有八万四千脉,所谓花脉犹如叶脉,树叶的叶片是平的,可是有一些部分成条状分歧,高于叶面,就好像人手上有筋脉一样。这些花瓣因为很大,故有花脉支持。每一片花瓣有八万四千脉,看起来就像天画一样。再想每一花瓣的八万四千脉上,每一条脉都有八万四千种光,这些都必须观想清楚分明。这朵非常高广的莲花,每一片花瓣的大小都不相同,最大的在外面,最小的在里面,其长与宽各有二百五十由旬。一片花瓣观想好之后,再观想这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片花瓣,每一片花瓣与花瓣之间,都有百亿摩尼珠王来做装饰,每一颗摩尼珠王都有千种光明。每一颗宝珠王放出的千种光明,会形成宝盖,这些宝盖都是七宝合成,遍布于极乐世界的琉璃地上。这朵有八万四千瓣的、巨大而庄严的莲花中央,有个花台,这个花台是用释迦毗楞伽宝做成,这个莲花台又用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及妙珍珠网庄严起来。在这个莲花台上,有四柱宝幢,每一个宝幢是覆盖在莲花台的四根柱子上,每一个宝幢有如百千万亿须弥山。每一个宝幢上面都有宝幔,宝幔有如欲界第三天之夜摩天宫一样,都有五百亿的微妙宝珠,来作庄严和照明之用。每一颗宝珠又放射出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又形成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金色。每一种金色都照射到极乐世界的每一处国土,在每一处国土又变化成不同的相状,有时候变成金刚台、有的时候变成珍珠网、有时变成杂花之云,于十方随意变现而做佛事,这个包含观想莲台、宝座、宝幢光明的观想,就叫做花座想,这是第七观。
接着世尊又对阿难说:这个妙花台是法藏比丘所发大愿而成就的。如果有人想要念弥陀世尊的话,应先做这个第七观,观这个妙花座,不能作别的观想。每一片花瓣,每一颗宝珠、宝珠所发出的多种光及其变化,以及台幢,都应观想得非常清楚,好像从明镜里看见自己的面相一样地清楚。这个观想成就之后,可以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并且一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从相上说的。
释迦世尊的说法有事有理,有初善、中善、后善。有时说法为适应所听众生的根器而偏于事,说少量的理;有时候偏于理持,但也会讲一些事相方面的修法。
八佛菩萨像观
佛菩萨像观,又名像想观、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华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十六观”之第八观想。其观想方法据经文所载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在花座想观成之后,接下去是想佛。想佛的时候必须懂得一些知见,如:“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应知十方无量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无身可见,既然无身可见,那又为什么叫我们观这个相呢?因为众生心爱攀缘,叫他观无相观不起来,定力也不容易增强,所以要从观有相人手。世尊在此同时也给我们开示,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界之身非形、非相、非色,所以能人众生心想之中。如果如来的身有色,有固定的相,他就不能进入众生的心里面去,只有无相的法界身,才能够进入众生的心相之中。因为这样,佛就可以无限制的、完全的出现在众生心中。无论有多少众生观佛,一千也好、一万也好,五百亿、一千亿也好,佛都能进入所有众生的心相之中。如果如来的身有色、有固定的相,他就不能进入众生的心里面去,只有无相而遍满虚空的法界身,才能够进入众生的心想之中。
世尊又进一步开示说:如果有人心里观想佛有三十三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时候,实际上这位观想成就的人,他本身的自心就是三十二相,就是八十种随形好。当他观想阿弥陀佛成就的时候,这个观想的心就是报身佛,因为观想不可能离开真心,而独自完成观想,而观想成就也不可能离开佛心。所以成佛、作佛就是这个心,这个心的本身也就是佛,是报身佛。因为诸佛一切的正知正觉,一切的智慧都从这个心想之中而产生。
我们作观想,是要转妄识成智。我们那个能想的心,可以说就是报身佛。梦境、妄想、能观之心则是化身佛。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所以当我们能够这样观想的时候,那个观想的心就是报身佛,将来成为报身佛的也就是这个心,所以我们现在要一心系念地观想阿弥陀佛。
第八个观所说的是,此观观想一佛二菩萨的像,因为凡夫心想粗劣,佛的报身相还观不起来,故先观想三个莲华座上,坐着一佛二菩萨像,这是观想佛菩萨之前的一个方便,这次所观的西方三圣像是坐像,因为它是个像,故名佛、菩萨像观。此观是要行者先观出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应身佛来,我们作观想,这是能感的心,有感就有佛来应,这叫感应道交n作观想,是修行,要修作一尊佛出来,这是“是心作佛”,把佛修作出来了,是心就是佛了,这尊佛是自己的本性佛,所以叫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来的佛没有两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经文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观经》之经心。它有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一样,它是《金刚经》之经心。这两句和彼两句之重要性虽相同,而用功下手的方法不一样。《金刚经》是从空门下手,《观经》则从有门而人。而我们依经作观,就是将凡夫心变成佛的心之方法。净土宗着相是对的,但他所着的是妙有之相,净宗行人寄托于他佛身上作观想,到观想成功之时,就见到我们自己的自性弥陀。经文中的“正遍知海”,就是诸佛甚深、广大的智慧。“多陀阿伽度”是如来,“阿罗诃”是应供,“三藐三佛陀”是正遍知。这个称呼就是佛十种德号之前面三个德号,合起来就是佛。我们一心系念谛观彼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因修佛观,观想成功了,我们的心就变成佛的心,就会得到佛的大智慧。后面“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这里说明至此,行者已得天耳通之利益了。此时已入念佛三昧,故“出定入定,恒闻妙法。”经文接着讲“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行者出定时,应将定中所闻得的法音记住,不要舍弃。令与修多罗合,“修多罗”即是佛经,若定中所闻与经不合,或出定所闻与定中所闻者不合,此定即非像观禅定,是名妄想。如与经符合,则是粗想见极乐世界。此观想成就能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并绝对会修成下面第九观所要修的佛身观,于现身证得念佛三昧。
下面再讲一下此观的具体修法:我们要观想无量寿佛的话,应该先想一尊佛的形像,想佛坐在我们第七观已观成的莲花宝座上面。作这样观想的时候,心眼开了,立刻成就极清净的天眼,便可以清楚地看见整个极乐世界七宝庄严的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依附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这个时候包括前面所说的地观、水观全部合起来,和这个花座想以及弥陀世尊坐在宝莲花座上面的庄严相,都配合起来观想。这时的心量已非常之大,观想成就之所见,就像看自己的手掌那样清楚。
观想阿弥陀世尊和他的花座、花台,佛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朵莲花与花台,座上都坐有菩萨,左边坐着观世音菩萨,右边坐着的是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放光。而当我们观想三尊圣像很清楚之后,我们不必再观想他们是否放光,佛菩萨自然会放光。所放的光是金色的,它照耀着极乐世界所有的宝树。然后再观想整个极乐世界许许多多的宝树,在每棵宝树的下面,都有三朵莲花。每三朵莲花上面,都分别坐着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只是比较小些。遍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宝树下,都同样有西方三圣,这一观想成就之后,就会听闻到水流光明和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就修到这个地步。要修到这种程度,须定力相当好方可,因为修此法门的,还应练习到出定时也不散失,要与观经所讲的完全相同,这才算是粗见极乐世界,因此是很不容易的。以上是第八观,此观修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今生必能成念佛三昧,见自性弥陀;今生定能继续深观,修成第九观而得念佛三昧,明心见性。
九∵遍观一切色身相观
遍观一切色身相观,又称遍观一切色身相。此观不同前之像观,此是观佛真身,故又称佛身观。作此观想时,以如来遍法界平等之身为对象,如经中所说。本观指《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九观。其经文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段为遍观一切色身相观之全部内容,其之所以名为真身观,系相对于第八观之像观而言。此观之主要内容是说明“能见无量寿佛,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故从观无量寿佛人手。但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万四千好,又怎么观呢?这个要门就是“从一相好人”,经告诉我们从“但观眉间白毫”,观到“极令明了”之时,则“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这就是佛大慈大悲,以过来人之经验,告诉下手步骤。此观成功,则非但能见无量寿佛,而且十方诸佛皆现前,并且十方诸佛即授行者记。
本观比前像观更为细腻,其具体修法是:专门观想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无量寿佛的身相,就像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所放射出来的那种金色。佛的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条恒河的每一颗细沙代表一由旬,一个恒河沙数由旬就大得不可想像了,现在说的不只是六十万亿,而是六十万亿的那由他的恒河沙数由旬,那由他译成汉语是亿,佛身的高度有六十万亿恒河沙数由旬,这个数字大得不得了,无量寿佛的身量高大得难以想像,因此修此观者必须有无限广大的心量才能修。
佛的身量想好之后,再来观佛的白毫:佛的两眉之间有白毫宛向右边而旋,这白毫的大小足有五个须弥山那么大。佛的眼珠青白分明,佛的眼珠不是像我们中国人一样是黑的,而是一种绀青色,就是带点红、带点绿、带点里的那种绀色。佛眼有四大海那么大,这个大海不是我们地球上的海,而是香水海的那个海,有关华藏世界香水海的大小,《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另外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一说娑婆世界有“第一香水海,横广八万由旬。第二香水海,四万由旬。(中略)第七香水海,一千二百五十由旬。”佛的眼睛有‘四个大香水海那么大,可见佛的眼睛是非常大的。佛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所放射出来的光明,犹如一个须弥山那么大。
释迦世尊接着说:我们再来观想阿弥陀佛的圆光,圆光就是佛的项光。阿弥陀佛的圆光,有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银河系那么大,照此类推阿弥陀佛的圆光所照范围就有百亿个银河系,佛身的圆光有这么大,故佛光能照无量无数世界。随后,想佛的圆光里有百万亿那由绁恒河沙数诸化佛,以及每尊化佛身边的无数尊化菩萨。接下去观想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种的相好,每一种相好里面各有八万四千种随形好,每一随形好里面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种光明都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样的相好光明和化佛,因为圣境庄严微好,是没有办法完全说清楚的,必须靠作观想者自己的努力,如法地去忆想,你观想成功就得天眼,此时在你的心地中就会十分清楚、明白地显现出来。
观想成功了,你就会看见阿弥陀佛的真身,当下就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的庄严身相。因为诸佛之法身同体,一即一切,故观一佛就能见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得名念佛三昧。这个阶段的观想功夫完成称“观一切佛身”,这里所说的一切佛身,不是一切佛的应身、报身,而是诸佛的法身。观想到此,你就亲见自性弥陀。所以这里的“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你已明心见性了。此观想修成时,必能一念相应,见到自性弥陀,明白什么是佛心,什么是真如,并亲见佛性。
诸佛的心是什么?佛心即大慈悲心是,这个大慈悲心非一般的慈悲,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能摄取一切众生。凡是众生有所念,佛就有所应,没有什么因缘和对象,这是无缘慈,是真正的以大慈悲来摄取众生的心。
第九遍一切色身相观修习完成之后,到这一生的报身坏掉之时,该人一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得到无生忍,得无生忍者就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菩萨。可见作观想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此观法的下手还是先观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好,究竟从何处人手呢?经明白地告诉我们“从一相好人,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这是观佛的要领。如果不是这样,若佛的八万四千相好一起观的话,那就会什么也观不成功。你只要先把白毫相观成功,则八万四千相好通通都会现出来,这是佛的大慈大悲,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下手的次第。
见到无量寿佛之后,十方无量诸佛通通都会见到,并且诸佛都会现前给你授记。诸佛都会告诉你:某某人,你现在有成佛的资格了,你可以在什么时候、什么世界成佛,佛号叫什么,以及住世多久,度众多少等等,就像燃灯佛给释迦佛授记那样,都会给你说得清清楚楚。
遍观一切诸佛的色身相,这是第九观。观法与经所说相同的是正观,与经不同的就是邪观。
十∵观音观
观音观,又名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即是观想观世音菩萨庄严之相,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观。其经文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弓1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该观为观想观世音菩萨庄严之相及修此观的功德利益,现据经分述如下: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说,在观见无量寿佛,不论开眼、闭眼都能了了分明之后,次应观想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的身高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头顶有个隆起的肉髻,颈项放出圆形的光明,从四面看去,各有百千由旬。那圆形的光内,现有五百尊化身佛,每尊佛都有一丈六尺高,同释迦牟尼佛形相一样。每一尊化身佛,各有五百位化身的菩萨,和无量诸天,作为随从的侍者。在菩萨通身的大光明中,显现有地狱、饿鬼、畜生、人类、天人等五道众生的形形色色之万象,均可在此光之中看到,可见菩萨时刻不舍众生。头顶上戴有毗楞伽摩尼宝珠装饰而成的天冠,天冠中间有一尊站立的阿弥陀佛化身像,佛身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的面孔,为阎浮檀——最胜金那种金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紫金色;两眉中间的毫相,具备七种珍宝之色,流放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种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每一尊化佛,都有着无法以数计的化身菩萨,作随从侍者,度化显现随意自在,满十方界,广度苦难众生。菩萨的手臂似红莲华之色。有八十亿种微妙光明,化为装饰用的璎珞宝珠,在这些璎珞中,又都显现着种种庄严之物。手掌现五百亿种间杂着的莲华颜色。十个手指中,每个手指的端部,都有八万四千种庄严美观的纹路,每个指尖上有八万四千种色,每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遍映照一切众生,菩萨就用此宝手来接引众生,救度众生。菩萨举足时,我们就可见到足下有千辐轮庄严之相,菩萨一下足,足底下就有自然化现的五百光明台接住他的足,并有金刚摩尼宝华,满散其间。菩萨其余身相都与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万四千随形好相同。但顶上的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真实色身之相,是第十个妙观。能作此观想者,可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观世音菩萨的福报极大,只要听到菩萨之名,就可获得无量福,何况仔细观想菩萨的形象。
修观音观的下手次第为:先观观世音菩萨的肉髻顶相,次观想菩萨的天冠之宝相,其余毫光、面相、身光、光明等亦按此顺序观下去,即是循着头面、颈项的次第下去,直至足下千幅轮相,悉使明了,如看自己手掌上之物品那样清楚。作这样观想的,是为正观,其它不合经文之想,则属邪观。
十一∵势至观
势至观,又名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此观是观想大势至菩萨之庄严德相,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观。本观的经文为: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行者修此一观法时,观想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一样,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使远离三途。
大势至菩萨的身光照耀十方无量佛土,光的颜色也是紫金色,有缘的众生都可以看见。只要你看到此尊菩萨一个毛孔的光,就能看见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故此菩萨又名无边光菩萨。因为菩萨的光无量无边,他以智慧光来普照一切,并能让一切见到他的智慧光的人得到菩萨的无上势力,故能永离三途之苦,永不入三恶道,所以他的名号叫大势至。
当一位念佛的人悟道了,亲见自性弥陀之时,他的心就一定会同时放出自性光明,此时必将由悟而生出理一心的定力、慧力及道共戒的戒力,并由此而凝聚成无上力,故此人永不入三恶道。这也就是“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无量诸佛净妙光明”之意。
接着观想菩萨的天冠中,显现十方佛国之相,其肉髻上有一宝瓶,瓶中盛诸光明,普现诸佛事。《观无量寿佛经》载:大势至菩萨“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观经四帖疏·定善义楷定记》卷八引《本缘经》记此瓶中盛父母之遗骨、《本缘经》未详,童子教曰:“观音为师敬,宝冠戴弥陀,势至为亲孝,顶戴父母骨。”道源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说得更清楚:“大势至菩萨最初发心修道之时,他的父母早已弃世,若是父母在世,他还可以劝导父母信佛、修行,使父母了脱三界,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弃世了,他想起来,这是最大的遗憾,于是他将父母的遗骨,用瓶子盛起来,顶在自己的头上来修行办道,将自己修行办道的功德,时时回向父母,祈求三宝加被他的父母能够得道,超出三界。那时候大势至菩萨初发心出家,还是个凡夫,他父母的遗骨,亦是凡夫的骨头,因为大势至菩萨勇猛精进办道之故,每天给他父母回向,因此,那瓶子里面他父母的遗骨,亦起了变化,本来他头顶上的瓶子,是凡夫用的瓶子,这时候变成一个宝瓶,他那父母的遗骨,是凡夫的骨头,这时候变了,变成一片光明。”同书还说:“大势至证了菩萨果,能运用种种神通变化,利益众生,他父母的遗骨,变成了光明,亦能够神通变化,普现佛事,利益众生。”
大势至菩萨欲报父母之恩,把父母的遗骨顶在头上;观世音菩萨欲报师长之恩,他把阿弥陀佛顶戴在头上。这些都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现在我们遵照释迦世尊的教导修十六妙观,在修观之前必须修三种福,第一种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报师长恩和父母恩的模范,因此我们念佛行人也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去做,现在修观亦应如此。
大势至菩萨的其余身相,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地动之处有五百亿宝花,那一朵朵宝花都非常庄严,和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样美好;菩萨坐时,十方七宝国土亦一时动遥。此时从最下方的金光佛刹,到最上方光明王佛刹的微尘数世界中,所有无量数的分身西方三圣,同时聚集到西方极乐世界,遍满虚空,各坐莲花座而演说妙法。以上就是观见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是菩萨真正的色身,而非一般的像观。
此观成就后可以除无量劫阿僧祗生死之罪,可以不处胞胎,不受轮回之苦,并可当生得神足通,而游于诸佛净妙国土。本来念佛的人,要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能得神足通,游于十方诸佛国土。但作势至观成功的人,在娑婆世界就能得神足通,就能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想与上面第十观音观连接起来,叫做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色身相。
十二∵普往生观
普往生观,又名自往生观、普观、普观想。观行者自身生于极乐,于莲华中结跏趺坐,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二观。经文为:
见此事时,当起自身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上面所引即是普往生观的全部经文。普字作总字讲,作一个总观想,观想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此事时,即是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和正报庄严观想出来之时,也就是将西方三圣的真实色身相观想成功时。行者于此时接着观想,自身坐于莲华之中,结跏趺坐,此莲华合起来。莲华一合,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之中,于是又作莲华开想。莲华一开,行者观想有五百色之光明,来照自身,虽眼睛尚未开,但觉眼前十分明亮。此时可睁开眼目,眼睛一开,就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耳朵还可听到流水的声音在说法、鸟鸣的声音在说法,乃至风吹树林的声音亦在说法,还有诸佛也都在说法。这就是有情、无情皆演妙法,而且所说的法都与十二部经相合。此处十二部经,总指大乘一切经典。作此观想时,你必须清楚其时你所观想而闻到的法音,是否与佛所说的经义相合。如不合,则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魔境。没有基础的行者,就易在此出错。为不使出错,就得先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印光大师知晓现代人的根机,怕大家修了会出乱子,故不允许修观而劝以持名。修此观想是靠自力,行人修观之时入了定,所以有上面所讲的境界出现,人此定就是人念佛三昧,得此三昧,方知心力不可思议。若是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欲生而无法去。修此观想在经中也没有说到佛来接引,完全靠自力,故出定之时还要忆持不舍,只有如此忆持,则极乐世界西方三圣的化身会常到你身边护持你,此时你就不会退心,也不会退失此行门,因为你人定时可以到西方去,出定后又能忆持不失,会有三宝时时加被你,得种种力,这样一定会往生西方的!
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杂明佛菩萨观,又名杂观、杂想观。观丈六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为《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十六观”的第十三观。是观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三尊种种变现杂想之观法。经文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智者大师《观经疏》说:“普杂何异而为二耶?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经之前部自第八像观至本观共六观,是观佛的正报庄严。如前想观成,则有西方极乐世界化身的西方三圣,常到行者所,行者则永不会退心,亦永远不会退失行门。因此时入定能即至西方,出定又可忆持不失,同时又会蒙三宝加被行人,得种种力。如此,则生西可必。
第十三观叫杂明佛菩萨观,杂明就是甄别分明,各尊佛菩萨的不同神力自在。修持杂想观之方法,如经中所说,此观是佛开方便之门,教我们心力能及的观想方法。因为照前面所讲的观想方法,我们凡夫很难观想出如此高大的佛菩萨身相,这是佛的慈悲,说了之后,能使我们对佛菩萨的无量无边最胜身有个了解,现在没有办法观,等将来我们得念佛三昧之后,自然会看到佛菩萨究竟有多高的,你将来证到什么程度,就会见到高度相应的佛菩萨。但佛在前面第九、十两观中不说亦不行,这是为避免你在观丈六金身像时的得少为足,会误认为你已见到真佛了,所以要先说清楚;说了我们便可知道观丈六金身,是方便法门,我们先观好丈六金身,随后就能方便地进入念佛三昧,就能亲见报身佛。
我们修观想念佛的同时,一定都发了至诚恳切的、愿生西方之心,佛怕我们修不好前面所讲的观想方法,因此早就给我们准备了凡夫能修的方法,就是叫我们先观一尊应化身佛。应化身就像释迦世尊那样,身量是一丈六尺高,我们观阿弥陀佛亦是身高丈六,立在水池上。水池本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池,佛为方便我们初学者,我们也就依经所说,观想有一个大水池,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弥陀佛像,这样就方便多了。
这样观想就可以了吗?佛为除我们的疑惑,就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佛怕我们凡夫高大的像观不成功,就先观想一尊小一些的也可以了,等小的像观成之后,就可以逐步放大。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中就讲到,若有众生忆想我时,必得成就,故大家不要害怕。
接着佛说单观想佛像,就能得无量福,能够观出佛的具足身相,其所得福就更大了。阿弥陀佛有大神通,其中有一种叫“身如意通”,因此能于十方国变现自在,佛能现大身满虚空中,也能现丈六、八尺的小身,但都是金色的。本观想的开头叫我们观丈六佛像,你能观得出来那很好,你若观不出来,也可观尊八尺高的佛像,如还观不好,那就依照纸画、木雕的佛像,哪怕是三尺高的西方三圣像也可以。你可以先开着眼睛看一下佛像,然后闭着眼睛想,等你闭着眼睛能够把像想出来,慢慢地想得很清楚,这就有了很大的进步。然后,你再去把佛像放大,你能放大到八尺,功夫一深就可放大到丈六。至于佛的圆光和圆光中的化佛,以及佛所坐的宝莲花,可依上文所说的去观就好了。
接下去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菩萨的身相略小于佛。两尊菩萨只有头部不同:观世音菩萨的头冠正面有一尊化佛,就是有一尊站立着的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的肉髻上顶着一个宝瓶。这两尊菩萨都帮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众生。若此想成就,此人必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观想叫杂想观,是第十三个观想。
十四∵上辈生想
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
本观想总括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三生之观想,名上辈生想,亦名上品生观、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四观。经文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上生为九品净土往生的第一。《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九品净土往生之二。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彼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及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授手迎接。
上品下生为九品净土往生的第三。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众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十五∵中辈生想
中辈生想,又名中品生观、中辈观,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十六观”中第十五观。其经文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I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中辈生想包括观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三种往生人的善行。此一观行即受持五戒、八戒等戒,并修孝养父母等中辈之行,而观感圣众迎接往生之相。
中品上生为净土往生九品之第四,据《观无量寿佛经》说,净土行人受持五戒,八关斋戒等小乘戒,不得有犯。不造恶业,离诸过患。以此戒德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众现前接引。佛光照触,演说小乘法,赞叹出家。闻已欢喜,自见身已坐华台,低头礼佛,未举头顷,已得往生。莲华寻开,法音同赞四谛之德,应时即获阿罗汉果。
中品中生为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五,据《观无量寿佛经}说,是人受持沙弥戒、比丘具足戒,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清净无犯,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光照触,持七宝莲华迎取。行者自见闻空中有声赞叹,自见坐莲华上,华合往生。经七日莲华乃敷,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即得初果须陀洹果。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为净土往生九品中之第六,据《观无量寿佛经》说,行人孝养父母,奉顺六亲,行世仁慈,博施济众。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广说极乐国土乐事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闻已即命终,少时即得往生。经七日已,华开遇观音势至为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十六∵下辈生想
下辈观为《观无量寿佛经》三辈观之一。《观经》所说“十六观”中的最后一个观,即第十六观,名为下辈观,又名下品生观。经文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欲终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经中所载:“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下品上生为《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九品往生之七,经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诸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下品中生为《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下品下生者,《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是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观想念佛虽说十六,实只十三,观想至第十三观即已。第十四至十六之三观,所讲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品位的高下,由于品位有别,故所摄化之根性不一,所证之果亦不同。经文里说得很清楚,学者只要去细读便知。
结∵语
历来诸祖对修观想的看法不一,其原因是所对应的说法对象有别。学佛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即可。下面举出几则大师的开示和实例,以供参考:
憨山大师说: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其法就念佛时,心中时时默下观想,想目前生大莲华一,不拘青黄赤白,状如车轮,观想华状分明,仍想自身坐在华中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光阴来照其身,作此想时,不拘行住坐卧,亦不计岁月时日,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亦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同坐花中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幽溪大师说:凡于行住坐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久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无间,往西方必矣。
明唐宜之说: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往也。使修观者,着衣吃饭,常在观中,或神游莲华海中礼佛,或坐瞩金容,光辉四映,或睹弥陀身满虚空,或静见伴侣同临德水,净想既成,往生何待!
张次民说:念佛之法,须兼作观,瞑目西向,端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及诸水鸟,金绳界道,栏楯交罗,取次遄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俨然如来现身丈六,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我及海众,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足悲恳,于时忽见金掌摩顶,甘露灌身,此心廓然,莸大安隐,徐徐神返,若出定然,于彼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时至不迷,愿以此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但口念,人此门时,去佛不远。
《龙舒净土文》说:斋戒洁已,息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道,光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
唐启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
《弥陀疏钞》载: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已身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敬礼。若念佛时,当想已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复加以一心持名乎?专注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注于持名者,少时观想,亦随分修持之意也。
观以上诸贤学说,则知观想之法,不特与持名并重,且与持名有相辅之利,在根器较利者,因修观想而证三昧,有时或较持名为速,至观想之法,莫详于《观无量寿佛经》,内载十六观法,次第渐人,行者有心修习,当于经文细参,如法行持,若舍此而别作观想,是为邪观,易堕魔境,经有明戒,不可不慎。
至十六观,先从日观起手,此观若成,即可于日光三昧中往生。又作此观能消除无量劫来黑暗业障,观佛菩萨相好,亦易现光明,并可验学人功行成就与否:如果观时若有一层蒙蔽,即为此人业障未尽;日光动散,即为该所观之人心未定。
惟近今印光法师说:持名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盖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往生之前因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却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徒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云云。印光法师专修净土,弘通教典,为四方学者所倾仰,言不妄发,虽所论似与昔贤稍别,然随机设教,各有至理,不可偏废,念佛行者宜互相参究,量力而行之可也。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中有人问: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当然是正行。但辅以观相,就更加稳密。”但印光大师又说:“专一持名,不必观相。”这两种方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李老居士回答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征事三则如下:
明唐宜之,名时,专修佛观,过南京长干寺,礼塔念佛,次见塔顶放白光,佛为现相如黄金色,一日坐禅堂,推窗,忽见大海中涌一山,佛坐其上,光明四彻,墙壁林木尽空不见,其精诚所感如此。
明僧性专,十二时惟诵《法华》,行深禅定,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师。师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着,是善境界。专遂深秘不言。
程季清,字文济,法名通慧,新安人。尝修丈六佛身观,其始懵(音meng)然,已而隐隐渐现,而色甚暗。方凝想时,忽空中有声教曰:若欲见金色者,须于佛身先作红想,依教想之,果见佛身,光明四彻,室中杂物皆成金色,旋得蒲益大师开示,笃修净业,于顺治八年秋吉祥而逝。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